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游戲與兒童的成長有著緊密聯系。目前,幼兒參與游戲的形式趨于多樣化,而伽達默爾的游戲理論以獨特的視角重審兒童游戲,從求知的方法轉向了人的存在方式,重構了幼兒游戲教育的內涵。
(一)游戲的本質:在往返重復中更新本體的活動
從詞源上看,伽達默爾用了德語Spiel的詞意之一——波動、閃動來解釋游戲的本意。他認為,一般情況下游戲肯定不會有一個使它中止的目的,而僅僅是在不斷地重復中更新自己,因此,游戲的本質是在往返重復中更新自身的活動。不停地重復運動如同游戲的生命力,在不斷的往返重復運動中使自身得以更新和發展。
(二)游戲的主體:游戲本身
按照常理,游戲的主體是人,而從伽達默爾的游戲視角看來,游戲是獨立于從事游戲活動的人的意識,不以參加游戲的人的意志為轉移。游戲的存在方式也并非一定要有一個從事游戲活動的主體存在。那么,游戲的主體便不是人。游戲是“一種被動式而含有主動性意義的活動”,從實質上說就是游戲本身,因此,游戲的主體并不是游戲者,游戲者不是游戲的唯一主控者,而是游戲本身。也就是說,游戲的過程不是由人主控,沒有參加游戲的人的參與,游戲仍舊是游戲。
(三)游戲的存在方式:本體的自由呈現
伽達默爾認為,游戲的存在方式如同自然的運動形式,而人也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人游戲的過程就是一種自然過程。如此而言,游戲的意義便是純粹的本體表現,是一種普遍的自然存在狀態。游戲最突出的意義是自我表現,這是游戲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態。每一種游戲都給參與游戲的人發出一項游戲活動任務,參與游戲的人只有通過把自身的行為目的毫無顧忌地轉到單純的游戲任務之中,才能顯現出本體的自然狀態。自我表現注重過程的表達,自我展現就是游戲被遮蔽內涵的自我揭示,不斷地進行自我生成與本體創新。這就是游戲最純粹的存在方式。
(四)游戲的整體獲得:由游戲者和觀賞者組成
伽達默爾認為游戲總是一種為某人的表現活動,是由游戲者和觀者共同組成的整體。伽達默爾論證了觀者具有方法論上的優先性,觀者是那種并不參與游戲,卻是最真實的感受游戲的人。游戲如何,觀者是重要的發言人。在往返重復的游戲活動中,觀者的存在如同參與者。誰只有身處某物之中,誰才清楚地知道該物原本是如何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觀賞也是一種真正的參與方式。由此,意味著游戲蘊含整體的意義,只有觀者到場,游戲才能獲得全面整合。游戲的整體獲得,既要有玩家在場,也離不開觀者的到場。
伽達默爾的游戲觀具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其反常識的游戲觀讓我們對幼兒游戲教育的內涵得從重新思考。
(一)從本體論角度重識幼兒游戲教育
從伽達默爾的本體論觀點看,游戲者并不是游戲的主體,他強調的是游戲與主客體無關,玩者和觀者依靠其自身的內心規則與秩序,在往返重復的游戲運動中不斷進行無功利、無目的的本體表現,這已轉向主體和客體未分化的本體論模式,而非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勢必要追問“在者”本真的原始存在狀態,追問超越以往的存在者——人的本質。因此,關注“在者”——幼兒的本真游戲狀態對重構幼兒游戲教育的內涵非常重要。
1.幼兒游戲:幼兒生存和成長之道。幼兒要在復雜的成人世界里通過教育來內化文化,這并不代表幼兒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在幼兒的獨屬世界里,幼兒有自己的話語權,而游戲是幼兒存在的方式。在幼兒園中,游戲被分為諸多種類,依據不同,分類不同,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等。幼兒不僅可開展實體性活動,還可與社會產生聯系。但目前幼兒園游戲的開展或趨于形式,或趨于敷衍,缺乏一種保有幼兒生存方式和成長之道的熱情。游戲不僅是兒童生命成長的必然之態,更是生命成長之必需品,開展幼兒游戲教育必須保其本真之氣。
2.幼兒游戲:幼兒的天性使然。幼兒的天性是一種超越性和持續性的存在。幼兒游戲蘊含著某種敏銳性,游戲不僅能增加幼兒成長的活力,亦能強化幼兒的生命力。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童年生活中最富魅力的活動。游戲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可以滿足其自我肯定和自我表現的需求。教育應順應幼兒的天性,尊重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讓幼兒把握自我,擁有幸福的童年。
(二)從易位主體角度認識游戲自身
在幼兒園游戲教育中,一般認為幼兒是主體。游戲應該是游戲者的游戲,一個沒有游戲者的實體游戲活動不可能存在。描述游戲其實是描述游戲者的行為方式。游戲中所涉及的一切因素,甚至抽象的游戲規則,只能通過對游戲者的行為呈現出來。而伽達默爾認為,人的游戲的迷惑力在于游戲超越了游戲者而成為主宰,他賦予游戲以主體的地位。伽達默爾的游戲主體易位觀啟示我們,應充分挖掘游戲自身的價值,應高度欣賞伽達默爾發現的所謂“權威”理論的盲點。
1.幼兒游戲:自給自足的活動。幼兒游戲是一種通過幼兒自身的力量促進其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的活動。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游戲者——幼兒通過賦予游戲以主控權,把自我交付于游戲來主宰,而這種主宰又是作為游戲者的幼兒自身能自我把握的“被主宰”。游戲本身與游戲者是不可分割的,游戲本身給予游戲者——幼兒一種接觸世界、解除生長矛盾的生存方式,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得以實現自我、滿足自我,使他們可以在生命成長過程中獲得自足發展。
2.幼兒游戲:玩者與觀者交往創生的對話活動。游戲是欣賞和被欣賞、看與被看之間不斷表現和意義生成的過程。在幼兒游戲中,幼兒游戲是一個師幼、親子或幼幼之間不斷進行交往和對話,以創造生成意義的過程。幼兒游戲需要欣賞者同在,需要觀者參與以展現自我,更需要玩者與觀者彼此能打開心扉、通力合作,以達到“視界融合”。游戲一旦得以開始,玩者就開始與觀者同在,玩者毫無保留地將自我托付于游戲主宰,觀者加入與玩者構成交往對話的時空關系,游戲便在交往中不斷發展。
3.幼兒游戲:在重復中加以更新的參與性活動。伽達默爾強調游戲的參與性,這是避免流于形式、偏離實體的體現。由于制度化學習侵占和形式主義等影響,實體的幼兒游戲正日益減少,甚至消失,有的只是無實際內容的走過場。游戲不僅限于觀賞層面,還是一種兼顧在場性和當下性的實體活動,是幼兒生命存在的當下體驗和參與,是幼兒對日常生存活動的模仿和演練。無論是親身介入或心理介入,幼兒參與游戲都能獲得身心的愉悅,在流動的實體中生成和創造游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