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娥
都市生態農業是把第一、二、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產業。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對保障城鄉有效供給、改善生態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就業和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我縣緊鄰市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為加快推進我縣都市生態農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們深入到韓陵、崔家橋、永和、白璧等鄉鎮開展了實地調研,先后調研了韓陵鎮梨園西紅柿種植基地、茍澗牧野生態農業園、崔家橋博涵農莊、清河黃桃種植基地、永和鎮興和生態園和白璧鎮金秋農莊。現將我縣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報告如下。
安陽縣地處溫帶,土地肥沃,設施齊全,灌排方便,區劃后,東部平原地區為發展糧食生產和高效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7年我市部分區域管理范圍和管理體制調整后,安陽縣與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融為一體,全縣轄9個鄉(鎮)和1個辦事處,幅員面積541.79平方公里,有307個行政村,總人口57.2萬,耕地48.3萬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1.3%。按照市縣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要求,我縣在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的基礎上,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集中力量,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園、現代農業綜合區、主導產業示范區和特色農(林)業精品園(休閑觀光園),截至目前,全縣先后建成了以永和鎮興和生態園、北郭鄉龍鳳生態園、白璧鎮金秋農莊、花海都市生態農業園、崔家橋博涵農莊等各具特色的高效農業和休閑示范園區18個,全縣高效農業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其中500畝以上以上的農業園區7個,1000畝以上的4個(韓陵梨園、崔家橋清河、北郭龍鳳、永和興和)。全縣涌現出一批特色種植和特色經濟園區,形成了“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的濃厚氛圍。這些農業園區在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引領了全縣都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周邊群眾的就業和增收致富,也為我縣脫貧攻堅工作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自2016年以來已在各鄉鎮農業園區和種植基地安排貧困人口140余人就業。
(一)園區效益普遍不高。園區布局比較分散、生產規模不大、標準化生產水平低,以及品牌運作、產銷銜接和消費者認可等方面發展相對滯后。除韓陵梨園農戶自己經營全家出動的家庭經營模式外,大多園區隨著土地流轉成本的加大,加上經營管理不善,基本不盈利,有的在運行兩三年后,處于停滯狀態。像崔家橋清河生態園、永和璐豪農業公司前期運轉順利,但隨著園區建設的投入、園區雇工成本增加、土地流轉等費用,目前園區運行困難,效益低。
(二)農業品牌不亮,農業標準化程度不高。農業園區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識認證工作積極性不高,認證產品不多,品牌不亮。由于手續繁瑣和費用較高,很多農戶不愿意進行“三品一標”認證。目前,全縣園區及高效農業方面僅有1家無公害產品認證(永和楊勇家庭農場,種植山藥、露地菜),2017年僅完成了3家農業園區的無公害產地和產品的材料上報工作,分別是梨園蔬菜種植合作社、永和璐豪農業公司和興和生態農業公司。目前正在走審批程序。無公害產品認證率還很低,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還沒有。部分園區即使按照“三品一標”標準化進行生產,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然而增加了勞動成本和生產成本,但并沒有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從而嚴重挫傷了企業和農戶生產“三品一標”的積極性。
(三)園區亮點突出不多。與周邊內黃、林州相比,缺乏發展亮點和特色,在休閑旅游發面發揮作用有限,從觀摩的幾個園區看,白璧鎮金秋農莊在園區打造方面亮點較為突出,該園區是一家集蔬菜生產、農業休閑觀光、土地認領(開心農場)、采摘、餐飲為一體的都市生態企業,園區以引進、示范、推廣優良果蔬新品種為核心產業,以“健康、生態、環保、安全、質量”為經營理念,著力打造都市生態休閑、無公害綠色果蔬生產基地,目前園區規劃已基本成型,環境優美,特色鮮明,體現出了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特點。其他園區沒有完全形成規模化,需要進一步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檔次,提升水平,突出特色、突出亮點。
(四)存在資金短缺。農業園區建設投資大、見效慢、風險高,和工業比較總體效益偏低。像崔家橋清河生態園、永和興和生態園、北郭龍鳳生態園,基本投資投資都在千萬元以上,企業在資金方面都存在短缺困難。同時,農業受制于“雙重”風險,既受災害性氣候和動植物疫病的影響,又受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的影響,投資農業的風險較大,因此,沒有足夠多的資金,一些工商資本不敢冒然進入農業領域,即便是一部分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也主要集中在初加工等相對短平快的行業,企業自有資金不足,投資現代設施農業和投資農業研發的項目不多,開發深度不夠。例如北郭龍鳳生態園由個人出資建設,由于缺乏資金,園區建設規模上不去。
總體來說,要以示范區(安陽縣)打造“五個示范”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縣為目標,以我縣現代農業發展“66355”工程總體規劃為指導,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不斷推進全縣現代農業園區暨都市生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一)科學謀劃,制定規劃。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高標準建設農田基礎設施、高起點調整農業結構、高水平推進產業化,構建“精品果蔬種植、休閑觀光、生態體驗”等產業板塊,重點抓好高品質果蔬和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兩個園區建設。到2020年,初步建成糧食生產、果蔬種植、休閑農業觀光旅游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四大都市生態農業區,實現“三農”協調發展,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二)加強領導,合力推進。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是一項涉及部門多、領域廣的系統工作,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政府應牽頭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全局的高度,將都市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領導組織,定期召開會議,及時溝通情況,研究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科學規劃、強力推進,各部門要結合本部門的職責,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多層面推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
(三)多元投入,重點扶持。都市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短期內經濟效益不顯著。一方面,農業及相關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現代農業、“菜籃子”工程、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等項目資金,用于扶持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都市生態農業建設,鼓勵資源型企業和民營資本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參與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加強農業金融服務,對都市生態農業項目優先給予貸款支持。同時整合支農、惠農、強農的相關政策,整合農業項目、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各項涉農資金,建立統一有效的投入協調機制,保證資金集中、高效使用,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四)依托平臺,招商引資。大力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著重對外發布推介一批都市生態農業項目,廣泛開展招商引資,擴大融資合作規模,解決都市生態農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落實并實施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相關部門要及時掌握信息,為項目落戶和建設服務,以項目為支撐,促進我縣都市生態農業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綜合園區帶動作用,同步實施產業鏈條延伸、公共服務配套,使綜合園區具備生產示范、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農業功能拓展、公共服務、舒適宜居等“六大功能”,探索出一條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統籌推進的新路徑。
(五)培育龍頭,壯大主體。一要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加快園區產業升級。切實發揮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發展,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緊密聯結,推動基地建設上規模、上檔次。二要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穩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健全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采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三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城市教育資源集聚的優勢,統籌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力度,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并使之成為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依靠力量。
(六)加強監管,保障安全。一要健全完善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抓好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和監管工作,積極引導各鄉鎮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每村設立1名農產品安全監督信息員,形成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村都有信息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全面開展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二要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農業標準化特色品牌基地建設。將“三品一標”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工作中謀劃、推進,大力宣傳“三品一標”基礎知識,推動農業標準化進程。縣政府要出臺相應“三品一標”獎勵政策,鼓勵農業園區開展標準化生產。保障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有效運行。三要加大園區農產品質量抽檢力度。開展對全縣蔬菜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等生產基地的抽檢。在加大抽檢力度的同時,根據不同季節對大宗時令蔬菜開展專項監測,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整理,形成動態監測數據,達到預警效果,形成主動監管的格局,確保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質量可靠、安全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