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濤 周輝
本文前兩篇介紹了一戰美軍奢侈的口糧標誰、口糧分類。還有美軍士兵離不開的咖啡,本篇接著介紹口糧中蔬菜、肉類、煙草、糖果的供應,以及美軍參加一戰的付出與收獲——
任何時代供應給軍隊的口糧都必須盡可能地避免腐爛變質的風險,除了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遠離家鄉和親人奔赴歐洲參戰的美國遠征軍對于保持食物原有風味兒也有著較高的期望。所幸那些忙得不可開交的軍需官們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們采購的食品基本上都是些極其耐得住時間考驗的品種,味道也不算壞:腌過的成肉,脫水的蔬菜干和水果干,還有罐裝肉制品和蔬菜……僅僅是1918年購買的各類罐頭食品數量就超過10億筒,如果用這么多罐頭鋪一條足以讓4列縱隊通行的道路,可以從美國新澤西州的霍博肯港一直通到德國的內陸地區。一臺大型高速封口機每分鐘能封裝240筒罐頭,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的話,要封裝完這么多罐頭也需要花23年零6個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海量的罐頭食品鋪就了通往柏林的勝利之路。
1918年春,來自歐洲戰場的后勤壓力巨大,這對于來往于大西洋航線的的運輸船隊是個嚴峻的挑戰。從法國傳來的呼吁聲是盡量削減任何“不必要的東西”,美國遠征軍原本豐富多彩的餐桌也因此受到了影響。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約運輸船的艙容,大部分的罐裝水果和罐裝蔬菜被迫從美國遠征軍的食品供應清單上消失了,包括罐裝的豌豆、玉米、甘薯、蘆筍、菠蘿、蘋果和梨子這些人們喜聞樂見的品種都必須為其他更加重要的物資騰出艙位。這并不意味著軍需官們忽視了蔬菜在口糧中的重要價值,在當時流行的另外一句口號就是“法蘭西需要的是西紅柿和男人,男人和西紅柿!”這句話的用意當然不是要貶低面包、培根、豆類和牛肉這幾樣軍隊中歷史悠久的傳統口糧,而是為了強調水果兼蔬菜的西紅柿對于美國遠征軍的重要意義。西紅柿的采購量超過了其他所有蔬菜的總和,西紅柿除了作為蔬菜和水果給士兵們補充營養之外,在塹壕里還經常被士兵們拿來解渴。由于西紅柿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對于在野外饑渴難耐的人來說,1.1升的西紅柿汁比幾升的水更能讓人止渴生津,這也許是所有飲用水的替代品當中最有效的一種。規模急速膨脹起來的美國軍隊需要的西紅柿數量也極其驚人,美國1918年的西紅柿產量中有大約45%都是被美國陸軍消耗掉,這些西紅柿購買自分散在美國農村地區的5000多商家。
英法聯軍的日子已經過得有些窘迫,更不用說他們國內的民眾了,美國遠征軍想吃好喝好當然不能指望這些捉襟見肘的盟友。為了讓湯鍋里多一些新鮮蔬菜,遠征軍的某些單位已經開始著手在駐地附近開墾菜園,甚至還組織了園藝服務隊準備大干一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設想確實值得欽佩,不過規模越來越大的美國遠征軍還是難以在歐洲就近獲得足夠的新鮮蔬菜來滿足日常需求,軍需部門對此非常清楚,而從美國本土直接供應新鮮蔬菜顯然更不現實:海上航線運力緊張,有限的艙容還要留給許多比新鮮蔬菜更重要的物資。
除了蔬菜水果罐頭之外,脫水蔬菜是惟一可行的辦法,這意味著又一個行業得以借助戰爭的需要發展壯大。當時的美國國內只有幾家默默無聞的小企業從事脫水蔬菜的生產加工,為了增加產量,軍需部門必須選擇合適的地址繼續建立脫水蔬菜加工廠。僅僅是幾個月之后,脫水蔬菜行業就有了很大的起色,1918年12月,美國國內已經有經營脫水蔬菜加工的大型工廠15家,當月總產量達到2 721噸。截至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告投降,潘興將軍已經為美國遠征軍訂購了28123噸脫水蔬菜。
脫水蔬菜在加工時首先要把新鮮蔬菜去皮、切片或者切成小塊,然后用沸水燙一遍,接下來就進入整個生產工藝中最重要的環節——脫水烘干——放在托盤上的蔬菜被送進巨大的烘干爐,經過加熱的空氣迅速去除蔬菜中多余的水分,最后用馬口鐵罐子密封好。脫水蔬菜的加工過程中既要減少水分,還要盡量避免營養成分的損失,蔬菜原有的風味兒也不能受到太大的破壞。
其實早在南北戰爭時期,聯邦軍隊也曾經嘗試過早期的脫水蔬菜,只不過那時候的脫水蔬菜品質低劣,從軍官到士兵都倒足了胃口,他們厭惡地把脫水蔬菜稱為“被褻瀆的蔬菜”。半個多世紀之后,脫水蔬菜的質量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美國遠征軍的菜單上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士兵們也不像過去那樣對于脫水蔬菜望而生畏。而廚子們發現在前線炮火連天的戰場環境中用脫水蔬菜能省不少力氣——清洗切菜的環節完全可以省略,只要扔進鍋里稍微煮一下就能端上桌。海外反饋回來的報告也表示各個部門對于脫水蔬菜都非常滿意,連美國陸軍軍醫總署也十分認可,運輸部門更是感激涕零。當然,如果能夠就近采購的話,新鮮蔬菜還是會被優先采用。
海外對于肉類的需求量同樣巨大,以至于到了1918年夏季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嚴重的牛肉短缺局面。牛肉是美國軍隊日常飲食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按照軍隊里的口糧供應標準,平均每個士兵每年要消耗掉207kg牛肉,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士兵真的要吃掉這么多的牛肉,也可以由其他肉類來替換部分牛肉。在實際操作當中,通常有30%的牛肉是用豬肉來代替的,供應給軍隊的豬肉主要是經過腌制和煙熏脫去了大量水分的培根,體積和重量比起新鮮豬肉都降低了不少,風味也非常獨特,一般認為340g的培根可以代替567g的新鮮牛肉。不過美國遠征軍吃到的牛肉最主要的還是冷凍牛肉,得益于19世紀后期冷藏技術的進步,美國人通過冷藏倉庫、冷藏運輸車輛和跨越大西洋的冷藏運輸船組成了一整套完整高效的運輸體系,將牛肉源源不斷地從美國本土的屠宰場一直運到歐洲前線的連隊廚房。
美國中西部地區為軍隊提供了絕大部分的牛肉,也有一些牛是來自毗鄰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州,如果這些牛肉依靠陸上交通線輾轉運往東部口岸的話幾乎要跨越整個美國全境,再加上海上運輸運往法國,漫長的旅途對于需要全程冷藏的牛肉帶來的風險不可低估。因此,加州的牛肉先在當地沿岸地區的肉類加工廠經過檢驗,然后裝船南下經由巴拿馬運河直接運往法國。這樣通過海上運輸大宗貨物可以大幅度提高運輸效率,也減少了可能存在的食品變質風險。



為了進一步減少對運輸空間的占用,軍需部門連牛肉也不放過,甚至在牛肉分割加工的時候也做了大量的嘗試。最終提供給士兵們的牛肉剔除了所有的骨頭和不能吃的部分,連脂肪都沒剩多少,體積和重量比帶骨牛肉大大減少,能吃的部分裝進一個能容納45.4kg牛肉的模具內壓緊冷凍,以方便裝卸運輸。首批采用這種方式處理的無骨牛肉一共16車廂,以非常完美的品質運往法國,從抵達法國沿岸港口一直到西線的塹壕,一路上廣受關注的無骨牛肉受到了軍需官、廚子的一致歡迎,不論是裝載運輸還是烹飪,無骨牛肉都能節約寶貴的時間和人力。士兵們當然也很開心,因為不適合食用的部分基本上都被剔除了,實際上自己能真正吃到的部分比過去更多,品質也還相當不錯。首批無骨牛肉從裝運到消費反饋回來的信息證明這種分割處理方式堪稱完美,于是越來越多的牛肉采取這種處理方式供應給美國遠征軍。只不過更大的工作壓力就落到了牛肉的屠宰加工行業,屠夫的手藝可不是三五天就能練成的,一時間技術熟練的屠夫居然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美國遠征軍在巴黎成立了一個采購辦事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供應效率,從歐洲本土就近籌措盡可能多的物資。采購辦事處的工作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種類的供應品,不過操心最多的還是遠征軍的吃喝問題。在軍需部門的指示和法國政府的協助下,生產糖果、硬餅干、意大利通心粉的食品加工廠都很快建了起來。軍需官奧托·戈德斯坦少校再一次大顯身手,將自己作為食品雜貨商的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法國人那里閑置的一些巧克力制作機器被他租賃了下來,不久就開工了十幾家糖果廠,每月可以供應1814噸完全符合口糧配給標準的巧克力,除此之外還能生產453.6噸巧克力糖果賣給士兵們;為了讓士兵們改善一下單調的伙食,他設計了一條月產量達680噸的意大利通心粉生產線;接到生產硬餅干的任務之后,他很快就做到硬餅干每月生產能力達到4082噸……從歐洲市場上為美國遠征軍購買了大量的豆類、新鮮土豆、洋蔥、咖啡、大米、鹽和醋,噸位數以千計,這意味著繁忙的海外運輸線上能夠節省出更多寶貴的空間。在歐洲本土采購物資的活動直到停戰協議簽署之后才算宣告結束。
脫水蔬菜、去骨牛肉和就地采購這幾種供應方式最大程度減小了對海外物資運輸的壓力,出于同樣的目的,軍需部門其他精打細算的方式也值得稱贊:盡量減少肥皂中的水分,減輕肥皂的體積和重量;發明了一種醋的新配方,比以往的品種濃度提高了1倍,只要加入適量的水就能保持原有的味道;把美國遠征軍需要的廁紙塞進野戰廚房的廚余垃圾存儲空間里……為了能用最少的空間、最小的噸位塞下更多的食品,軍需部門也算是絞盡了腦汁。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前線的士兵們,而后方有更多的人在默默地工作,他們同樣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要滿足士兵們正常的飲食需要,軍需部門還必須讓他們過得更愉快。為了取悅于士兵們,軍需部門拿出的三大法寶是糖果、煙草和口香糖,這些商品的供應給士兵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在法國,從前線撤下來休整的美軍士兵們等候派發煙草和糖果的隊伍排成了長龍,這幾乎成了戰爭時期一大有趣的景觀。
煙草早就確立了在士兵們生活中公認的獨特地位,大約有95%的美國遠征軍士兵離不開煙草。1918年5月,美國陸軍也決定像法國盟友那樣,讓士兵們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煙草,這意味著官方正式承認煙草屬于現役軍人的生活必需品。對于那些飽受戰爭摧殘的士兵們來說,服役期間不僅無法享受到溫馨舒適的和平生活,某些時候甚至連一些正常的生活需要也不能得到滿足,而煙草帶給他們心理上的滿足感則是其他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當時,美軍每人每天的煙草配給標準是11g,通常是煙草、卷煙或者是在美國歷史悠久的口嚼煙這三種。士兵們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品種,如果選擇煙草的話,還會收到一些香煙紙,足夠讓那些手頭沒預備煙斗的士兵自己動手裹10支煙卷。除了定量供應的煙草之外,士兵們想自己掏腰包額外購買也不受任何限制,軍隊和小賣部里的雪茄和香煙為大家敞開供應。為了維持巨大的消費量,軍需部門每個月平均要向海外發送超過2000萬支雪茄和4.25億支香煙。運到法國的所有煙草都不附加利潤和稅費,出售給軍隊的價格甚至比美國國內最大的批發商的供貨價還低,士兵們能夠以非常低廉的價格盡情享用。

糖果在以前的軍隊里通常被視為難得的奢侈品。美國軍隊在參戰初期每個月的糖果購買量大約為136080kg,這個數字包括國內和派往海外的軍隊消費量。隨著美國遠征軍逐漸抵達歐洲,海外的糖果消費量穩步增加。遠赴他鄉的士兵們脫離了熟悉的環境,也缺乏豐富的娛樂活動,而甜蜜的糖果除了具有快速補充能量的功能,還可以促進腦內多巴胺的生成,帶來令人舒適滿足的愉悅感。軍需部門為了讓大家的日子過得甜蜜一些,采取一切措施加大供應力度。由于美國食糖消費的50%都需要依賴進口,美國食品管理局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食糖均衡委員會”,以此來壟斷市場,協調國內的食糖生產和消費。
最初的糖果直接從供應商那里采購,沒有制定什么特殊的標準,有40%的巧克力、30%的棒棒糖,還有30%是酸甜可口的檸檬水果糖。后來,在糖果行業專家的協助下制定出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糖果制造執行標準。這套標準涵蓋了從原材料、制造工藝、糖果外包裝乃至裝箱入庫的全過程,所有得到訂單的供應商都必須遵照執行,能夠確保供應給軍隊的糖果選用優質食糖和其他最好的原料來制造,杜絕以次充好的可能性。美國國內一些最重要的糖果制造商在經過多次會議之后也表示接受該標準。為了圓滿地完成軍隊的訂貨任務,這些平日里明爭暗斗的糖果制造商此時此刻需要彼此協調合作,互相交流有利于生產的建議,某些時候甚至不得不分享自家的商業秘密。能讓一幫習慣了勾心斗角的商人暫時摒棄前嫌的,也只有靠軍需官們手里的訂單了。
軍隊巨大的購買量導致美國國內的糖果嚴重短缺。美國食品管理局明確表示,有關軍隊的所有糖果需求都必須得到滿足,為此還要保證給那些糖果生產廠家分配足夠量的食糖作為生產糖果的原料。美國軍隊每個月采購糖果的數量從起初的136080kg開始逐月遞增,直到1918年11月歐洲停戰當月,糖果采購量達到了參戰期間的最高峰622929kg。
運到各地軍隊供應點的糖果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被搶購一空,而且還是有不少士兵們根本買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糖果。于是在1918年12月又通過了每個月給士兵們定量供應糖果的新規定。按照這項規定,所有的士兵每個月都能從公共食堂得到0.45kg糖果,保證沒有任何人被遺漏。參照新供應標準的第一個月,海外士兵需要的糖果供應量為1585332kg,也只有財大氣粗的美國人能這么奢侈。
1918年12月,糖果的采購量高達4598143kg,并且被全部運往海外,這創造了開始向美國遠征軍供應糖果以來的出口最高紀錄。美國遠征軍的食堂、小賣部和其他供應點的糖果通常是由美國本土商業信譽良好的大廠商制造,不過在法國消費的糖果也有少量是由當地企業就近提供的。1919年1月15日之后,法國企業的供應被停止了,所有的糖果都要求從美國本土發送,這也是為了在停戰之后盡快消耗掉庫存儲備,避免國內市場發生大的波動。貢比涅森林停戰協議(貢比涅森林是法國皮卡第大區的一個大型森林,靠近貢比涅市,位于巴黎以北60km處。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與德國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8年11月簽署之后,早就對和平企盼已久的士兵們得以從緊張的戰爭氣氛中解脫出來,歡欣鼓舞之余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盡情享樂,糖果賣給士兵們的價格只有美國國內價格的一半,低廉的糖果銷售價格更是刺激了大家的購買欲望。1918年12月以后,在法國的每25000名遠征軍士兵每月購買的糖果數量為22680kg,截至1919年2月1日,已有43545600kg糖果被運往海外。
嗜糖如命的美國佬并不滿足于越來越多的糖果,哪怕是已經滿嘴蛀牙,他們仍然渴望得到更多的甜食。軍需官們也不會讓大家失望,還有更多的糖是以蛋糕、冰淇淋、奶油凍、水果餡餅和各種口味甜點的形式供應給部隊,消耗在這些甜品上的食糖數量同樣是個天文數字。一位參戰的老兵回憶說,戰爭期間光是軍隊吃掉的冰淇淋就能足夠匯成一片汪洋大海了。

為了保證前線士兵們的需求,美國國內的食糖嚴重短缺。既要緩解客觀存在的供需矛盾,又要避免采取強迫性的食品配給政策引發社會上的不滿情緒,這成為擺在美國食品管理局局長赫伯特·克拉克·胡佛面前的一大難題。面對這種讓人左右為難的局面,美國食品管理局采取的應對之策也相當高明:根據美國民眾敏感自尊,厭惡政府強制性規定,但是容易接受愛國主義宣傳的心理特點,制訂了一套節約食品支援前線的宣傳教育計劃,利用當時的報紙、海報等宣傳工具鼓勵人們改變生活習慣,把節約食品提升到贏得戰爭勝利的高度。
1917年12月,食品管理局開始呼吁每個家庭成員將每個月的食糖消費控制在1.4kg以內,1918年又號召人們把食糖的月消費量降低到0.9kg。而在平時,美國的食糖人均月消費量一般都維持在3.2kg左右。“喝咖啡不要放糖,除非已經有了長期養成的習慣,但即使這樣也只放一匙。”諸如此類的宣傳口號逐漸深入人心。軍官們也得做出表率,他們的家庭同樣要遵照食品管理局發出的號召。
國內再怎么緊張也不能虧欠了為國效力的士兵們,海外的士兵們每個月4kg糖必不可少,留在本土的士兵們每個月也有2.7kg的糖。
除了糖果和煙草,還有一樣與美國大兵形影不離的食品就是口香糖。作為具有典型美國特色的產品,人們發現口香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生津止渴,尤其是在行軍的路上。口香糖的重要性從海外的訂購數量不斷增加上就可見一斑。1918年夏季的月平均供應量為150萬包,而到了冬季的時候,口香糖消費量比夏天高出了許多,1919年1月運往海外的口香糖就達到了350萬包。口香糖在法國戰場已經被視為一種必需品,尤其是在身心疲憊、精神緊張的時候,口香糖就變成了幫助士兵們維持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的無價之寶。
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惹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早在1897年,也就是美西戰爭(美國與西班牙在1898年為爭奪殖民地而引發的短暫沖突)爆發的前一年,當時的美國軍隊在每頓飯上的花費大約是4美分,一日三餐的花銷也不過是13美分;到了1918年底,口糧的成本就迅速提高到將近48美分。與通常人們想像的原因不盡相同,顯著增加的口糧成本并非是由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所導致,美國政府在決定參戰之后大幅度提高軍人的口糧標準才是最重要的原因。1916年國會撥款用于供養軍隊的金額為100萬美元,僅僅是兩年之后,1918年7月1日開始的財政年度國會撥款就把這一金額提高到了8.3億美元。
美國派往法國的遠征軍到停戰時已經有43個師的兵力,加上負責后勤保障的部隊,總人數已經接近200萬,超過了英國軍隊的數量。跨越大洋投放如此規模的兵力,有史以來還不曾有過這樣的先例,光是每天消耗的各種食物重量就超過4082噸。花銷自然也不是個小數目,到1918年12月1日為止,美國軍隊用于口糧方面的開支已經達到7.27億美元。最直觀的成果體現在士兵們的體重上面,根據數據顯示,大部分美軍士兵在戰爭結束時的體重比剛剛參軍入伍時增加了足足5kg左右,這是對軍需部門兩年以來努力工作最好的肯定。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真正投入戰場的時間確實晚了一點兒,但卻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通過這場跨越大洋的戰爭將影響力從美洲大陸逐漸滲透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方方面面的收益自然也不可勝數。能夠科學合理地調動自己掌握的資源,圓滿地解決數百萬軍隊的生存需要,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信心十足地在遠離本土的戰場上面對久經戰爭考驗的對手,這或許是美國軍隊在此次戰爭中取得的最有價值的經驗。通過歐洲戰場的磨礪,美國已經完全具備了跨越大洋維持大規模軍隊的能力,這種成功的經驗對于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后來的歷次海外戰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世紀過去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對于世界許多國家來說,美國100年前的歷史經驗并未顯得過時,依然值得借鑒。
(全文完)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