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波
近年來,我國在種植業方面進行了幾次變革,促使其結構變得越來越完善,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但在該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綠色安全生產難題。該類問題與人民身體健康情況息息相關,同時也關系到種植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在確保蔬菜綠色生產安全的同時,盡量降低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性,為無公害綠色蔬菜的生產奠定基礎。
首先是棚膜的選擇,在該項選擇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以功能性保持為主,提升溫室大棚中的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讓大棚整體的保溫效果更加明顯,在降低空氣濕度的同時,降低病蟲害的傳播幾率。例如,在無滴膜使用時,透光率要比普通薄膜高出大概7%,棚內溫度也會高出3到5℃。其次是揭蓋不透明的覆蓋物。揭蓋時間的確定應該根據具體的蔬菜特性和大棚內部溫度來確定。晴天時,陽光十分充足,種植人員可以對覆蓋物進行早揭晚蓋操作,實現棚內光照時間的延長,提升采光度;陰天時,由于缺少陽光的直射,人們不應該過量提升室內溫度,但在10點到14點之間,在散射光的作用下,棚內溫度仍可以提升2到3℃,此時應該及時揭開覆蓋物,避免綠色蔬菜的生長受到影響。另外,在溫度較高的季節下,很多時候利用通風無法將溫度調節到適宜的范圍內,此時人們可以利用遮陽網或者遮陽涂料,對整個大棚進行降溫處理。
在溫室或大棚等設施蔬菜綠色生產過程中,低溫季節的影響尤為嚴重,為了降低這種影響,種植人員可以將微生物引入到土壤之中,利用秸稈的分解過程釋放出能量、二氧化碳以及無機養分,從而對棚內各種條件進行改善。首先是內置式,在設施蔬菜種植行下或者是行間開墾一條20到30cm的深溝,開墾寬度應該根據具體要求來選擇,做好覆土、澆水、打孔等工作。其次是外置式,在棚內靠近門口的一側,距離后墻1.5到2m距離,開設一條南北方向的儲氣池,寬度為1.0m,長約0.9m。并利用厚塑料膜將其覆蓋,在上面鋪上一層厚度約為40到50cm的秸稈,每一層散上不同的菌種,最后實施抽氣工作。另外,在秸稈粉碎過程中,應該將農家肥、三元復合肥以及菌種等依次散落到大棚土壤之中,而在旋耕壤土操作時,盡量使用滴灌的方式,為鋪膜等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對于一些種植年限較長的大棚,應該對種植蔬菜的品種進行有效選擇,如菠菜等,這些蔬菜類型均具備較強的吸肥能力。如果是新使用的大棚,應該選擇營養價值及固氮能力較強的蔬菜進行種植,如豆類等。
熊蜂授粉技術是溫室蔬菜作物授粉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對人工授粉進行代替,在提升授粉效率的同時,降低人工勞動量。與此同時,還能將激素殘留問題解決。該技術對大棚室內環境要求較高,首先,在溫度和濕度因素的控制上,整個棚內溫度應保持在10到32℃范圍內,避免空氣濕度過高。其次,對防蟲網進行全面覆蓋,在農作物開花之前,可以利用防蟲網將通風口封住。白天,大棚的通風口會處于開啟狀態,一部分熊蜂便會飛出去,如果在通風口關閉之前沒有回來,則會凍死在外面,對熊蜂種群數量造成影響。相關實驗研究表明,熊蜂在溫室之中的壽命大概為45d,如果在外面,壽命只有20d。其次是入棚時間,當作物開花率達到20%以上,可以將蜂箱放在大棚之內,并在傍晚時將蜂群放入到溫室之中,第二天一早打開箱門,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蜂群的損失。但在蜂群引入之中,應做到蜂箱的合理擺放,以1群蜂為主,如果熊蜂數量過多,很容易導致不均衡現象的出現。在熊蜂訪問過花朵之后,種植人員應根據咬痕進行標記,并在4h之后查看標記。
首先,做好病害發生的提前預防工作,在此項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蔬菜霉病、霜霉病等高發傳染病的防護上。并根據室內溫度和濕度條件,來選擇具體的防治技術。在藥劑的選擇上,主要包括45%的百菌清煙劑、10%的腐霉利煙劑等。其次,在病蟲害安全綜合防控技術應用過程中,應該以生物、化學、物理相結合的方式為主。在此過程中,生物防控技術主要包括有性誘劑、兩網覆蓋及色板誘殺等技術。生物防控技術主要包括天帝、生物藥劑等。化學技術包括農藥類型選擇等。具體到實際防控工作開展過程中,種植人員還應該根據具體的大棚情況來選擇防控技術,在維護防控工作經濟性的同時,提升防護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講述了設施蔬菜綠色生產技術的實施要點,并從生態農業角度出發,摒棄以往對化學試劑的過度依賴,綜合應用大棚光照情況、土壤菌群等,提升設施蔬菜的自身品質,為蔬菜種植的標準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于該項技術的實施,整個大棚的蔬菜產量也會得到提升,為種植戶創造了更多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