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寧 劉希龍
鄉村振興戰略是由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并形成成中央一號文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鄉村振興戰略做了具體的部署和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離不開農民合作社,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關系。本文以浦北縣農業合作社發展為例,總結了創新的發展機制,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對策,可為縣域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這兩項要求與“三農”問題緊密相關,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強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民合作社,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積極壯大產業發展規模,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
欽州市浦北縣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上級有關發展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方略,創新發展機制,完成了各項目標,擴大了浦北縣農民合作社的規模,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及輻射帶動力,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在以下幾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以“圍繞主線,突出重點”為原則,以“線績目標”為指導,大力宣傳國家相關政策,發放宣傳冊及實地動員相關經濟能力帶頭成立農民合作社。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浦北縣引導成立了735家農民合作社,成員29665,注冊資金61988萬元,年銷售收入達13822萬元。
(二)積極實施示范社合作社評選和監測工作。在管理規范、制度建設、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市場營銷能力及帶動農戶能力方面進行綜合評比,選出一批發展較好的農民合作社進行優先扶持、重點扶持。其中對45家示范合作社進行1萬元以內的規范化記賬補助活動。通過強制推行規范化記賬活動,并以此為所有向上推薦申報項目和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的基本條件,進一步規范全縣合作社資金及經營運作,促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健康良性發展。到目前為止,浦北縣已有4家國家級示范社,26家區級示范社,37家市級示范社,這些農民合作社都相繼獲得了國家、區級、市級財政資金的扶持,提升了自身的發展能力同時增強了帶動農戶生產發展的能力。
2018年浦北縣將繼續利用好區級切塊資金,一方面對新成立的農民合作社進行自身建設補助,促進農民合作社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重點加強對發展優良,品牌較好的產業扶持與引導。

?

(一)把關好項目申報主體資格,保證財政資金發生效益
1、沒有健全會計賬的,不得申報當年項目。
2、落實函詢制度,向工商、村委等部位門函詢,了解申報主體正常經常情況。
3、上次項目未能實施的及有違規的,不得申報項目。
4、組成工作小組,實地考察申報主體實施項目的可行性。
(二)扶持、引導農民合作社在規?;?、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方面重點發展
1、規模化的引導
(1)一方面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的進度,從2014年開始到目前,已經完成80%的任務,夯實土地流轉的基礎。
(2)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及市場體系。建立了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及市場,17個鎮(街道)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中心及市場,搭建流轉信息網絡平臺,做好政策咨詢、流轉規劃、信息匯集、溝通供求、價格評估、合同鑒證等工作,形成有利于流轉的流轉信息搜集發布機制、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流轉利益協調保護機制,為有需要的農民合作社提供相關流轉服務。
(3)獎勵補助規?;霓r民合作社。比如,浦北縣2018年出臺了《浦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浦北縣2018-2020年百香果和黑豬產業發展扶持獎勵工作方案的通知》浦政辦發〔2018〕6號,對發展200畝以上百香果的每畝補助1000元;對成功創建“浦北黑豬”現代生態養殖示范區,對新獲得自治區級、市級、縣級的,分別一次性獎勵50萬元、30萬元、10萬元。
2、標準化的引導
(1)浦北縣出臺了三品一標的補助辦法,獲得國家或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的,給予一次性獎勵8萬元;獲得國家綠色認證的,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中國富硒食品標志”的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以此引導農民合作社生產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促進其按照先進的技術,統一的生產標準進行工作。
(2)扶持農民合作社的基地建設,主要獎補水肥一體化設施、防蟲防疫、基地道路建設等。
3、專業化的引導
(1)邀請有關專家對農民合作社的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理論上課、實地參觀及現場指導等。
(2)在農民合作社研發,如新品種的培育,新技術實驗等進行獎補。
4、品牌化的引導
(1)獎補獲得有份量證書的農民合作社,比如綠博會金獎、生態地保護產品、廣西著名商標等。
(2)為各農民合作社提供重要的產品展覽平臺,如東盟博覽會、特別是利用浦北縣長壽之鄉名片,推介浦北縣優秀農產品。
(三)直面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精準施策
調研發現全縣700多家合作社,存在的共性問題是部分農民合作社投入少,規模少,專業性低,自身發展能力不強,與社員和農戶利益聯結少,不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及輻射帶動力;部分農民合作社已不正常運作,自身發展困難,只是想單純靠申報財政項目維持;部分只完成了登記注冊,尚未按照《合作社法》進行運作,成為“空殼”、“僵尸”合作社。分析原因,是“經營”問題所致,主要表現為“不善經營”和“不會經營”。農民合作社只是載體,能不能做好還需要由“人”這一最主要的經濟要素來決定。很多專家學者研究指出,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ii]。2017年4月18日,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iii]”。由此可見,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的農民,不但是字面上的差異,更是內涵和要求上的差異。傳統的農民更多體現在懂技術,新型職業農民則強調了善經營,并且是融合發展。浦北縣自2016年始通過整合縣域職能部門培訓資金,針對新型職業農民,舉辦了畜牧、農業、科技、扶貧等多種類型的培訓班共約10000人次,正逐步通過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來破解“經營”的困局,推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浦北縣通過財政資金的扶持和引導,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依托,以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為手段,以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重點,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發展新型經營主體、逐步規范其運作,健全規章制度,創新運行機制,注重示范帶動,強化扶持、提升素質,重點支持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展標準化生產,突出農產品初加工、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積極發展生產,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管理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服務帶動能力,帶動了農戶增收,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戰略在浦北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