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中雜交水稻占據我國水稻種植總面積占一定的比例,每年產出的雜交水稻除供應我國以水稻為主食的人口食用外,還要進行救災備荒糧食儲備和種子儲備,近些年國外食用水稻地區還迫切需求我國雜交水稻種子,總體計算下來每年雜交水稻種子產出量約為3億kg。但近些年越來越頻繁的災害天氣對雜家水稻制種的影響在逐漸增大,成為嚴重影響我國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末至今,“兩系”雜交水稻成為雜交水稻的主體品種,而母本多為溫敏核不育一系兩用型(培矮64S、廣占63S等),其對溫度敏感的特殊性,遇到高溫產量低、遇到低溫質量差已客觀存在,影響了雜交水稻種子生產。
水稻在抽穗時期和通過減數分裂產生花粉時期受到溫度影響最大,當抽穗和產生花粉時期出現連續3d以上的溫度在35℃乃至以上的天氣就受到影響,對雜交水稻的制種產生嚴重影響。雜交水稻減數分裂產生花粉時期也可以稱為孕穗期,這時的雜交水稻細胞對溫度極其敏感,導致孕育出的幼穗生長發育異常,花粉顆粒不充實,活力降低,導致雜交水稻的花藥開裂程度、每穗花數、種粒總量下降,使雜交水稻種子畝產大幅度降低。雜交水稻抽穗時期需要花粉粒膨脹、花藥裂開,使父本作物花粉萌發,母本作物花粉管伸長,經過柱頭授粉形成受精過程,雜交水稻制種,屬異花人工輔助授粉型,母體孕穗期遇連續高溫,花器受損,不能正常開花受精,是不及三系雜交稻所在。抽穗后遇到的高溫,不能正常開花,而直接影響到雜交水稻制種的產量。
與高溫天氣相對,若雜交水稻制種育性轉換期連續出現3d以上的溫度在23.5℃以下的天氣即為低溫天氣,這種低溫天氣往往與雜交水稻種植區域內連續降雨、寡日照同步出現,形成自交結實,從而影響雜交水稻制種質量。這種現象以往多年份的出現,造成大量生產出的種子,純度達不到國家標準。而相關部門提出的防范措施,生產上基本達不到的效果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對氣候依賴性較高,制種敏感期與區域內氣候變化存在相背現象,導致雜交水稻對大范圍災害天氣無法抵御,囿于雜交水稻目前生長變化,我們只能暫時將預防措施對準小范圍災害性氣候。制種地區管理部門要與當地氣象部門形成緊密聯系,強化對制種時期內極端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幫助地區內雜交水稻實現對極端災害天氣的防御、躲避、止損,盡量通過對災害天氣的提前知曉,達到控制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和質量下降的目的,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
目前我國兩系雜交水稻在孕穗、抽穗、受精時期對于自然條件依賴性很高,僅靠氣象部門的預測和預報只能實現小部分損失的及時制止,雜交水稻制種質量和產量受到影響的程度依然可觀。因此農業科研院所尤其是育種單位要重視對雜交水稻的抗性研究,盡量減小雜交水稻在孕穗、抽穗時期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增加雜交水稻自身抵御災害天氣的能力。
兩系雜交稻母本育性轉換起點溫度多為23.5℃,作者認為:母本包裝袋和標簽上應當進行標注。檢測部門應當強制檢測和認定。
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要注重對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提高田地水系網絡的通透性,提高田地多余水量排出效率;注重加強對雜交水稻種植的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水稻種植、收獲的作業效率,盡量避免因作業時間長受到災害性天氣影響。
不同種類災害天氣在不同時期對雜交水稻制種產生不同影響,需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實現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最大程度上抵御災害天氣的影響,實現雜交水稻止損及時,使種子年產量平穩,推動雜交水稻的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