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要將“三農”問題作為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山西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業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并對全省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結合山西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現狀,對加強山西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出了建議。
從2018年山西省統計局相關數據來看,全省農業耕地面積大約為7204.54萬畝,總播種面積大約為102.9千公頃。山西省的耕地大部分都是旱地,其中還有一些區域有著水澆地,而具有灌溉能力的水澆地面積大約為1261公頃。
山西省雖然農業資源比較豐富,但是適宜于現代化農業設備進行耕地的區域較少,而且很多耕地分布其本身交通不便,尤其是黃土推堆積區以及水資源比較稀缺的山區相對比較多,而這些區域平底很少,坡地較多,不適合現代農業化機械設備的推廣與應用,難以開展大規模的生產,從而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表1的評價結果來看,全省農業整體化發展水平比較低。除了人均耕地占有量等等指標高于全國數值,其他評價指標都低于全國數值。因此,加快山西省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山西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應該越來越高。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則是越來越低。在省內的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部分優質的農業耕地被占,而另外一些偏遠的農業地區則有很多土地被荒廢。基于這類現象,本文建議山西省各級政府以及農業部門應該正確認識農業以及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全省經濟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條件。具體做法是:首先,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重要性的宣傳,使其農業現代化建設能夠深入人心;其次,在各級政府工作指標中適當提升農業現代化建設與農業經濟的權重,讓全省上上下下形成合力,為農業現代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現并加強農業規模化經營是促進山西省現代農業建設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平地少”是阻礙山西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很多偏遠地區,由于交通不便,其農業規模化經營也難以有效發展。但是,農業資源豐富是山西省一大的優勢。因此,山西省各地政府應該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頒布適合本地農業產品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引導農業生產朝著規模化經營不斷發展。目前,山西省處于農業用地流轉試點的關鍵階段,意味著各地政府要準確把握國家優惠政策,在最大限度保障農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用地的流轉集中,有利于引導農村人口流轉,并且可以為轉移的人口提供更多新的就業崗位。然后,在以此為基礎,構建農產品加工、銷售的渠道,通過企業與農戶合作的方式,促進產品銷售,構建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本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條件。一個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水平則代表著一個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因此,國家開展了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農用土地整理等等項目。而山西省需要結合本省實際情況,準確把握國家優惠政策,拓寬農業項目發展資金籌集渠道,有利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同時,還要配套建立農業基礎設施使用、管理以及維護的相關機制,確保農業基礎設置能夠為農業規模化經濟發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并且讓規模化經驗的收益能夠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農戶手中。長期以來,農業發展在山西省整體經濟中的比重較低,加之農業投入產出比過高,讓農民自身掏錢建立基礎設施根本就不現實。因此,現階段山西省各地政府應該將國家下發的相關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要引導社會各類資金積極流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水平,這樣才能吸引與留住更多的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農業經濟。
需要根據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將改革創新作為驅動力量,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具體來講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促進農村企業現代化建設,確保農業管理與制度能夠朝著標準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企業能夠實現跨越發展;第二,堅持以科學技術創新引領農村企業發展,加強先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鼓勵相關農業企業能夠在科技研究與應用方面投入更多資金與人力,也可以與當地農業科研結構進行合作,促進生產技術的創新,從而促進農村企業發展;第三,堅持以思路創新,建設并發展地方特色科技園區。
綜上所述,山西省應當緊緊圍繞“三農問題”,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快速增長。不僅要讓廣大農民能夠增加收入,同時還應該讓他們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原則與要求,要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與管理辦法不斷發展農業,從而推動全省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