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佳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史料的選擇和運用是其中重要一環,圖片史料尤甚。文章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淺談圖片史料在歷史解釋教學中的實踐,尤其關注幾點:運用加工性圖片史料需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多方位觀察、充分解讀圖片史料的信息,圖文結合、文字史料不可或缺。
關鍵詞:歷史解釋;圖片史料;新文化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與占主體地位的文字史料相比,圖片史料優勢明顯。從形式上來講,圖片史料直觀形象,更易激發學生興趣;從內容上來講,圖片史料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等。在歷史解釋教學中,對圖片史料的合理選擇和運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筆者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談談在歷史解釋教學中運用圖片史料的一次實踐。以下為摘取的幾個主要教學片斷。
1.北大風云現端倪
出示中國歷史博物館名畫《兼容并包》,又名《寬容》《北大鐘聲》,作者沈嘉蔚,1988年作。這是一幅反映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大校長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的畫作。設計問題:
師:這幅畫為什么被命名為《兼容并包》?畫中哪里可體現這一內容?
生:因為北大“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吸納了新舊思想的學者共同講學,形成了新舊思想共存的氛圍。
師:這幅畫又名《寬容》,寬容體現在哪里?
生:對新舊思想寬容,寬容意識。
師:寬容的實質是什么?
生:讓資產階級的新思想去占領封建舊思想的陣地。
師:這幅畫還名為《北大鐘聲》,北大為什么敲響了鐘聲?
生:北大內部對新舊思想寬容,而當時的社會環境并非如此。
由此引出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背景。出示圖片《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曲線圖》《袁世凱祭孔稱帝》和尋常百姓家春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設計問題:
師:對比材料說明辛亥革命之后國人思想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生:略。
師(總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并沒有深入所有人之心,封建舊思想仍占據民眾的頭腦。因此,這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必然會發生。
通過以上圖片史料的運用和相關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理解北大寬容的環境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2.北大群英開風氣
再次出示名畫《兼容并包》,設計問題:
師: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哪些精英知識分子?
生:陳獨秀、蔡元培、魯迅、胡適、李大釗等。
師:仔細觀察圖片,還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生:陳獨秀手中拿著一本雜志《新青年》,胡適和李大釗手上都拿著報紙,魯迅舉著北大校徽等。
師:由此可以得出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傳播新思想的手段是什么?
生:創辦雜志。
綜上,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傳播新思想的手段,并引出新思想的具體內容。接下來再結合相關的文字史料幫助學生理解“三提倡三反對”的具體內涵及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
3.北大鐘聲永回響
出示圖畫《陳獨秀與〈新青年〉》,畫中以金字塔型的“群像并置”構圖,畫面最中間是陳獨秀,左右兩側分別是胡適、李大釗,三人構成畫面的中心,魯迅邊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人物——毛澤東。設計問題:
師:毛澤東與新文化運動有什么關系?(出示相關材料)
生:略。
師(總結):毛澤東在與《新青年》雜志的關系上有三重身份:一是讀者,二是作者,三是代表了一代受到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
師:結合教材分析,新文化運動對毛澤東那代人產生了什么影響?
生:略。
師(總結):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眾尤其是青年的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再一次出示《兼容并包》,著眼點放在魯迅手中的北大校徽圖案這一細節,設計問題:
師:從北大校徽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生:略。
師(總結):“北大”兩字上下排列,“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由此構成“三人成眾”的意象,突出北大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這正是新文化運動中思想解放所關注的。另外,下面一人背負上面二人,強調北大人肩負開啟民智的重任,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北大促進思想解放的精神永不消弭,北大鐘聲永回響。
通過以上圖片史料的運用和相關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眾全方位的思想解放,并再一次以北大校徽的解讀引導學生加深對本課主旨的理解: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人的思想解放運動。
1.運用加工性圖片史料需理解其背后的“故事”
運用圖片史料時,需要區分它的性質,是原始圖片還是加工圖片。加工圖片作為史料往往滲入了作者的觀念,因此在運用時,需要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了解加工性圖片史料背后的“故事”再去觀察分析圖片,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解釋的理解。
2.多方位觀察,充分解讀圖片史料的信息
圖片史料中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包括顯性和隱性信息。首先,從整體上觀察《兼容并包》,會發現圖中人物服飾的差異,其中既有長衫馬褂留辮,也有西裝革履,這是一種沖突;再從構圖上來看,畫中心是蔡元培,其左前方的辜鴻銘和右后方的李大釗分別是主張舊學和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形成一種既對立又共存的態勢,體現“兼容并包”的北大辦學方針。其次,對圖片史料進行局部觀察,將圖片的局部放大,可以更為細致地了解圖片史料中蘊含的信息,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把握圖片整體。最后,對圖片史料中細節的觀察分析最為關鍵,通過對細節地深度挖掘可以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歷史思維,達到更深層次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實際中,將對圖片史料的整體、局部、細節的觀察分析有機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3.圖文結合,文字史料不可或缺
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二者如經緯之合,相錯而成歷史,圖文互證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本課在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人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一歷史解釋時,相對于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和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三者之間關系的解讀。筆者嘗試運用多個圖片史料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必須運用文字史料,并且在內容理解的過程中以文字史料為主輔之以圖片史料的方法效果最佳。因此,圖片史料運用過程中文字史料不可或缺,圖文結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
[1]張 健.圖像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和運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朱小鈞.讓歷史的光榮變成今天的光彩——胡偉與[陳獨秀今天的光彩與《新青年》]創作談[J].藝術市場,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