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超
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糧食作物,其產量和品質的保證對維護我國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21世紀以來,河南省作為主要的小麥產區,其小麥種植面積、產量一直都居于我國首位,獲得“全國小麥看河南”的榮譽稱號。因此,鞏固河南省的小麥生產,是促進河南省以及全國的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小麥赤霉病是困擾我國河南省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小麥一旦遭受赤霉病的侵害后,不僅會造成大面積的減產,還會影響小麥的食用價值以及小麥種的質量。小麥受到赤霉病侵蝕,則會產生多種真菌毒素,人們食用了病麥后會引起眩暈、惡心、腹瀉等急性中毒癥狀,對人體的生長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帶菌的病麥在麥堆中容易造成繼續感染和腐爛,造成產量的減少,病種使得種子的發芽率降低,影響日后出苗的質量。此外,赤霉病使得小麥不能作為原料和食用,失去商品價值。
目前,河南省小麥赤霉病整體主要呈現中度發生,局部偏重的情況,主要危害于穗部,表現為枯穗率高、病田率高等現象。近五年來,小麥赤霉病的流行,出現發病面積大、爆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造成河南省的小麥大幅度減產以及小麥品質的降低,甚至導致部分田地絕收的情況。
目前,在河南省推廣種植的小麥品種都不具有抗赤霉病的特點,而且許多品種已經多年連續的種植,感染病種大面積種植為赤霉病的發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小麥赤霉病作為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其發生以及危害性大小主要受氣候影響,只要一旦符合氣候條件,就能造成大面積的病害流行。病菌對環境的適應性十分強,其孢子菌絲的發育的最佳溫度是28度上下,在環境溫度低于3度是也能存活。空氣中的濕度在80%以上是病菌發育最佳時期,當濕度低于70%就不能萌發。如果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遭遇三天以上的陰雨天氣,或田間濕度比較大,赤霉病則會大面積流行且危害性較大,如遇晴好天氣,則赤霉病流行的概率就小、危害性就小。
如果處于地勢低洼、排水系統不良以及土質粘重的地區,都能引起赤霉病的大爆發。另外,片面追施氮肥或是氮肥過遲使用,導致小麥的抗病能力降低,田間濕度過大,通風透光性能較差,也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感染。如果小麥播種的深度太深或者播種時間較晚,則會加重小麥的受病菌反復侵染的時間,導致病情加重。小麥成熟后因天氣原因,不能及時收割和晾曬,引發病菌的持續蔓延。
河南省的主要耕作模式是小麥-玉米連作,而且機械化收割面積較大、耕地不深以及大量的秸稈還田,導致大量病菌在玉米等多種作物中生活,為小麥生長后期赤霉病的流行提供了大量的菌源條件。此外,大部分菌源殘留在土地中,造成部分田地的長期感染。
控制小麥赤霉病的有效措施是培育和利用抗病種,河南省一直將小麥種子的抗病性作為育種的重要指標,而赤霉病的抗性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使得目前河南省對育種的抗病性的研究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在赤霉病流行的地區,首選農藥殘留期短、灌漿速度較快的小麥品種,如鄭麥9023、眾麥一號等抗病品種。此外,同一種品種在不同地區都存在不同的發病程度,應當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使用。
合理密植是保證小麥協調生長的重要保證,合理的種植間距有利于農作物的采光通風,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要根據品種的生長特性、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播種的時間,合理的確定小麥的種植密度。對于生長情況較好的品種,應擴大種植密度,長勢差的品種縮小種植距離。適時早播可以有效避開小麥抽穗揚花期的陰雨天氣,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及時開溝排水,降低麥田的田間濕度,創造不利于赤霉病發病的環境因素。注重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使用,保證小麥的生長發育,增加小麥的抗病能力。小麥成熟后進行及時的收割以及翻地處理,實施精良播種,減少病害發生。
及時做好化學防治工作也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措施。一是播種期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播種前用質量分數為50%的多菌靈100g或質量分數為70%的甲基托布津60-80g兌水食糧拌種50kg,可有效預防種子腐爛和苗枯的現象。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進行噴霧防治,如遇陰雨天氣,應在陰雨天氣前進行噴藥防治,噴藥時要對準小麥穗部和上部葉片均勻噴霧,使用手動噴霧器則每公頃兌水30公斤,使用機動噴霧器則每公頃兌水15公斤。噴霧后如遇大雨,可在雨后進行補噴,并再添加25%的吡蟲啉和功夫菊酯等,可預防小麥蚜蟲和吸漿蟲。
總而言之,為了保證河南省小麥的產量,要積極加強對其種植技術的探究,最大限度的降低赤霉病的發生程度和危害性,促進小麥的高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