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生 張翼

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收藏了英國皇家軍械庫的大部分藏品,系統展示了英國皇家武器的精華,稱得上全英國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展覽設施最為現代化的專業武器博物館。本文作者退休警官陳傳生曾為我們奉獻了多系列尋訪世界各國武器博物館的文章,本次,他兩赴英倫,四度采拍,收集了大量圖片和資料,為我們展現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的瑰寶收藏……本系列文章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皇家軍械庫與館藏頂級瑰寶、戰爭武器、比武武器、獰獵武器、自衛武器、東方武器。本文為第一部分內容——
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Royal ArmouriesMuseum,Leeds)位于英國第三大城市利茲市克拉倫斯運河碼頭的東側,乘火車從倫敦出發抵達利茲,需要2個小時的車程,乘火車從利物浦出發30多分鐘即可到達。從利茲火車站步行到博物館,只需10分鐘左右的時間。

該博物館由英國著名建筑師德里克·沃克(Derek walker)和布魯·哈伯德(BuroHappold)監造事務所聯合設計,由建筑商阿爾弗萊德·麥卡皮恩(Alfred Mcalpine)承建,總投資4250萬英鎊。1994年9月22日,英國皇室肯特公爵(女王的堂弟)為博物館建設工程舉行開工奠基儀式,1996年3月15日,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為博物館開館揭幕。與大多數英國國家博物館一樣,這里自2000年以后便免費向公眾開放。
這是一座內部設施非常先進、展陳方式十分新穎的現代化博物館,主體建筑是灰褐色外墻的五層樓房,展廳天花板的高度可以保證藏品中最長的武器能夠垂直展示。常設展分為戰爭、比武、狩獵、自衛、東方5個專題,共展出5000余件館藏精品。
建筑物北端是一個被稱為“鋼鐵大廳”(Hall of Steel)的八邊形塔樓,塔樓為鋼架結構玻璃幕墻,高出主體建筑三層以上。塔樓樓梯井內壁懸掛了2500件17~19世紀的盔甲兵器展品,這些展品按照類型和年代順序被排列成多種幾何形圖案,游客可以沿著旋轉樓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觀賞,無論平視、仰視、俯視,其場面都十分壯觀。據介紹,這種以幾何圖形展示武器盔甲的時尚可以追溯到17世紀晚期,在倫敦塔、溫莎城堡及漢普頓宮里都可以看到這種陳列方式,博物館塔樓的設計和展品陳列方式便繼承延續了這種古老的傳統。
博物館南側寬闊的廣場被稱為軍械廣場,露天陳列了10余門19世紀前的火炮。博物館西側外墻上有3塊石碑,其中兩塊石碑分別記錄了肯特公爵為博物館開工奠基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博物館開館揭幕的日期,另一塊石碑上鑲嵌了一塊來自倫敦塔的正方形磚石,意在銘記博物館的歷史淵源,表示該博物館軍械展品來源、歸屬于倫敦塔皇家軍械庫。
倫敦塔皇家軍械庫的歷史可上溯至15世紀。它最初是英國國王設立的負責制造、存儲和管理皇家盔甲與武器的部門。后來,軍械庫將一些制造精良、高度裝飾的盔甲和武器陳列在特制的展覽櫥窗里,供來訪的貴賓參觀。這種對外展示炫耀盔甲、武器的做法,從中世紀開始就在歐洲皇室和諸侯中形成了傳統,英國皇室自然也不例外。倫敦塔皇家軍械庫最早對外展出記錄始于1545年,從那時起軍械庫實質上就有了武器博物館的功能。
到了近現代,倫敦塔軍械庫收藏的武器越來越多,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進入1990年代以后,英國政府與英國皇室開始尋求解決途徑,最終決定有計劃地將倫敦塔軍械庫的藏品分撥出去,以減輕倫敦塔的壓力。1995年,他們首先將一部分大型火炮轉移到了英國東南部城市漢普郡的納爾遜堡博物館里收藏,1996年,又將軍械庫大部分藏品轉移到新建成的利茲博物館。倫敦塔軍械庫則保留了小部分藏品,分別放置在其皇家盔甲館、古代兵器館和皇家燧發槍軍團歷史博物館里展出。2004年,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與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利茲市的友好城市)弗雷澤歷史博物館達成協議,將一部分展品,特別是與美國獨立戰爭歷史相關的藏品,送往該博物館永久展出,使弗雷澤歷史博物館成為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惟一的海外分館。至此,英國皇家軍械庫的盔甲武器藏品,便分藏在以上4個地方,其中利茲博物館藏品數量最多,大多數珍稀文物也集中于此。
在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珍藏的文物中,有10件展品被博物館列為頂級瑰寶,它們分散在各個專題館里,本文首先將這些展品單列出來,集中作一介紹。
巴其內(Bacinet)頭盔,特指歐洲14世紀初出現的一種帶有護頸鎖甲的尖頂頭盔,其早期版本沒有面罩,而是戴在一個更大的頭盔里面,因此也被稱為中頭盔(頭盔中的頭盔),14世紀后期,頭盔上增加了活動面罩,因盔殼的尖頂造型和凸出的“鼻子”(活動面罩),被俗稱為“狗頭盔”或“豬嘴盔”,這種頭盔在1380~1420年英法戰爭期間,特別是阿金庫爾戰役中被雙方軍隊廣泛使用。
館內展出的這件巴其內頭盔,產于北意大利,可能是米蘭地區,年代約1390年。其盔體采用一整塊鋼板鍛造而成,下沿帶有黃銅鑲邊裝飾。與頭盔相連的還有一段鎖子甲,主要用于頸部和雙肩部的防護。頭盔質量為7.0kg,鎖子甲質量為9.98kg。該展品被放置在二樓“中世紀戰爭”展區一個單獨的玻璃展柜內展出。
這件頭盔被列為博物館的1號瑰寶,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和保存得十分完好,還因為它有著比較特殊的來歷。頭盔的捐贈人是阿奇伯德·萊爾(Archibald Lyle)爵士,他將這件精心珍藏的寶物捐贈給皇家軍械庫,以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勇獻身的兩個兒子。他的一個兒子I.A.de.H.萊爾,1942年10月在阿拉曼戰場上不幸犧牲,時任蘇格蘭高地警衛團上尉;另一個兒子是皇家炮兵團79蘇格蘭騎兵營的R.A.萊爾少校,1944年6月在諾曼底戰役中犧牲。為了表達對捐贈者的敬意,博物館也將該頭盔稱為“萊爾盔”。
沃里克馬面甲(Wanwick shaffron),產地英格蘭,年代約1400年。雖然看起來它的尺寸較大,似乎是一匹巨型戰馬的護甲,不過根據上面的鉚釘可以判斷出,盔甲里面帶有厚實的皮革和紡織品底襯,因此增大了體積。盔甲上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孔洞,用以保證戰馬的視聽和呼吸,可惜護耳部分沒有保存下來。盔甲某些部位還留有遭到武器擊打的痕跡,中脊上的一道裂口可能來自劍或戰斧的攻擊,一個小的方孔可能是箭矢穿透的痕跡,這些痕跡表明它確在戰爭中被使用過。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中世紀歐洲戰馬的頭部盔甲,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17世紀以前它一直保存在英格蘭沃里克城堡里,因此博物館將其命名為“沃里克馬面甲”。
馬面甲是戰馬盔甲最重要的部件,主要作用是保護馬的頭部,在兩軍對壘發起進攻的時候,馬頭總是沖在最前面,因此也最容易受到傷害。不過在敵對雙方騎馬交戰的過程中,作為騎士一般都不會刻意攻擊和傷害對方的戰馬,因為傷害戰馬被認為是有悖騎士精神和行為準則的舉動,他們更為在意的是俘獲對方的戰馬,只有俘獲戰馬才具有更重要的價值。然而戰斗中,戰馬盔甲很容易被敵方弓箭手發射的箭矢傷害,戰馬盔甲的作用更多的是防御箭矢。戰馬的防護材料,最初是布料和皮革,而后發展到鎖子甲,再后來為鋼鐵板甲,這與人體盔甲的發展歷程是相同的。
最早保存這件馬面甲的沃里克城堡,又稱為華威城堡,在英倫島內,這座城堡與倫敦塔和愛丁堡一樣具有聲名顯赫的地位。它原本是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在位時間1066~1087年)于1068年建立的一處軍事要塞,14世紀以后,經過不斷改建而成為豪門貴族的莊園宅邸,曾先后有42位公爵、伯爵在此居住。這里曾演繹了許許多多有關英國皇室相互爭斗的愛恨情仇和抵御侵略的故事,同時也收藏了許多英國皇室著名人物的盔甲武器,其中一個巨型的粥缽,被認為是傳說中的著名騎士沃里克的蓋的遺物,沃里克的蓋的英雄事跡13~17世紀在英格蘭廣為流傳,在英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收錄了許多有關他的傳奇故事,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梁實秋編著的《英國文學史》中,就收錄了一篇描寫沃里克的蓋的英國文學作品(譯為《瓦里克的蓋》)。沃里克城堡收藏的這件馬面甲屬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博尚(Richard Beauchamp 1382~1439年),博尚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和長槍格斗專家,1403年追隨英王亨利四世在什魯斯波利戰役(蘭開斯特王朝與諾森伯蘭郡反叛軍隊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之后被封為嘉德騎士團成員,1413年在英王亨利五世加冕禮上擔任皇家總管大臣,1431年參加了處死圣女貞德的審判,被認為是英國中世紀最杰出的騎士之一,博物館中還展出了他的佩劍和盔甲模型。
哥特盔甲(Gothic armour),是指15世紀后期出現的、帶有同時期哥特式設計風格的盔甲,被認為是中世紀盔甲藝術的巔峰之作。其主要特點是設計制作精細而簡潔,各個組合部件一般都帶有精美的凹線和帶尖的、扇形的邊緣,突顯出典型的哥特式風格,因此被命名為哥特盔甲。
博物館展出的哥特式盔甲,是一套人、馬盔甲的完美組合,制作年代為15世紀后期,產地德國。該件展品被放置在二樓“戰爭武器館”的一組盔甲組合中展出,形象逼真而生動。
展品中人的盔甲是由同時期、相同風格的若干盔甲部件組合而成的,其中頭盔上帶有制作者的銘文,作者是因斯布魯克著名盔甲工匠克里斯蒂安·特雷茨。胸甲和護腿甲上也帶有制作者的銘文,但如今已難以辨認。盔甲的很多部件經過了修繕,馬刺和武器為現代復制品。馬盔甲的各個部件均為原配,其是為安哈爾特·科滕親王瓦爾德馬六世(1474~1508年)制造的,是迄今世界上僅存的5套中世紀德國式馬盔甲中的一套,彌足珍貴。組合展品中馬頭的部分防護件是修復過的,馬鞍、馬鐙等馬具配件用纖維織物和皮革等材料進行了填補修復。
羊角盔(Horned helmet),制作年代1511~1514年,產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制作者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家盔甲制造工坊工匠康拉德·瑟森霍夫(KonradSeusenhofer)。這件展品被放置在博物館二樓“比武武器館”一個單獨的玻璃展柜里展出,展柜設有電動裝置,展出時展品按順時針方向不停地緩緩旋轉。
這個造型奇特的頭盔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1459~1519年)贈送給英王亨利八世的禮物。亨利八世是英王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王后的次子,1509年在亨利七世去世后繼承王位,成為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在他繼位之初,正值歐洲進入兩強爭霸時期,法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為爭奪意大利開戰,兩國都力圖爭取英國的援助。1511年11月,亨利八世正式同神圣羅馬帝國結盟,向法國宣戰。1513年6月,亨利八世親率25000名英軍入侵法國,這是百年戰爭結束60年來,英國軍隊第一次踏足法國領土。此時法軍主力正在意大利鏖戰,亨利八世的軍隊遭遇微弱抵抗,長驅直入百余公里,攻克小城圖爾奈,并在馬刺戰役(也稱吉蓋特戰役)中重創法國騎兵。1513年秋季,亨利八世載譽而歸。為慶祝兩國締結的聯盟,馬克西米連一世委托神圣羅馬帝國皇家盔甲工坊的著名工匠制作了一套精美的盔甲,作為禮物送給年輕的亨利八世。現在完整的全套盔甲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這個無與倫比的頭盔。展品旁有一幅全套盔甲的繪圖,是根據相像繪制的。
這個羊角盔有著下垂的眼睛、短粗的下巴、碩大的鷹鉤鼻子,還有一副眼鏡。面部采用浮雕和蝕刻裝飾,刻畫的細節可謂栩栩如生,在上面可看到眼角的魚尾紋、鼻子下的汗滴,甚至下巴上的胡茬。兩個環形的羊角,左右對稱,整體上塑造了一個16世紀民間傳說中的愚人形象。贈送這件禮物,是馬克西米連一世與亨利八世之間開的一個小玩笑,表現了馬克西米連一世的睿智與幽默。
很顯然,這套盔甲只用于觀賞和宮廷慶典,而不是戰場上作戰。亨利八世曾穿戴這套盔甲出席一些隆重的場合,比如比武巡游等。馬克西米連一世贈送的這套盔甲,給亨利八世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受其影響他很快就做出一項決定,在倫敦格林威治建立了英國自己的皇家盔甲武器制造工場,從歐洲各地招募了一批頂級的工匠到這里來為他和他寵幸的貴族成員制作盔甲武器。格林威治皇家盔甲武器制造工場建立后,一直運營到17世紀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才關閉。
這個頭盔被選為利茲皇家武器博物館的標志性展品,在博物館裝飾物、博物館海報及博物館出版物上都能看到。
達德利盔甲(Dudley armour),制作年代1575年,來自于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宮廷,是女王授予皇室成員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1533-1588)的一套戰斗和比武用盔甲(展品為戰馬盔甲中的馬面甲),由英國格林威治皇家盔甲武器制造工場工匠大師約翰·凱爾特(Jacob Halder)設計監造。
這套特制的盔甲是格林威治皇家盔甲武器制造工場的一件頂級產品,形狀不規則的甲片表面帶有嵌壁式蝕刻條帶和鍍金(鍍金現已大部分消失),盔甲的款式風格代表了當時的服裝時尚。盔甲上還雕飾了羅伯特·達德利伯爵的姓名縮寫、家族標志(花和鋸齒狀物),以及代表盔甲主人身份的嘉德勛章和圣邁克爾勛章,是全部格林威治盔甲里僅存的一件凸浮雕作品。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授予達德利伯爵如此珍貴的盔甲是有緣由的,他們之間有著不同尋常的密切關系。伊麗莎白是英王亨利八世和第二任妻子安·博林的女兒,她與達德利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當伊麗莎白加冕成為女王后,達德利便成為了女王的寵臣。當時達德利已經結婚了,而他的太太埃米卻突然死于一次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件(從樓梯上跌落死亡),盡管達德利盡力撇清傳聞中的不道德行為,但是伊麗莎白仍然無法冒著陷入丑聞的風險下嫁給達德利。達德利擅長運動,騎術高超,女王委任他擔任侍從長、樞密官和馬術教練。這些威風十足的職位,使得他在大部分時間里都陪伴在女王身邊,凡女王參加的各種公開露面的政務活動和娛樂活動,均由達德利安排。他相繼受封嘉德勛章、男爵,最終成為萊斯特伯爵。
1563年,女王將凱尼爾沃斯城堡送給了達德利,達德利在城堡中修建了伊麗莎白風格的花園。1575年,女王讓格林威治皇家工場最杰出的盔甲工匠約翰·凱爾特為達德利特制了一套盔甲。達德利身著這套盔甲在凱尼爾沃斯城堡迎接女王前來游覽,并為女王獻上了一場騎馬長矛比武表演。此后,達德利經常身著這套盔甲出現在一些重要的禮儀活動中。1585~1587年,女王派遣達德利帶領英軍在法蘭德斯地區與西班牙軍隊作戰;1588年又授權達德利在蒂爾伯里大規模集結軍隊,配合英國海軍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
博物館在這套達德利盔甲展柜旁邊,展出了一幅伊麗莎白一世的肖像畫,并附帶了相關文字說明。這幅肖像畫繪制的時間便是英軍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是伊麗莎白時代令人贊頌的軍事大捷,此前一年英軍還征服了一塊美洲的土地,女王將其命名為“弗吉尼亞”。畫中的女王端坐在寶座上,右手按著地球儀,纖纖手指蓋住的地方便是美洲弗吉尼亞,后面帷帳升起之處,展現的是西班牙無敵艦隊潰敗的場景。女王身著華麗的服裝,佩戴在胸前的多串珍珠項鏈是達德利贈予她的禮物。在伊麗莎白一世數量眾多的肖像畫中,博物館選擇這一幅作為達德利盔甲的陪襯,表明這幅畫的畫面內容和背景最能反映出女王與達德利伯爵之間的特殊關系。(待續)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