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軍
水稻綠色優質栽培實質就是水稻品質栽培,優質高產的新品種,是綠色優質稻米生產重要的前提條件,優良品種只有與優化栽培技術相結合,才能生產出優質稻米,如在栽培過程中不能對不利環境條件加以調控,引起水稻產生生理病害,將會嚴重影響水稻米質。
1.1 物理性倒伏。主要包括外界機械性侵襲,如大風、嚴重洪水內澇、嚴重低溫寒冷、嚴霜、嚴重缺水引起干旱造成枯萎等均能導致倒伏。
1.2 生理性倒伏。首先是品種自身抗倒伏性差,莖稈纖細柔弱耐倒伏能力差;其次是生育過程中所獲取的各種養分不夠協調平衡,使各部器官發育不正常,抗倒伏能力減弱。缺少鉀、硅是引發倒伏加重的主要因素;第三是土壤理化性狀不良,通透性差,亞鐵毒害等使根系發育受阻,根系活力差,吸收力弱,直接影響對養分的正常吸收。
1.3 病理性倒伏。一是超標準污水灌溉,使土壤毒害加劇,水稻根系發生病害,如根腐病,地上部發生病害,如紋枯病,葉鞘遭受菌核危害而發生腐爛,使莖稈支撐力減弱,誘發倒伏;二是由于水稻的水肥管理不合理,大水大肥,使水稻莖稈生育不良,致使抗病力減弱,節稻瘟、葉稻瘟加重,影響對養分的吸收,使倒伏加重。
1.4 防治措施
1.4.1 采用經濟、科學安全的施肥方法。提倡科學施肥就是要改變舊的施肥觀念,不要大量施用氮肥,造成水稻猛長,為倒伏埋下禍根;安全施肥,就是要防止引起倒伏的危險期施肥,在施肥方面要注意營養平衡,按水稻需肥規律,進行配方施用。
1.4.2 保證灌溉水質量。嚴禁超標污水灌田,這是綠色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中最重要一環,必須加強灌溉水質的監控和檢測。
2.1 缺鉀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鉀,分蘗盛期表現嚴重,當鉀氮比(K#O/N)降到0.5以下時,葉片出現赤褐色斑點。多發生于土層淺的沙土、紅黃壤及漏水田,分蘗時氣溫低時也影響鉀素吸收,造成缺鉀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產上紅黃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溫時間長,影響根系吸收,發病嚴重。中毒型赤枯主要發生在長期浸水,泥層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綠肥過量,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插秧期氣溫低,有機質分解慢,以后氣溫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機質分解產生大量硫化氫、有機酸、二氧化碳、沼氣等有毒物質,使苗根扎不穩,隨著泥土沉實,稻苗發根分蘗困難,加劇中毒程度。
2.2 防治措施
2.2.1 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漿期葉面噴施多功能高效液肥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2.2.2 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2.2.3 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溝。綠肥做基肥,不宜過量,耕翻不能過遲。施用有機肥一定要腐熟,均勻施用。
2.2.4 宜早施鉀肥,如氯化鉀、硫酸鉀、草木灰、鉀鈣肥等。缺磷土壤,應早施、集中施過磷酸鈣每667m2施30kg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忌追肥單施氮肥,否則加重發病。
2.2.5 發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輕度擱田,促進浮泥沉實,以利新根早發。
水稻毒害是指土壤中還原性的有毒物質所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因致病物質不同。
3.1 硫化氫毒害:當稻田中硫化氫含量達0.7-2.0時即會受害。其主要癥狀為葉片呈黃褐色,隨后下部葉片枯死,拔起稻根是有類似臭雞蛋的臭氣,整個根系呈黑色或暗灰色,嚴重時根部腐爛。致病原因主要是硫化氫抑制了根系的呼吸作用和根對營養元素的吸收作用,其抑制順序為鉀>磷>硅>錳>氮>鎂>鈣,所以,硫化氫毒害常伴有缺鉀和缺磷的癥狀。
3.2 二價鐵離子毒害:當土壤中二價鐵含量達到了50ppm以上,就會受害。其主要癥狀為下部葉片自葉尖開始出現棕色或褐色斑點,逐漸向葉莖發展,直至全葉變褐。稻根缺少褐色銹套或僅少數根有局部銹套,近根端處多須狀分枝,根系土壤呈青灰色,致害主要原因是二價鐵阻礙了稻根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其抑制順序為磷>錳>鉀>硅>氮>鈣。故常伴有生理缺磷癥狀。
3.3 防治措施
以上毒害經常發生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質粘重、通透性差的低溫稻田,這些稻田還原性過強,稻根的泌率能力衰退,稻株易被毒害,而且往往幾種毒害相伴發生,各種癥狀同時并存。因此,在發生后要立即排水曬田,增溫,增氧,以利扎根,并深中耕,使有機物分解,使有毒物質氧化,還要施用速效氮,鉀肥料,提高根系活力,增強對有機物質的抗性,而根本措施在于培育壯苗,加強稻田排水和禁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在插秧前直接施入稻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