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已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傳統農業向多元化高效農業轉變,而如何加快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各級政府熱切關注和關心的問題。30年來,農村的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速猛,不少難題通過群眾實踐都已創造性地解決了。但是,目前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還有待于研究和探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探索了諸多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但是,由于我國農業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過少限制了收入的增長,由于人口基數太大形成的財政壓力等方面緩存在很多問題。
1.農業面臨形勢嚴峻。隨著人民的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農業自身的供給能力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而徘徊不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長必然導致人均耕地的減少,另外農村水利設施極不完善,農業發展基礎脆弱,抗災能力不強,靠天吃飯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加上農業生產工具落后,原有的農機具普遍老化,不配套,導致農作物產量較低。
2、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的不協調性。就目前而言,農村已不再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村人口聚居的地方了,農民已有很大一部分成了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商販、私營企業主,只不過仍以農村的身份居住在農村這個地區而已。30年來,農村經濟雖有了大的發展,但是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卻沒有獲得相應的進展。有些地區經濟發展了,但社會問題突出了,大量社會問題的出現,反過來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農民生產發展飛速,但由于國內國際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民增收還相對較慢,主要歸結于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技術落后導致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工業化程度不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糧食和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銷售困難,價格大幅下跌,農業收入大大減少。世界經濟一體化對農村經濟的沖擊導致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主要體現在:第一,農產品關稅降低,由于國際市場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較低,我國農業首當其沖要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第二,產品質量標準和衛生安全標準的沖擊,比如國際上對大米有114中檢測標準,我們在關稅保護手段方面非常薄弱。第三,營銷手段的沖擊,國外農產品營銷手段非常完善,我國雖然農產品市場化程度較高,但市場機制不完善。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化管理滯后,產品質量低,面臨動植物疫情潛伏威脅,農業生產現狀受到挑戰。就水果生產而言,國際上對主要品種的水果已有了一套評價標準,對品種、大小成熟度,色澤等都有嚴格的規定。當前,農業生產仍帶有傳統的農業經濟色彩,并且因一味地想提高農產品產量和防治病蟲害,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已經導致了害蟲天敵的減少、病蟲害抗藥性增強,農藥殘留過高等現象,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標準,嚴重影響了農產品銷售與出口。就目前農業耕地中,水利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小型水利設施多,大型骨干設施少,水庫蓄水量少、水資源利用率低,對付旱災的能力還比較差。自然災害的頻聚威脅,造成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這些都充分暴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和農業發展基礎的脆弱。
2.農村城市化進程緩慢。由于種種因素的制藥,農村城市化進程相當緩慢,這無疑說明只有農業形成規模經營,農民使用上現代生產工具,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真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才能帶動城鎮的發展,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才能加快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
3.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深度不夠,缺少總體規劃。首先,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緩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只簡單地在種植面積和品種上調整,而有規模、有市場、有效益的特色產業發展不足,面對大范圍的結構調整,農民普遍缺乏市場信息的引導,大多數地方農業結構自調整只是一種適應性的調整,與國家要求的戰略調整患有很大差距。
1.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民素質,掌握勞動技能。在農村,要加強勞動力的培訓及轉移,要突破自給自足小農經濟觀念,把自給自足的農產品生產轉移到“大市場、大流通”上來。
2.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拓寬農民就業市場。鄉鎮企業應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成為增強農民整體素質的大學校。農民們應該通過鄉鎮企業學習技術、經營和勞動方式。
3.轉變招商方式,加快招商步伐,實現由農業向工業的轉軌。要轉變招商引資方式,過去“筑巢引鳳”,現在不僅僅要“筑巢引風”,更要“引風固巢”。當前農村經濟實力薄弱,各方面條件差,但我們可以引進外資利用別人的資金和技術而改變現有的處境。傳統的招商是空手道式的務虛招商,與外商見面主要講感情、講給外商的優惠政策。只要外商投資,做什么產品都行。這種招商的缺點很難引進大的投資項目,沒有自己的優勢,同時也缺乏競爭力。招商方式轉變了,引資局面打開了,大量外資的涌入,大批廠房、企業的落戶。必然會帶來當地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解決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變農為工,農民的收入自然會大大提高,這樣小城鎮迅速發展起來又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從而推動國民經濟更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