伍朝友 平洪順 施永斌 王繼飛 吳 珊
顧名思義,生態茶園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茶園建設中,最終達到保護茶園環境、提升茶葉品質的雙重目標。新時代背景下,生態茶園發生了諸多的變化,比如應用技術、建設模式、建設標準等。基于此,下面我將結合我的茶園工作經驗,就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態茶園建設展開全面的研究,為后期茶園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生態茶園就是利用人為條件,構造出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從而在其內部有效實現生態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們都知道,生態茶園中的茶樹和其外部的生態環境都具有一定的聯系,這也就使這些部分都具備了相互依賴的特點。所以,我們在生態茶園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將完整性、系統性的特征融入進去,充分體現出茶園內部成分相互聯系的特性。
生態茶園內部的各個部分,都能夠與其周圍的部分建立起相對應的關系,這就會推進其共同發展。我們可以充分借助生態茶園的這一發展特點,在各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為其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撐。同時,我們還要對茶園內部的植物層次、數量、種類、空間、時間等物理條件,還有各種生物之間的相克、相養、相生關系,逐步構造出滿足茶樹生長的外界條件,最終實現良好的生產效益。
生態茶園的建設,最終目的還是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而直接目的就是實現經濟方面的收益。同時,生態茶園最需要的還是環境效益。所以,我們需要將茶園的環境系統與生命系統進行合理的優化與完善,最終實現生態茶園建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生態茶園內部的各個部分都呈現出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合作關系,所以,在生態茶園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園林與園藝之間是相互協調的,茶廠與茶園也是相互協調的,這些部分的有機協調,有效的促進了茶園內部建立起有序的生態機制。
生態茶園最重要的就是突出良好的生態條件,所以,我們需要注重生態茶園的園址選擇。生態茶園選址一般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環境基礎比較好、遠離污染區域、綠色植被覆蓋率較高、水源便捷且清潔、土壤基礎良好。同時,我們還要盡可能的將其設置在山地坡度25°以下的區域,與居民生活區、工業生產區的距離比較遠,盡可能的防止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總之,我們需要在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進行生態茶園的選址活動。
水資源是生態茶園建設的基本支撐,這也是保障茶樹能夠生長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在生態茶園的內部要建設起多元化的水利設施,比如蓄水池、集水系統、排水系統等,從而為生態茶園的正常運行提供用水保障。一般情況下,在茶園的中心位置修建一個蓄水池,該蓄水池的尺寸控制在0.5hm2左右。當然,蓄水池的大小也沒有既定的標準,我們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可以對其大小進行合理的調整。為了更好的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我們可以將新型的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到生態茶園中,比如噴灌技術、滴灌技術等,在節約用水的基礎上,還能保障基本的灌溉面,滿足茶樹生長的水資源需求。排水系統建設可以結合具體的地形地勢條件,在生態茶園內部的道路兩側修建排水溝,排水溝一般控制在1m寬,在修建好排水溝后,每隔15m左右設置一個蓄水池,實現對茶園內部水資源的時節調控。
生態茶園已經突破了傳統茶園的種植結構限制,傳統茶園僅僅是種植茶樹,這并不利于多元化生產活動的進行。而生態茶園就創建了新的發展模式--“以茶為主,立體種植,多物種結合”。我們需要在生態茶園的內部有目的地進行綠色植被的種植,并且還要在生態茶園的四周構建防護林帶,有效阻擋噪音、灰塵等污染物的侵害。我們種植綠色植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茶樹遮蔭,一般來講,這些綠植的種植密度約為100株/hm2,在生態茶園的道路旁進行林、灌、草的混合種植,從而有效調節茶園內部的生態。
綜上所述,生態茶園的建設是比較綜合、比較系統的,這也是其重要性所在。為了更進一步的提升生態茶園的建設水平,我們必須要從全方位著手,對其建設要點進一步明確,比如園址選擇、物種結構、水利設施等。并且在此基礎上,要將其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潮流中,有效促進區域經濟效益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