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云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中高緯度,位于北緯 49°24′~50°58′,東經 125°29′~127°40′之間,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橫跨四、五、六三個積溫帶.有耕地173萬畝,以種植業為主,主栽作物為玉米、大豆、小麥和雜豆。大豆是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它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區大豆經過多年種植,尤其是山區重迎茬比較嚴重,致使大豆病蟲害有一定發生,大豆菌核病是由大豆子囊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病害,呈現逐年加重趨勢,因此在大豆產區加強菌核病的防治尤為重要。防治上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采取長效治理、應急防治相結合治理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輔以生物、化學防治,將重大病蟲的危害控制在經濟水平以下,確保大豆綠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的真菌侵染想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內和病株殘體中或混在種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適宜的環境里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引發大豆菌核病。
七月下旬開始發病,主要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發病,花期受害重,產生苗枯、葉腐、莖腐、莢腐等癥狀。苗期染病莖基部褐變,呈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棉絮狀白色菌絲,后病部干縮呈黃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狀。葉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葉面生暗綠色水浸狀斑,后擴展為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亦生白色菌絲,葉片腐爛脫落。莖稈染病多從主莖中下部分權處開始,病部水浸狀,后褪為淺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狀不規則,常環繞莖部向上、下擴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濕度大時在菌絲處形成黑色菌核。病莖髓部變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條件下莖皮縱向撕裂,維管束外露似亂麻,嚴重的全株枯死,顆粒不收。豆莢染病現水浸狀不規則病斑,莢內、外均可形成較莖內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結實。
Sc1erotinia sc1erotiorum(Lib.)de Bary 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圓柱狀或鼠糞狀,大小 3~7×1~4(μm),內部白色,外部黑色。子囊盤盤狀,上生柵狀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 9~14×3~6(μm)。側絲無色,絲狀,夾生在子囊間。菌絲在5~30℃均可生長,適溫 20~25℃。菌核萌發溫限 5~25℃,適溫20℃。菌核萌發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盤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盤。
(1)前茬作物對發病的影響:大豆菌核病除為害大豆外,還可侵染菜豆、蠶豆、馬鈴薯、白菜、向日葵、胡蘿卜等383種植物。
(2)大豆重迎茬對發病的影響:大豆重迎茬對大豆菌核病發病率調查,迎茬發病率為5.6%,重茬發病率為11.2%,而且隨著重茬年數的增加發病率越高,重茬3年發病率為13.7%,重茬4年發病率為28.5%,重茬5年發病率為37%。
(3)氣候對發病的影響,在降水量多的年份,低溫、寡照,潮濕的土壤易引發菌核病菌的萌發,造成侵染大豆,致使大豆大面積死亡。
(4)整地方式對發病的影響,土地不平,排水不暢,封壟前未及時中耕培土,使菌核病有了萌發的機會。
(5)種植密度及施肥對發病的影響,大豆種植過密或施用氮肥過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氣性差,濕度增加,促使菌核病萌發。
所以該病在陰雨連綿的年份,發生重,地勢低洼和重茬地發生重。此外,施用氮肥過多,大豆生長繁茂,莖稈軟弱,倒伏地段發生重,過度密植田,發病率重。揚花期長的品種更容易感病。寬壟種植,株間增加通風,可以減輕病害。
1.種子檢疫及選用抗病品種:通過種子檢疫避免種子帶菌,選用分枝系列抵抗力強抗病品種,盡量選用一些抗病力較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好的品種生長快、植株強壯、生命力強、自然對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強。發病地塊杜絕自留種子,選用無病種子。
2.合理輪作: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輪作,發病嚴重的地塊與玉米、小麥等非豆科作物進行四年以上的輪作。清除病殘體,深耕滅茬,減少菌源。發病重的地塊必須進行輪作倒茬,并及時對該地塊進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將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發,減少浸染來源,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低洼易澇地塊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濕氣滯留。及時鏟趟,增溫放寒,減輕病害。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促進早熟。適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鉀肥。
3感染菌核病的殘枝是大豆菌核病菌的主要來源,當病田收獲后,應將病殘體收集燒毀,不能留在田間,生產用種需從無病田留種,確保種子不帶病菌。
4.發病初期可噴施50%腐霉利1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粉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也可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預防,或降低發病率,或畝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劑10g加米醋100m1對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