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香 王朝霞
紅薯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及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又是高產作物,種植效益較好,紅薯由于含水量高,貯藏期間極易生軟腐病,如不加以重視,就會造成甘薯大量腐爛。該病是甘薯采收和貯藏期的重要病害。紅薯也稱為甘薯,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元素,具有較好的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優質食用型甘薯越來越受歡迎。而且甘薯在室溫不低于9℃的條件下可保存數月,可做到周年供應,又是高產作物,種植效益較好,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然而,甘薯由于含水量高,貯藏期間極易生軟腐病,紅薯軟腐病嚴重危害了其生長,并呈現出日益嚴重的趨勢。該病是甘薯采收和貯藏期的重要病害,如不加以重視,就會造成甘薯大量腐爛。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紅薯軟腐病的發病條件、癥狀及防治措施。
軟腐病由匍枝根霉菌(Rhizopus sto1onifer(Ehr ex Fr.)Vui11.)引起,可危害多種作物。病菌在薯塊上、貯藏窖中越冬,也存在于空氣中。條件適宜時萌發,從薯塊傷口侵入產生危害。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可借助氣流進行再次侵染,薯塊受凍、有傷口情況下,發病率高且發病較重。通風不良,高濕,溫度偏高或窖溫偏低,傷口較多,疏于管理等情況下發病率高且重。適宜發病的溫度為16~25℃,相對濕度75~85%。當溫度高于29℃、相對濕度在95%以上時,病孢子萌發受阻,發病率較輕。
軟腐病菌主要感染薯塊,染病初期在薯塊表面長出灰白色霉狀物,然后變為黑色或灰暗色,病變組織變成淡褐色水浸狀,最后在病變表面長出大量灰黑色黑絲及孢子囊,形成一大片黑色毛狀物,在適宜條件下擴展迅速,約二三天整個薯塊呈軟腐狀,發出難聞的惡臭味。

對軟腐病要采取綜合措施防治,主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適時收獲,避免機械傷害。
夏薯要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要在立冬前收完,要選晴天收獲,挖薯時盡量減少或避免產生傷口。
二是要精選健薯,做到安全入窖。
在紅薯入窖前要精選,淘汰病、殘、爛薯,水氣晾干后入窖,盡量用新窖。舊窖用前要把窖內舊土鏟除露出新土,也可每平方米用硫磺15克進行熏蒸消毒殺菌。
三是要加強管理,降濕、保溫和通風。
紅薯貯藏期間正是嚴冬,寒冷季節,保持適宜的溫度是安全貯藏的關鍵。目前,貯藏紅薯普遍采用窖藏的方法。因窖藏能利用地下熱和薯塊的呼吸熱來保溫防凍,比較安全。
紅薯貯藏時間較長,多達4-5個月,入窖前,一定要嚴格挑選,剔除破傷薯、病蟲薯、裂薯及受凍薯等。入窖前要在窖底和窖四周鋪墊干草。貯藏期間一定要專人管理,勤加檢查。管理工作主要是調節窖內溫度,防止病害發生,并必須根據貯藏期的三個不同階段做好管理工作。
①貯藏前期,即入窖后30天內,由于薯塊生命活力旺盛,呼吸強度大,放出大量的熱量、水汽和二氧化碳,從而形成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因此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是通風、降溫和散濕,溫度控制在15℃以下,濕度控制在90%~95%。具體措施就是利用通風孔或門窗,有條件的利用排風扇,加強通風。如果白天溫度高,可以采取晚上打開、白天關閉的方法;以后隨著溫度的逐漸下降,通風孔可以日開夜閉,待窖溫穩定在15℃以下時可不再通風。
②貯藏中期,即前期過后到立春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外界氣溫很低,同時薯塊呼吸作用隨著溫度的下降而減弱,放出的熱量減少,因此窖溫降低,是薯塊最容易受冷害的時期,保溫防寒是這段時期的工作重點,使窖溫不低于10℃,最好控制在12℃~14℃之間。具體措施:封閉通風孔或門窗,加厚窖外保溫層,薯堆上覆蓋草墊或軟草。
③貯藏后期,開春以后,氣溫回升之時稱回暖期。窖內經過冬季封窖;氧氣缺乏,薯塊生活力有所降低,如遇高溫很容易感病,并會迅速蔓延。這個階段管理工作要以通風換氣、穩定窖溫為主。在保持窖溫12-14℃的前提下,減少覆蓋,逐漸打開窖門,加強通風換氣,保持薯塊正常呼吸。但此時的天氣時冷時熱不穩定,隨時注意保溫和散熱。
紅薯軟腐病病蟲害需要及時防治,種植戶在進行紅薯種植時,要依據紅薯病蟲害防治知識,科學高效進行紅薯軟腐病防治,從而降低紅薯種植損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