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緒甲

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產區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玉米栽培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以北方春玉米區、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區受害較重,一般發病率在2—8%之間,個別重病地塊發病率可達60—70%以上。近年來,在吉林、黑龍江省部分地區,由于注意推廣防治方法,發病率已有明顯下降,先就具體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方法進行詳細探討,以期能有更大的推廣。
玉米絲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統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現典型癥狀。當雄穗受害,多數病穗仍維持原來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變形,穎片增長呈葉片狀,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癭,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發病重的整個花序被破壞變成黑穗。病果穗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絲,苞葉葉舌長而肥大,大多數除苞葉外全部果穗被破壞變成菌癭,成熟時苞葉開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維管束組織呈絲狀,故名絲黑穗病。
為害輕的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無花粉,重則全部或部分被破壞,外面包有白膜,形狀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結團的黑粉,不易飛散。早期病株多表現為全身癥狀,植株發育不良,表現矮化、節間縮短;葉片叢生,色暗綠,稍窄小伸展不勻,生有黃白色條班;莖彎曲,基部稍粗,分蘗增多,重則甚至早死。多數病株,前期不表現癥狀,植株較正常株矮1/3-2/5,果穗以上部分顯著細弱。有的病株前期沒有異常表現,但抽穗遲。
絲黑穗病菌(Sphace1otheca rei1iana)屬擔子菌綱,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軸黑粉病屬。此菌厚垣孢子圓形或近圓形,黃褐色至紫褐色,表面有刺。孢子群中混有不孕細胞。厚垣孢子萌發產生分隔的擔子,側生擔孢子,擔孢子可芽殖產生次生擔孢子。厚垣孢子萌發適溫是27-31攝氏度,低于17攝氏度,或高于32.5攝示度不能萌發。厚垣孢子從孢子堆中散落后,不能立即萌發,必須經過秋、冬,春長時間的感溫的過程,使其后熟,方可萌發。
病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統侵染病害。玉米播后發芽時,越冬的厚垣孢子也開始發芽,從玉米的白尖期至4葉期都可侵入,并到達生長點,隨玉米植株生長發育,進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為絲黑穗,產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連作時間長及早播玉米發病較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病。沙壤地發病輕。旱地墑情好的發病輕;墑情差的發病重。
玉米絲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沾附在種子表面或混入糞肥中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種子帶菌是病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尤其對于新區,帶菌種子是重要的第一次傳播來源。同時帶菌的糞便也是重要的侵染來源,冬孢子通過牲畜消化道后是不能完全死亡的。總之,最重要的初侵染來源是土壤帶菌,其次是糞便,再次是種子。
玉米絲黑穗病菌冬孢子萌發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苗的分生組織,病菌侵染最適時期是從種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長到1—1.5厘米時,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關鍵階段。由此,幼芽出土前的溫濕度、播種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的病菌含量等因素,與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程度關系密切。此病發生適溫為20—25℃,適宜含水量為18%--20%,土壤冷涼、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促進幼芽快速出苗、減少病菌侵染幾率,可降低發病率。播種時覆土過厚、保墑不好的土塊,發病率顯著高于覆土淺和保墑好的地塊。玉米不同品種以及雜交種和自交系間的抗病性差異明顯。
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如何提高玉米種子生產質量堅決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選用的農藥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要求。
1、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當地生育期選用高產、優質、抗病品種。
2、合理輪作:調整種植計劃,避免連作是減少田間菌源、減輕發病的有效措施。
3、施用腐熟的農肥:含有玉米秸的農肥,農肥必須充分腐熟后才施用。
4、拔除病株:在玉米6-7片葉,病株明顯表現癥狀時拔除病株,連續拔3-4次,把病株基本拔凈,可大大降低第二年的發病。
5、藥劑防治:藥劑處理種子是防治該病的關鍵。可采用種子播前用藥劑處理,不僅能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對接近種子土壤中的病菌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藥劑主要有速保利、立克秀、衛福,應該注意的是含有克百威、福美雙的克。福種衣劑對此病基本無效。
(1)未催芽的玉米種子用12.5%速保利0.4公斤加水2-3倍拌種100公斤,陰干后播種。
(2)玉米種子催芽剛露白時用2%立克秀0.6公斤加水2-3倍,拌種100公斤在陰涼通風處陰干后播種。
(3)玉米種子催芽剛露白時用40%衛福膠懸劑0.4升加水2-3倍拌種100公斤,陰干后播種。
(4)用10%適樂時懸浮種衣劑50-100毫升拌玉米種子100公斤,防效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