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民

1.1 內涵:現代農業園區是指現代農業在空間地域上的聚集區。它是指在具有一定資源、產業和區位等優勢的農區內劃定相對較大的地域范圍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由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用工業園區的理念來建設和管理,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為基礎,實施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管,集農業生產、科技、生態、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園區。
1.2 主要任務: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立足優勢特色產業,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任務。
1.3 特點:一是以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二是以建設規?;N養基地為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生產要素聚集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三是實現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2.1 缺乏對現代農業的整體認知?,F代農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國家土地特點不同,現代農業的表現形式不同。以色列、荷蘭等國家以節水和設施農業為主要特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以規?;a為主要特點;因此建設現代農業應該考慮土地經營模式及不同地區的農業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和急于求成。
各別地方為應付上級下達的園區建設任務,對園區的整體規劃不夠,定位不夠,對園區企業的支持過程往往出現偏差,違背了現代農業建設的初衷。例如部分園區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了爭取項目獎勵資金,在農田上蓋了大量農業設施,在驗收完成獎勵資金到手后,改變棚室使用用途,出現大棚房問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立個別農業企業牟利的工具,沒有起到帶動輻射作用,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2.2 園區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不健全不緊密,利益共享機制不健全。雖然個別地區科研團隊已在園區內開展科研工作,但成效還不是很大;現有園區有生產、科研、加工、物流等鏈條經營方式的寥寥無幾,沒有體現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不能精準發力,而是眉毛胡子一起抓,囫圇吞棗。
2.3 把土地流轉作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指標,脫離了我國家庭聯產承包的實際。規?;洜I符合大型農機作業的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與精細化作業又背道而馳。
一些研究表明,土地在一定規模內可以提高種植效益,但是超過一定數量會降低種植效益。這需要調整園區建設思路。
2.4 上級政府下達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個數多,任務重,違背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律。個別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園區建設缺乏整體思路,不是先規劃后建設而是先建設后規劃,在土地利用及性質上造成很多后遺癥。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在不同社會及相同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表現形式不同,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園區設施越高檔越好,而是在有一定農業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起來的,是在政府的引導下,慢慢規范和扶植起來的,一個地區的現代農業園區多了,就會各立門戶,各行一套,當地的農業特色就不明顯了,示范帶動作用就會減弱。
3.1 做好園區建設規劃,做強主導產業。園區規劃頂層設計是否科學,決定著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成敗,現代農業園區定位準確,發展就會順利,就會按照市場規律進行,不然就會靠吃財政飯過日子,不會長久。園區總體規劃具有前瞻性,是做好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工作的基礎,可為各級部門支持園區建設指明方向。園區個體規劃不能與總體規劃沖突,個體規劃要立足當地實際,建設要遵循規劃、審批、建設三步走,避免園區項目建設與新區總體規劃出現偏差,造成先建后拆的不良后果。
3.2 加強園區企業管理促進企業融合,創新農企聯結機制。要堅持規模種養、加工轉化、品牌營銷和技術創新協調發展,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著力構建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全產業發展格局,做優產業特色,做大產業規模、做強產業集群,拓展園區發展空間。
3.3 政府應該減少園區任務數量。要把園區建設從數量向質量轉型,各地要立足本地區農業特色,整體規劃出1-2個現代農業園區,突出產業特色,強化農業現代種養基地群、農產品加工企業群、農業生產服務群、農業休閑文化觀光群的培育和發展。發揮農業園區主體輻射帶動作用。
3.4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進一步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關鍵是要加大已有政策的落實力度,持續強化機制創新,破解制約瓶頸,促進資本、土地、人才、科技、信息等現代要素在園區聚集,構建多元主體、社會力量參與、投資、建設、運營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