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黃亞虎,張丁文
(云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文山 663700)
公司及車間一直鼓勵和支持對銅曼礦段盲礦、廢石資源體的探找工作,對盲礦體及廢石資源的核實及確定不僅可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也非常有利于車間的采剝生產計劃的順利開展。這里所說的盲礦體主要指介于兩勘探線之間[1],未被勘探工程控制的工業及低品位礦石,對于靶區的確定有以下幾種方法:
(1)通過識別巖性圈定靶區:該礦床為矽卡巖型變質礦床,絕大多數礦體均賦存于矽卡巖體中,因此可將采場分布矽卡巖較多的區域圈定為找礦靶區;
(2)通過地層圈定找礦靶區:銅曼采場已知礦體主要賦存于中寒武統田蓬組∈2t2復合巖性帶內,因此該地層是礦區成礦的有利地層;
(3)通過構造分布程度圈定找礦靶區:銅曼采場礦床屬于巖漿熱液礦床,礦床礦體的形成明顯受構造影響,因此構造發育區域是良好的找礦靶區;
(4)通過蝕變帶圈定礦靶區:在礦化蝕變帶分布的區域附件,往往有礦體分布,因此可將該區域圈定為找礦靶區。
文山都龍多金屬礦被譽“中國銦都”,但由于銦礦在世界的分布非常不均,且含量很少,所以我國乃至全世界對銦礦的成礦規律研究也較少,結合現有資料及經驗,對該礦靶區圈定的方法如下:
(1)通過巖性圈定找礦靶區:銅曼采區銦礦主要賦存于矽卡巖型的硫化礦(主要指含有Sn、Zn、Cu的硫化礦)中,因此對富銦礦體靶區圈定應選擇在矽卡巖硫化礦分布較多,且規模較大的區域[2]。另外根據近年來對銅曼采場花崗斑巖含礦性調查,發現部分花崗斑巖也含有一定量銦元素,因此花崗斑巖賦存區域也可初步納入找礦靶區。
(2)通過親和元素圈定靶區:Lehmarm學者在1990年提出,銦是一種親銅元素,在巖漿分餾過程中屬于不相容元素,銦的的分餾演化可能與錫類似。
李曉峰等學者也提出,In的含量與礦石中的Zn、Cu含量密切相關,銦主要賦存于Zn與Cu的硫化物中。根據該礦區In在Sn、Zn、Cu單礦種或者是Sn、Zn、Cu組合起來的共生礦中的含量的實際情況,總結出In元素不僅親Cu,也很有可能親Zn,和Sn的含量也有著一定關系,尤其是Sn、Zn、Cu組成的共生礦In含量較高,因此可選擇Sn、Zn、Cu含量高的硫化礦賦存區域作為銦礦找礦靶區[3]。
銅曼采場目前的勘探線向東延伸的距離還遠遠不夠,導致曼東礦區以東還存在地質資料空白區,因此肉眼能看到的找礦標志也較為少,故該區域的靶區圈定適合以下方法:
(1)通過物探圈定靶區:通過物探方法,測出曼東礦區巖石、礦石(或地層)與圍巖的物理性質差密度、磁化性質、導電性、放射性等,將物探異常區圈定為找礦靶區;
(2)通過化探圈定靶區:通過化探手段,對曼東礦區進行元素預測,對化探異常區(含有Cu、Pb、Zn、Mo、Cr、Mn等10多種較多區域)圈定為找礦靶區;
(3)通過3維空間推測圈定靶區:其實也就是結合我們礦山的3Dmine軟件,利用已有的地質模型,結合礦體及巖性模型的產狀延伸方向及3維空間分布,依據該礦山成礦規律預測,結合現場經驗,預測出曼東礦區有利成礦區域,即圈定為找礦靶區。
靶區優選方法是貫穿于靶區篩選的全過程,從成礦信息提取、信息優化、 綜合找礦模型類比,到靶區踏勘、驗證和跟蹤研究等。根據錢葉照學者在2011年所發表論文提出的幾種找礦靶區篩選法,對之前所圈定的所有靶區分別進行篩選,現將靶區優選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分述如下:
(1)綜合找礦模型對比法[4]:將靶區與已知綜合找礦模型進行尺度水平對等的動態對比,從提高工作程度和認識水平中,取得正確評價;
(2)預測標志打分法:首先將提取和優化后的預測標志賦值,然后對靶區中各預測標志按其賦值 準則,將各項數值累加,選取得分高的靶區為擇優靶區。
(3)成礦有利度排序法:對圈定的靶區進行成礦條件分析,并對靶區的各個成礦條件進行打分,根據成礦有利度數據排序, 來篩選靶區;
(4)經驗模型法:是以預測標志為依據, 經驗模型為導向,找礦模型對比為主途徑, 數學地質方法為輔助,靶區分類法為立腳點,幾種方法交織結合,結合找礦人員現場經驗,對靶區進行擇優選擇。
為保證靶區篩選的可靠性,利用綜合靶區篩選法對該礦區找礦靶區篩選,即把上述的4個篩選方法都用到同一個靶區篩選之中,將每種方法給予評價打分,再將各個方法評價分數相加,得到最終的綜合評價得分χ。
接下來就重復以上的靶區綜合篩選法,對所有靶區進行綜合評價得分記錄為χ1,χ1,χ1,…,χγ,再根據靶區綜合評價得分計算出綜合平均分α,最后平均分α制定出一個具有可靠性的靶區篩選合格分β,這個合格分則作為靶區擇優的篩選分數線。詳情可見下表2-1、2-2。

表2-1
靶區的確定是一個從靶區圈定到現場驗證,通過現場驗證剔除無價值或低價值靶區,選取篩選有利靶區。
驗證和篩選是一個循環過程,主要是為了縮小靶區面積,提高找礦精度及效率,用最小的靶區面積盡可能的覆蓋所有有價值的礦體。
換種說法就是,既要保證礦體不被漏圈,又要保證所圈面積最小,這個最小面積則確定為最優找礦靶區。
最后更據含礦預測綜合對比,對所確定的找礦靶區進行分級(Ⅰ級靶區、Ⅱ級靶區、Ⅲ級靶區…),各預測靶區含礦性:Ⅰ級靶區>Ⅱ級靶區>Ⅲ級靶區。
例如:圖3-1老君山-銅曼采場富銦礦體找礦靶區確定示意圖,就是依據本文前兩節所述的原則及方法[5],從而確定出最優的找礦靶區。
(圖中靶區的確定范圍及分類并非準確成果,僅作為展示論述過程及成果而設計的示意圖)

圖3-1 老君山-銅曼采場富銦找礦礦體靶區確定示意圖
礦區構造發育、巖體產狀多變復雜、礦體形態不規則、礦石類型較多且呈交叉分布、礦石品位分布不均且變化較大,是文山都龍多金屬礦床的幾大特點。
但是該礦區目前的最小勘探間距僅僅為40x40m,就以目前的勘探程度還遠遠不能控制礦區礦體規模及形態,因此影響到礦山建立的3Dmine三維礦體模型、塊體模型的準確度。
在礦山采礦期間,經常有殘盲礦體出現,對礦山采礦計劃制定加深了難度,許多無法預算的殘盲礦一定程度影響了礦山生產計劃。
故結合該礦山銅曼采場的目前地質現狀及生產現狀,對采場地質空白區確定找礦靶區后,可減少公司對礦山采區的勘探投入,更高效率的完善該礦山地質資料,從找礦靶區圈定→針對靶區找礦→找到礦,也間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對該礦山成礦規律研究及生產計劃制定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