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朝陽
玉米生產過程中常出現不結穗或結穗不結籽粒空稈的現象,除先天性不育外,還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絲,不結籽粒。引起空稈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發育期間玉米體內是否獲得充足的營養用于穗的發育有關。
玉米抽雄散粉期陰雨連綿,花粉粒吸水膨脹破裂死亡或黏著成團,喪失散粉能力,形成空稈。2008年東港市春季由于雨水偏多,地溫低,夏季陰雨天居多,晴天較少,生育推遲7~10d,在玉米授粉期8月10日左右又受熱帶風暴“麥莎”影響,造成授粉受阻,空稈率增加。
對于同一品種,在同等施肥條件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稈率逐漸增加。在同一塊地上,每個玉米品種都有適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郁閉,通風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合成有機營養減少,因此空稈率增加。
玉米的生長發育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水分供應不足,植株生長矮小細弱,葉片發黃,雌穗分化與發育受阻。據試驗,玉米抽雄前后20d內,1m3土層保持180mm水量,穗粒數761粒;保持138mm水量,穗粒數486粒;保持50mm水量,穗粒數只有311粒,因此當土壤供水不足時,有可能導致玉米空稈。
1.4.1 加強田間管理
在玉米田間管理過程中,要及時間苗,留大小一致的壯苗,使玉米生長整齊健壯,加強病蟲草害的防治,在玉米開花期如遇陰雨連綿,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減少空稈的發生,從而提高產量。采用去雄技術能有效削弱頂端優勢,減少雄穗對雌穗的抑制,調整養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稈率。當雄穗露尖時,隔行或隔株將雄穗拔出,切忌帶掉功能葉。去雄后,全田只剩1/2雄穗。授粉結束后,將剩余的1/2雄穗再去掉,以減少養分消耗,提高粒重。
1.4.2 科學運籌肥水
巧施葉面肥。自玉米拔節之后,用0.3%硫酸鋅鉀5 000倍液,噴施2~3次。在玉米拔節孕穗至開花授粉期如遇高溫干旱,要及時灌水,滿足雌雄穗發育對水分的需求。水分過多時,應及時排水防澇,從而減少空稈的發生。
防治對象為玉米粗縮病、玉米苗枯病等。根據當地玉米生育進程及玉米病蟲發生規律,春玉米應在4月30日以前播種,夏玉米應在6月10日以后播種,以避開玉米九葉期麥灰飛虱危害傳毒,從根本上解決玉米粗縮病問題。苗期要重點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外部環境,及時拔除粗縮病病株,減少毒源。玉米苗枯病一般發生在播后至7月上旬,一般可結合田間管理防治,也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百菌清1 000倍液噴霧防治1~2次。
防治對象為褐斑病、紋枯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玉米褐斑病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5kg/hm2,或12.5%禾果利粉劑450g/hm2對水450kg噴霧。如結合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防治,可用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噴霧。有彎孢菌葉時可加5%退菌特,掌握每隔7d用藥1次,連續用2~3次。玉米紋枯病田間發病初期,用井岡霉素水劑或可溶性粉劑112.5g/hm2對水噴施玉米基部,視病情發展連噴2~3次,每次間隔7d左右。在春玉米田1代玉米螟產卵盛期和夏玉米田2代玉米螟產卵盛期,用Bt可濕性粉劑4.5kg/hm2,按藥、水、干細沙比例為0.4∶1.0∶10.0配制成顆粒劑丟心或與其他藥劑混配噴霧。玉米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花葉株率達5%以下時可以不施藥,花葉株率在5%~10%時進行挑治,花葉株率達到10%以上時進行普治,花葉株率超過20%或玉米累計有卵30塊/百株以上,需連防2次,可選用辛硫磷顆粒劑135~180 g/hm2丟心。另外,玉米螟性誘劑的應用效果也很好。
2.3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發生在葉鞘和苞葉上,病斑多由中下部葉片發生,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葉片迅速干枯,影響灌漿,減產可達15%~30%。玉米粗縮病是由傳毒介體昆蟲灰飛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遲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葉期,為易感粗縮病敏感生育期,與灰飛虱成蟲發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發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葉卷曲、萎蔫,嚴重時造成死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