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由北京市文化局發起,聯合大運河沿線8省市文化廳(局)共同主辦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此次大展是目前國內首次舉辦的、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同參與的、規模最大的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主題展覽,大展上8省市首次聯合推出了“大運河文化帶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共計161項。本刊特別采訪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書記姜婷婷,為讀者詳細介紹本次活動的盛況。
談到本次活動,姜婷婷說道:“本次活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互動性強。大展舉辦期間,現場共接待觀眾7萬余人次,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縱觀這次大展,可以說是聚各方之智,集各方之力,匯各方之長。”本次展覽最大的亮點就是推陳出新,姜婷婷介紹:“此次展覽的空間由農展館1號館、11號館,以及兩館之間的通道組成。1號館以‘大運河上的文化傳統為主線,突出‘運河文化,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步入展館,觀眾迎面便看到一艘正準備揚帆起航的古船,兩側是多幅取自清代的樣式雷家族所繪清代宮廷船模圖,由此開始大運河非遺之旅。展陳設計按照運河由南向北的流向依次排開。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北京8省市,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對凸顯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標志性文化符號進行場景呈現,展示了8省市與大運河相關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58項,近400件套作品,另有118位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觀眾在這段步行需要幾分鐘的小路上,可以通過一座又一座模擬古橋完成時空轉換,走下運河之舟,穿過文脈之橋,抵達時代之岸。11號館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承(即一脈相承)。一進門,迎面便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通州古城城墻的造型,莊重肅穆,將人帶入天朝古都東大門的情景中。而大運河所滋養的北京城,則以北京紫檀博物館的大型紫檀雕刻作品——老北京城德勝門古建微縮景觀呈現在觀眾眼前。榫卯工藝與紫檀雕刻工藝相結合下,翹檐屋脊、流線雕花,美不勝收。”
本次展覽,對于非遺工作是一個難得的交流平臺。“此次展覽活動,是以非遺為載體的社會各方面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一次大交流。”姜婷婷說,“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傳承人群加強了相互交流與學習,開拓了眼界,增強了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信心;廣大群眾更加直觀、立體地體驗了非遺技藝,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遺在提高生活品味、豐富生活內容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不同行業借助展會平臺,增強了非遺技藝跨界融合的意識,拓寬了市場宣傳營銷渠道。展覽舉辦期間,正值北京海外交流中心舉辦端午外事活動,還邀請了部分外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駐華文化中心主任、在京留學生代表等參觀了展覽,發揮了首都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優勢,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非遺給大眾的感覺總是離自己很遠,但姜婷婷介紹,這次活動以“流動的文化”為主題突顯了非遺技藝人人相傳的特點,宣傳了大運河沿線山水相連、風物民俗一脈貫通的人文魅力。“聯通古今,大運河不僅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水路大動脈,更是一條流動的文化之河的理念,突破以往非遺展以作品展示和技藝展示為主的常規展陳方式,圍繞‘流動的文化這一主題設計構思展線布局。各展區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選取凸顯地域傳統文化的人文風物、自然景觀等標志l生文化符號進行場景呈現,營造出大運河沿線地區各具特色又相互聯動的文化情境。”
最后,姜婷婷說出對大展的期望:“我們會認真總結本次活動的經驗,進一步開闊思路,將非遺與公共文化服務、演出藝術、對外文化交流、文創產業等工作等緊密聯系起來,發揮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范作用,以繼續開展‘流動的文化為主題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為契機,扎實做好‘一城三帶和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等工作;堅定文化自信,扎實推動全市非遺保護工作高質量開展,促進首都文化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