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紅
饃,又名饅頭,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食之一。此刻你腦海中已經浮現出那白白的、圓圓的、軟軟的,散發著麥香的白面饃饃了吧?不過我們今天要聊的不是“素顏”的白饃,而是“化妝”過的花饃。歷史上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將這種最簡單樸實的主食變化出了新花樣,逐漸形成了一種藝術。在史料中,早在漢朝就有了制作花饃的記載,宋朝人開始把花饃用于節慶、婚禮、祝壽等活動中。在河北井陘、山西聞喜、陜西大荔等地,都流傳著做花饃的習俗。
繁雜的制作工藝
花饃也叫面塑、面花,雖然都是饃,但它的制作方法可要比家常白饃饃復雜得多。要得到欣賞起來造型豐富多姿,品嘗起來筋道甜美,在制作工藝上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制作花饃除了要首選高筋小麥粉,還要在主料中添加適量比例的糯米粉,可起到發黏、易塑型的作用。為了使成品表面光亮并防止干裂,還要再加入一點蜂蜜。面粉配好以后,就要提前一晚用老酵頭發面了。第二天一早,用淡堿水進行搋(chuai)面,然后反復地揉制,將面團里的空氣排出,直到面團軟硬適中、光潔潤滑。揉好的面團不能立即使用,接下來又將是數小時的漫長等待——等待面團的餳(xing)發。經過餳發,做出的花饃才會更加膨松香軟,
樸素中透著匠心
在河北井陘,一間老屋,一副寬厚的案板,一張布滿皺紋的臉上笑意盈盈,慈祥的梁奶奶正在制作花饃。她用靈巧的雙手對面團進行著團、捻、搟、扎、按、捏、卷等十多種手法的處理,那調皮的面團在她的手中瞬間變得服服帖帖。
至于做什么,梁奶奶無須事先畫圖,各種題材信手拈來。搟杖、剪刀、筷子、梳子、頂針、竹簽……無一不是家常物件。梁奶奶切出的面劑子大小不一,各有各的用途。她拿起最大的一塊面劑開始塑型,一個壽桃呼之欲出。小剪刀上手,于面劑頂部飛快地剪上幾下,壽桃瞬間頂上開花。幾個壓出花型紋路的小部件往壽桃上一拼,觀眾才明白看走了眼,原來是一只即將成熟的石榴……大小面團在老人手上變換出一個又一個可愛的造型: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栩栩如生的人物、嬌艷盛開的花朵,無不逼真靈動。老人神情專注,目光聚焦在手上,每一環節都傾注著熱情。
鐵鍋、土灶、劈柴……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偷懶。掀開蒸籠的那一刻,獨特的麥香裹挾在乳白色的蒸汽中,氤氳了整個屋子,雪白的饃如同一個個胖娃娃端坐其中。蒸熟的花饃要趁著柔軟進行色彩點染,著色多用對比強烈的紅、綠、黃、藍等顏色,并用豆類、谷物加以點綴。造型不管是人物還是動物都動靜搭配,相映成趣,再現出拙雅的美感。
漸行漸遠的手工藝術
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最真誠的祝福及對生活的認真與熱愛揉進了那面團里。花饃被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真摯的情感,從而形成這樣一門獨特的制作技藝。
然而,隨著現代化生活節奏的加快,這門民間藝術正在離我們遠去。在井陘縣天長鎮乏驢嶺村,這個擁有一百來戶、四百余人的村莊里,除了梁奶奶,會做花饃的老人已不足十人了。雖然當地早有很多專門出售花饃的店鋪,想要什么種類、花樣,可隨時定制。但那用模具和機器制作出來的花饃,怎么看都少了些靈氣。
同學們了解了花饃的制作過程,不知是否勾起了你親手嘗試的興趣。周末不妨和媽媽一起制作一款獨一無二的花饃,用心感受一下這醇厚的麥香和淳樸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