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強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013)
招平成礦帶是膠東西北部地區三大成礦控礦斷裂帶之一,近年來,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勘查手段的不斷完善,招平成礦帶金礦勘查工作又有新的突破,一些大中型深部金礦床被相繼發現,如山旺、謝家溝、曹家洼、大磨曲家等。成礦動力學及其深部找礦方向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招成礦帶的金礦勘查,但一直沒有總結建立招平成礦帶蝕變巖型深部金礦的找礦模型,本文通過研究總結招平成礦帶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標志,建立了深部金礦找礦模型。

圖1 膠西北部區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研究區位于膠東半島的西北部, 大地構造位置屬華北板塊(Ⅰ級)、膠遼隆起區(Ⅱ級)、膠北隆起(Ⅲ)膠北斷隆(Ⅳ級)膠北凸起(Ⅴ級)和棲霞—馬連莊凸起。研究區所處的成礦區(帶)與成礦遠景區處于華北地臺成礦區(Ⅱ-4)、魯東成礦區(Ⅲ-15)、膠西北成礦區(Ⅳ-1)。
招平成礦帶在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展布,是膠西北“S”形斷裂中規模最大的一條,斷裂全長120km,寬150m~200m,傾向南東—東,傾角30°~70°。
招平成礦帶在招遠市城區的東北部經前花園、臺上村延至九曲村附近后轉向NEE,即破頭青斷裂,其走向為NEE50°~70°,傾向SE,傾角50°±,控制東風特大型金礦床,水旺特大型金礦床,趙家金礦點等。
招平成礦帶中段招城南-留仙莊村走向NNE2°~15°,傾向SE,傾角50°±。
對研究區內沉積巖類,變質巖類,巖漿巖類巖(礦)石密度與磁性及電性特征分析,可以得出:(1)變質巖類膠東巖群、唐家莊巖群相對低阻、密度高,磁性變化大,但多呈包體形式存在,荊山群、粉子山群密度高、磁性弱,是引起研究區內重力高、波動躍變磁場的主要因素。(2)巖漿巖類一般都具有高阻、低密度、弱磁性,當磁性較弱的地層中有不同時代的巖漿巖侵入時,可引起低緩正磁異常。(3)規模較大的斷裂破碎帶一般為低密度、低磁性且呈帶狀分布在前寒武紀變質巖系與中生代侵入巖體接觸帶上,其異常形態多呈長條狀、串珠狀重力低、正磁異常帶。
金礦床(點)分布范圍如圖2所示。

圖2 膠東西北部布格重力—航磁異常平面圖
招平成礦帶總體為上陡下緩,陡緩交替變換的鏟式斷層,沿傾向呈舒緩波狀延深,由淺入深形成數處傾角明顯變化的區段,構成沿傾向的臺階式展布特點,深部金礦賦存于斷裂傾角變化的臺階處。
本次研究資料以招平帶南段下莊金礦床為例。
(1)礦體地質及礦石類型、結構構造特征。下莊金礦是在招平斷裂帶南段南墅鎮新發現的隱伏中小型蝕變巖型金礦,礦體呈脈狀賦存于招平斷裂下盤花崗質碎裂巖帶內。區內地層出露荊山群野頭組,為一套低角閃巖相變質的火山碎屑巖及碳酸鹽巖,其巖性組合分為兩個巖性段,下部為祥山變粒巖段,上部為定國寺大理巖段。
(2)礦石類型。揀塊樣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細粒狀黃鐵礦,少量黃銅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3)地球物理特征。金礦體位于重磁過度梯級帶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電阻率等值線起伏變化較大、間距變大、陡緩變化較大以及梯級帶上梯度變化較大的部位或者定向延深的條帶串珠狀高充電率部位金礦容易富集。
通過研究招平成礦帶南段下莊金礦床典型礦床的成果資料,建立了招平成礦帶蝕變巖型深部綜合找礦模型,為今后在類似地區開展蝕變巖型金礦研究提供了示范作用。
(1)金礦嚴格地受成礦期特定的斷裂構造所控制,且存在顯著的圍巖蝕變帶,黃鐵絹英巖化蝕變疊加的蝕變巖帶,是直接找礦標志。(2)招平斷裂控礦主帶在平面上呈“S”型,在斷裂構造的拐彎或交匯部位易形成大型、特大型金礦。(3)區內存在淺、中、深三處傾角變化明顯的臺階為成礦的有利部位。如大尹格莊金礦床、曹家洼金礦等主礦體厚大部位均產出在斷裂產狀明顯變緩處[1]。
本文通過在招平斷裂南段下莊金礦床綜合新技術新方法的對比應用研究建立的找礦模型是以招平成礦帶為依托,具有類比性和外推性,為今后在相似地區尋找蝕變巖型金礦起到了“模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