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見

一、小麥凍害的類型:包括冬季凍害和早春凍害。冬季凍害首先是葉片凍害,外部癥狀表現明顯,凍害嚴重時出現死蘗死苗。
二、小麥凍害原因:1、自然因素:一是冬前氣溫偏高,導致小麥生長過快,階段發育提前,未經抗寒鍛煉,抗凍能力較弱。二是剛進入越冬期就遭受大幅度、大范圍的持續低溫。2、人為因素:一是播種過旱,且大多數為春性品種。二是播種量偏大,麥苗旺長。三是整地質量差,麥苗瘦弱,抗凍能力低。
三、冬季防凍措施:1、控旺促壯:旺長麥田一般在麥苗長出5片葉以上時,在小麥行間深鋤5—7厘米,必須達到一定的深度,并且要斷根。如不斷根,不但起不到控制旺長的作用,還會因為疏松了土壤,改善了根部環境條件,反而促進麥苗旺長。2.疏苗鎮壓:對于基本苗過多的麥田,在小麥進入3—4葉期時,應及早進行疏苗。對于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冬前鎮壓能促長促壯。冬前鎮壓還要破碎坷拉,彌合裂縫,保溫保墑,增強抗凍能力,抑制主莖生長,促進根系發育。對于基肥施用不足或者播期偏遲的弱苗田塊,應早施分蘗肥,促弱轉壯。3、防凍保苗:冬前在小麥行間,每畝撒施250—300公斤麥糠、碎麥秸等,有保墑、防凍作用,腐爛后還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進入越冬期后,順壟撒施土雜肥,可以避風保墑,增溫防凍,并為返青生長補充養分。適期冬澆,穩溫防凍 適時冬灌是防止小麥凍害死苗的有效措施。水的熱容量大,降溫時水會放出潛熱,能減小地面溫度變幅,從而保護小麥。當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左右“夜凍晝消”時澆越冬水最好。先澆受旱田,再澆一般田,最后澆旺長田。晚播弱苗,不旱不冬灌。應選在晴天上午冬澆,澆水量以當天滲完為宜,切忌大水漫灌,澆后及時破板結。缺肥麥田要結合澆水進行追肥。嚴禁啃青,保綠護苗 畜禽啃青或割青,不利于麥苗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會降低麥苗抗寒抗凍能力,使小麥更容易遭受凍害。要加強麥田看管監督,堅決杜絕牲畜啃青現象發生,確保麥苗安全越冬。注意天氣預報,遇到強寒潮降溫天氣,應采取提前灌水防凍、大擺煙霧陣避凍、凍害發生后及早澆水追肥等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分類管理,壯苗抗凍旺苗弱苗不抗凍,只有壯苗才抗凍。要保壯苗一壯到底,控旺苗從旺轉壯,促弱苗由弱變壯。對旺麥應針對性地采取碾壓、化控、深中耕等措施,控制地上部狂長,促進地下部根系生長和體內養分積累。對晚播弱苗而言,積溫不夠是影響壯苗的主要因素,可采取葉面噴肥、中耕松土等措施,促進麥苗早發快長。壅土蓋糞,御寒保曖中耕保墑的好傳統不能丟。“麥吃臘月土”。在小麥越冬上凍之前,各種麥田,都要中耕劃鋤或碾壓耙耱,疏松表土、彌補裂縫、壅土圍根,防透風、防凍害。大力倡導麥田,特別是晚播弱麥施蓋冬季“暖苗肥”、“暖溝肥”2~3方。還可進行麥草秸稈覆蓋,每畝蓋草量以350~400公斤為宜。
四、小麥凍害年后及時補救措施:1、及時追施氮素化肥,促進小分蘗迅速生長。主莖和大分蘗已凍死的麥田,到小麥返青拔節期結合澆水施拔節肥,施尿素10公斤/畝。2、一般受凍麥田,僅葉片凍枯,無死蘗現象,早春應及早采用類似冬前補救方案施藥(見上文),促進麥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澆水,提高分蘗成穗率。3、加強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凍麥田由于植株體內消耗的養分較多,后期容易發生早衰。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礎上,看麥苗生長發育狀況,按照麥苗的需要,在拔節期或挑旗期適量葉面追肥,促進穗大粒多,提高粒重,爭取把凍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小麥當年產量。小麥凍害影響有哪些小麥凍害時期和凍害程度不同,減產幅度差異很大,凍害嚴重的地塊基本絕收。一般越冬凍害減產5%~20%,早春凍害減產5%~30%,晚霜凍害減產15%~60%(皇甫自起等1996)。對成穗數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冬季凍害,特別是初冬凍害對成穗數影響較大,早春凍害對成穗數影響較小,晚霜凍害對成穗數影響較大。晚霜凍害麥田每畝成穗的多少,與凍害程度和凍后管理水平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凍害程度越重,每畝成穗數越多。對成穗數與成穗質量影響最大的是澆水,嚴重凍害地塊,只要是澆透水的,畝穗數一般都可達到或越過正常的水平。澆透水并結合追施少量氮肥的,畝成穗數一般可超過正常麥田成穗水平。對穗粒數的影響冬季凍害主要影響成穗數,對穗粒數基本無影響。早春凍害形成不同穗層的地塊,穗粒數可減少3~7粒,晚霜凍害主要影響穗粒數,可減少7~10粒,較重者減少50%~70%,嚴重者顆粒無收。對千粒重的影響冬季凍害對千粒重基本無影響,早春和晚霜凍害嚴重時,千粒重下降1~7克。對產量的影響冬季凍害死孽10%,減產5%左右;死孽20%~30%,減產10%~20%。早春凍害,幼穗凍死40%,減產5%~15%;幼穗凍死80%,減產20%~40%.晚霜凍害,幼穗凍死40%,減產15%~25%;幼穗凍死80%,減產60%~70%。由此,不同程度的小麥凍害都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因此,多地農民農戶注意了,一定要加大小麥凍害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