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芝
村集體經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一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比較單一,發展空間狹小,主要收入還是依靠農業收入和村集體土地的征用。二是村干部知識文化水平不高、觀念陳舊,視野狹窄,能力不強。三是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四是交通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薄弱,限制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根據這些情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需要從實際出發。
摸底調研要實。一是了解各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有了真實情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符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規劃。二是了解每個村發展的產業、資源、人力、區位等優勢,針對各村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進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和差異發展。三是摸清各村干部隊伍配備情況,力爭選優配強村“三委”班子。
選樹典型要好。一要突出新鮮,使選擇的典型充分體現時代感,具有較強的鮮活度。二要找準亮點,從選擇的典型身上發現一個個令人眼亮的閃光點,以“點動成線、線聯成面”的效果,使選擇的典型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三要優中選優。因此要把能力強發展思路清晰的黨員選拔到村兩委班子主要領導崗位上來,進一步配強配齊村干部隊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加了活力。對于年紀較大、群眾信任的村干部,要加大對他們的培訓,注重他們的學習再提高,使他們不斷發揮帶頭作用,為村級經濟發展領好路。
制度機制要新。一是人才管理要新,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為社會各個階層中有志到農村的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讓更多的人有村干部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拓寬村干部力量的來源渠道,為農村基層組織源源不斷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二是管理機制要新,建立民主管理、社會監督及強化責任約束的管理機制,把強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穿到發展集體經濟的各個環節,保證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發展模式要優。一是立足土地資源,走以地生財的路子。走依法利用經營土地資源之路,制定政策,引導、扶持村集體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采取租賃經營、有償轉讓、集中開發、集體經營等多種方式,優化土地使用效益。二是盤活集體資產,走資本運營的路子。對村集體閑置資產,采取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建立資產有償使用制度,使村集體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資源開發增收,走資源開發的路子。充分挖掘村域內的山、林、水、礦產、風景等自然資源潛力,由村集體單獨或吸收其他資金參股進行開發,開發后采取集體統一經營或承包經營,以增加村集體收入。四是開辦村級企業,走項目強村的路子。鼓勵和支持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具有發展優勢的村興辦企業,由企業獨資或與其他企業合作搞項目開發,進行市場化經營。五是發展服務創收,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村域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業有償社會化服務,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等服務,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興辦農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開展購銷服務。
組織凝聚要強。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的基層組織覆蓋廣、活動能力強的特點,把黨員發展、組織建設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服務功能,不斷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二是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要敢于擔當,圍繞經濟發展大局想辦法、搞服務、做奉獻。
扶持力度要大,發展環境要營造。針對當前金融危機下,各村在發展中遇到的房屋出租難、外來人員減少、規劃控制等實際困難,應努力探索應對措施和辦法,要在資金、用地等方面積極向上爭取發展村級經濟的優惠政策,為村級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節約意識要有。面對村居用于公益事業、村民福利、村莊整治等方面的支出逐步增大的現實問題,各村(居)必須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堅持當用則用,不當用堅決不用的原則。對于建設項目,要經過認真周密的調研,不能心血來潮,隨意使用集體資金。
總之,要把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去,帶領農民共同走向富裕,就要從本村的實際出發,就要開動腦筋,開拓思路,開放發展,總會選擇到適宜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