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軍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相應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對于畜牧業產品的安全問題給予了極大關注。另外,由于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對畜禽養殖存在一定影響,所以,畜禽的疾病防治工作重要性有了新的提高,難度也越來越大。本文將針對畜禽疾病診治現狀中常見的誤區以及有效的控制辦法進行闡述。
(1)用藥方面過于盲目
如果獸醫的臨床經驗不足,在沒有明確畜禽具體疾病的情況下,依照自己的習慣和基礎理論知識為畜禽進行疾病的防治,不但無法有效控制畜禽并且,還可能適得其反,造成畜禽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及時具備多年行醫經驗的獸醫,因各種因素限制,沒有對動物科學解剖等相關經驗,而且大部分都沒有記錄臨床筆記的習慣,導致一些獸醫的臨床經驗缺少價值。在具體防治過程中,大部分獸醫仍然使用傳統的畜禽疾病防治手段,例如,遇見疾病就用藥、遇到發燒就退燒、遇到發病就抗菌、遇到腹瀉就止瀉、見病就防以及病情稍微見好就停藥等方式,不追究病因,不按病情開藥,缺少科學的檢測手段,不利于畜禽疾病的正確診治。舉例來說,畜禽的發熱現象有時候是因為自體防御機制啟動的正常反應,能夠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自愈,如果獸醫立即采用藥物降溫,會對畜禽的自身防御功能造成一定損害,產生熱性混亂現象,隱藏真實病情,影響治療效果。
(2)藥物的適用癥狀不明確
一些獸醫由于對獸藥的藥理和藥效不夠明確,對畜禽的病理和導致發病的病原特征缺少了解,在藥物適用性不明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藥物的簡單說明,對畜禽進行用藥。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對藥物的用量進行合理控制,如果畜禽病情不見轉好,一些獸醫還會盲目加大用量,這對畜禽疾病的治療極為不利。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獸醫還在依靠自己的治療習慣確定用量,治療缺乏科學依據,在胡亂用藥的情況下,造成畜禽中毒,從而造成病情加重的后果。
(3)藥物使用缺少科學依據
在對畜禽進行用藥的過程中,應重視療程用藥的優勢,用藥療程是指,從用藥到完全康復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不能被人為因素所影響,應該根據畜禽的具體病癥反應作為依據,藥物使用的計量、每天治療次數、需要連續服用幾天等,都需要有科學的依據作為指導,并結合科學的確診和化驗,才能發揮藥物的良好療效,并確保并且不會反復。目前,獸藥用量通常按照畜禽的體重作為標準,卻沒有設定用量上限,這就埋下了畜禽中毒的隱患。特別是如果獸醫用藥劑量把握不準,如果盲目加大劑量,就會導致畜禽并且加重,甚至直接導致死亡。另一方面,如果藥量不足,無法滿足消滅病原菌需要,也無法達到質量目的。
(1)用藥要科學,有針對性
疾病發生時,盡量選擇藥敏實驗的方式,確定用藥的安全性和針對性,避免藥物對畜禽造成危害。從臨床角度分析,要堅持綜合性的質量方法,即滿足病癥的完全消除,也要注意藥物對畜禽的不利影響。疫病應以預防為主,提高畜禽的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加強對畜禽的飼料管理,保證飼養環境干凈整潔,推廣定期消毒的預防措施,從而提高畜禽養殖的健康發展。
(2)用藥劑量需合理控制
用藥的劑量影響著畜禽疾病的治療,科學用藥就是即要滿足殺滅病原菌,也要保證用藥劑量不能過大,并且應該保證藥效的正常發揮。在用藥時,除了要結合對畜禽病情的科學化驗,也要堅持科學用藥劑量原則,避免按照自己的經驗擅自增減。
(3)重視用藥療程原則
一般情況下,根據用藥時間確定療程,三到五天為一個療程階段。根據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用藥,療程的制定應具備科學性,實現科學的治療目標。如果畜禽病情發生好轉,病狀有所消減,還應繼續給藥一道兩次,從而達到鞏固療效的作用。
(4)給藥途徑需合理優化
在對畜禽用藥的過程中,如果可以通過口服藥物達到治療效果,就應盡量避免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從而減少肌肉注射造成動物的應激反應。家禽疾病預防針的注射方式,應盡量采用靜脈注射和肌肉注射。
(5)提高獸醫的技術水平
畜禽業的疾病診治,需要依靠獸醫的良好經驗和科學的治療方法,隨著科技的進步,獸醫也應與時俱進,在治療過程中,應結合先進的檢測設備和相關專業的知識作為基礎,提高自身的診治能力。所以,應積極參加相關部門開展的知識培訓和講座,聽取專家意見,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邀請專家或者臨床經驗較為豐富的專業人員,對獸醫行業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并加強獸醫樹立正確的畜禽診治意識。在加強獸醫責任意識方面,也應加大投入,從而提高獸醫行業人員的整體水平。
綜上所述,當前,獸醫在具體疾病診治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提高。所以,相關部門應加大重視,結合具體情況,制定有效的提高獸醫專業水平措施,推動畜禽疾病診治工作的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