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元,王金泉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32地質隊,安徽 黃山 234000)
安徽省歙縣大阜地區處于江南古隆起北東段,區域性渚口~潛口(區內為大阜~三陽斷裂)斷裂從區內穿過。大阜~三陽斷裂帶是區域性深大剪切斷裂,具多期活動特點,時間長、規模大,經歷了長期的演化過程,不僅有早期的韌性變形標志,同時還發育有晚期的走滑構造。該帶上分布大量的黃金重砂異常、化探異常,是找金礦的有利地段,在該帶上的大阜、鮑坑等地區已發現金礦(化)體。
大阜金礦位于黃山市東部歙縣北岸鎮東南側,行政隸屬歙縣北岸鎮管轄,距黃山市屯溪城區約40km,距歙縣城區約20km。2008年至今,安徽省地礦局332地質隊在大阜地區開展了預查、普查等工作,在昌溪巖組地層中初步劃分了5條金礦化帶,圈定了6個金礦(化)體。本文基于大阜金礦普查工作,較系統論述了大阜金礦床的地質特征,初步分析探討了大阜金礦床的成因。
大阜地區處于江南古隆起北東段,伏川蛇綠巖套南側,大阜韌性剪切帶之上,祁門-三陽深斷裂在區內通過。斷裂帶北西側地層為中元古代西村巖組海相火山~沉積巖系,蛇綠巖套是該組的主要組成部分。斷裂帶南東側為昌溪巖組灰綠色石英綠泥絹云千枚巖夾同色變質巖屑砂巖,千枚巖往往具紋層狀,片理化十分發育。斷裂帶內發育有中生代斷陷盆地,沉積了侏羅紀洪琴組紫紅色砂礫巖和泥巖。
沿祁門~三陽斷裂帶發育有大量的基性-酸性的脈巖、巖株,分布有金、銅等礦化點及重砂、化探異常。區域上三陽坑銅礦、水竹坑銅礦、銅尖下銅礦、伏川鉻鐵礦、東亭銅礦等均發育在該帶中。大阜地區的金竹嶺~五渡一帶及求子太小溪中,有黃金重砂異常分布,自然重砂樣品中,黃金顆粒多、顆粒大。
出露地層以祁門-三陽深斷裂為界,北西側主要有新元古代西村巖組和南華系休寧組;南東側發育中元古代西村巖組上段、昌溪巖組和昌前組;在斷裂帶內則發育有中生代侏羅紀洪琴組和沿現代溝谷分布的第四系蕪湖組。
昌溪巖組巖性主要為粉砂質千枚巖、絹云綠泥千枚巖、片理化千枚巖等,局部夾粉砂質板巖和粉砂巖。千枚巖往往具紋層狀,片理化十分發育,是大阜金礦主要含礦巖系(圖1)。

圖1 大阜地區地質略圖
大阜韌性剪切帶在普查區內出露長度約4.5km,主要發育在昌溪巖組中。早期剪切帶內原巖大部分被改造成毫米級以下的千枚巖,發育大規模的強直面理帶,后期存在片理褶皺。剪切帶內大部分千枚巖保持強直面理帶特征,千枚理產狀穩定,走向50°~80°,傾向南東,傾角50°~70°。后期剪切帶內千枚巖片理局部發育片理褶皺,褶皺規模大小不一,褶皺兩翼千枚巖產狀,由東至西,傾向由120°逐漸增大轉變至傾向210°后,又逐漸減小轉變至傾向120°,傾角50°~80°不等。
晚期NNE左行剪切構造在大阜韌性剪切帶內近平行不均勻分布,疊加在早期形成的強直面理帶中,走向北北東向10°~30°,傾向南東,傾角中等-陡,50°至近直立。左行剪切應力中心形成含千糜巖帶韌脆性斷裂,斷裂兩側千枚巖不同程度地發育劈理化作用,劈理面產狀與左行剪切斷裂帶走向基本一致。左行剪切斷裂帶主要由透鏡狀石英脈、強片理化千枚巖夾層、千糜巖等組成。
礦區內發育有一系列北東向展布的脈巖,有輝綠巖、輝綠玢巖、輝長巖、閃長玢巖、輝長閃長巖、石英鈉長玢巖脈、黑云母石英閃長巖等,1972年安徽省地礦局332地質隊在求子太地區開展航磁異常檢查時證實地下有隱伏超基性巖體存在,巖性以墨綠色輝橄巖、橄欖巖、純橄巖特征。
大阜地區采集的各類巖石標本物性試驗統計結果顯示,電阻率均值最低的是千糜巖,電阻率均值只有793歐米,其它巖石的電阻率都在2000歐米以上;但是含礦的千糜巖的極化率與其他巖石極化率差別不大,這可能由于大阜金礦含礦千糜巖的金屬硫化物的含量不高。勘查過程中開展的激電聯合剖面測量、激電中梯剖面測量、激電測深測量均顯示金礦化主要與低阻帶有關。

表1 歙縣大阜地區物性統計表
對大阜地區土壤測量化探分析結果數據進行R型聚類分析顯示,Au與As、Sb較相關,Au與Sb相關系數為0.1094,As與Sb相關系數為0.4049,見圖2。在異常查證過程中發現這3個元素套合較好的地區往往金礦化就好。

圖2 1:1萬土壤測量元素相關系數圖
目前大阜地區僅投入了少量勘查工程對含金礦化帶進行控制,初步圈定了1個金礦體、6個金礦化體。其中Au4金礦化體規模較大,由F3走滑剪切構造帶所控制,呈帶狀,頂底板為綠泥絹云千枚巖,礦化體賦存在韌性剪切帶的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絹云千糜巖中,千糜巖發育有黃鐵礦化石英細脈。
礦化體地表長度約1公里,淺部有ZK001鉆孔進行驗證。礦化體整體傾向南東,傾向110~120°,局部呈弧形反轉為290°,傾角58~82°,真厚度0.87~15.20m,品位0.33~3.40克/噸。金礦體Ⅰ位于Au4礦化體之中,真厚度2.21m,平均品位1.31克/噸。
3.2.1 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褐鐵礦、自然金,其他含量極少的金屬礦物為磁鐵礦、銳鈦礦 、方鉛礦 、白鎢礦 、毒砂、錫石。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有用礦物為自然金。礦石礦物生成順序:自然金-黃鐵礦-褐鐵礦。
3.2.2 礦石主要組構及礦石類型
礦石主要結構為顯微鱗片狀、粒狀結構。
顯微鱗片狀、粒狀結構:受構造剪切作用變質形成的,絹云母呈顯微鱗片狀變晶,連續定向分布形成千枚狀構造;石英呈他形粒狀變晶,顆粒間緊密鑲嵌,少量石英集合體呈眼球狀、透鏡狀分布絹云母間。
礦石主要構造為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
浸染狀構造:自然金及其它金屬硫化物零星狀分散于礦石之中,形成(稀疏)浸染狀構造;
細脈狀構造:黃鐵礦、石英沿脈石礦物裂隙充填形成細脈狀構造。
大阜金礦礦體受剪切斷裂控制,礦體為千糜巖蝕變巖型礦石,根據含礦千糜巖的主要成分,礦石的自然類型可分為含金石英絹云千糜巖和含金綠泥絹云千糜巖等二種礦石類型。
3.2.3 金的礦物特征
為研究金的粒度及形態,勘查過程中對主要金礦化體采集了人工重砂樣品進行鑒定。鑒定結果顯示大阜金礦自然金的粒度以中粗粒為主,形態以粒狀為主,少量為條粒(片)狀和枝杈狀,見表2。

表2 歙縣大阜地區自然金形態特征表
區內主要蝕變類型為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
絹云母化和綠泥石化主要發育在昌溪巖組的千枚巖類中,硅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多以石英細脈分布在金礦體中;當巖石硅化、黃鐵礦化強烈時,金礦化相對較好,黃鐵礦化主要呈星點狀、細粒浸染狀分布。在地表由于氧化作用,黃鐵礦大多發生褐鐵礦化。
大阜金礦目前已發現控制5條規模不等的金礦化帶,金礦化體均賦存于NNE剪切構造帶中并嚴格受其控制,金礦化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熱液蝕變,表現為硅化、黃鐵礦化,礦石為熱液蝕變千糜巖,局部不同程度發育有與千糜巖產狀一致的石英細脈。
礦化帶整體走向NNE向,與江南古陸基底中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NE向片理存在一定的夾角,晚期左行剪切斷裂錯切早期片理。結合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分析,NNE向含礦剪切構造,應屬于燕山晚期的一組SN向左行剪切斷裂,在大阜地區,斷裂走向為NNE向,往北東方向漸變為SN向,在歙縣巖山一帶產生SN向含銅隱爆角礫巖筒。
化探上,有金礦化體存在的地段,Au、As、Sb元素套合較好。物探上,激電聯合剖面的低阻反正交點解疑的斷裂帶,與本次工作工程控制的含金剪切斷裂位置相吻合。航磁異常顯示礦區內深部有隱伏巖體存在,且隱伏巖體異常位置存在較大規模的Au、As、Sb綜合化探異常。
早期NE向片理化帶并不存在金礦化,晚期疊加的左行剪切斷裂為金的活化遷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容礦空間。祁門-三陽斷裂切層較深,疊加在大阜韌性剪切帶上,沿大阜~三陽斷裂帶發育有大量脈巖、巖株,分布有金、銅等化探異常,說明深部可能隱伏有含礦巖體,為大阜金礦提供了熱源與成礦熱液成礦熱液沿著斷層通道運移,形成了浸染狀硅化黃鐵礦化含金千糜巖。
綜上所述,大阜韌性剪切帶是一個長期演化的韌性剪切帶,既有早期深構造層次的特征,還疊加有隆起抬升剝蝕過程中形成的中淺層次的韌脆性特征,大阜金礦應屬于形成于中淺構造層次韌脆性剪切帶型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