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幸,劉春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廣西 南寧 530023)
葡萄溪鉛鋅礦位于資源縣城正西方向直距約20km的葡萄溪一帶,1971~1972年湖南區測隊進行1/20萬城步幅區域地質礦產測量時對葡萄溪鉛鋅礦點進行過檢查。1990~2000年,當地農民曾經在葡萄溪鉛鋅礦點進行過采礦活動,并施工有少量的老窿道。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勘查區位于南華準地臺桂北地臺越城嶺斷褶帶西北部,主要含礦地層為奧陶系黃隘組板巖、含鈣質板巖及透鏡狀泥質灰巖。區域構造線方向為北東向,規模較大的斷裂有梅溪—車田斷裂。規模較大的褶皺有白洞向斜。區域出露的花崗巖有加里東期細粒花崗巖脈(Mγ),加里東期細~粗粒黑云母花崗巖(γ3)和燕山早期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Mγ52)等。區域變質作用使勘查區內的地層發生變質,如砂巖變成淺變質砂巖,泥巖變成板巖等;花崗巖的侵入使其圍巖發生接觸交代變質,如矽卡巖化、角巖化等。區域礦產有鈮、鉭鎢、錫、銅、鉛鋅、毒砂、黃鐵礦、鈾礦、砂金、長石、螢石和石煤等。

圖1 葡萄溪地區構造綱要圖
該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系清溪組(εq)、邊溪組(εb),奧陶系白洞組(O1b)及黃隘組(O1h)。①清溪組(εq):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灰巖、薄層泥灰巖;中部為灰~灰黑色含星點狀黃鐵礦板巖夾黑色砂質板巖、變質砂巖、透鏡狀泥灰巖;下部為高炭質板巖夾石煤;底部為灰黑色薄層硅質巖、硅質板巖夾石煤。本組下部、底部含石煤、磷塊巖、銅、釩、鉀等。局部富集成礦。厚644m~733m。②邊溪組(εb):覆蓋在清溪組(εq)之上,呈整合接觸關系,其上部為灰綠~灰黑色薄—巨厚層變質砂巖、砂質條帶板巖、板巖夾少量透鏡狀灰巖;中部為灰黑色板巖夾中至薄層變質砂巖;下部為灰黑色含炭質板巖、炭質頁巖,含鉀。厚637~1127m。③白洞組(O1b):為一套灰~深灰色為中—厚層灰巖,泥質、砂質灰巖夾灰~灰黑色砂質條帶板巖、炭質板巖。厚度>760m。④奧陶系黃隘組(O1h):該地層為本區的含礦層位。為其上部為灰綠色條帶板巖夾粉砂質板巖,下部為深灰板巖、粉砂質板巖夾變質砂巖,含鈣質板巖及透鏡狀泥質灰巖;底部為灰綠色紋層狀板巖。
褶皺。本區的主要褶皺為白洞向斜,向斜軸向北東—南西向。西南端延伸出圖,東翼在車田以東與苗兒山花崗巖體呈侵入關系。向斜核部地層為奧陶系黃隘組,兩翼為奧陶系白洞組和寒武系邊溪組。為一兩期構造重疊的向斜。南東翼巖層傾角25°~40°,北西翼巖層傾角10°~20°。在白垌向斜內的下白洞一帶,發育有一規模較小的下白垌背斜,背斜核部地層為奧陶系白洞組,兩翼為奧陶系黃隘組,南東翼巖層傾角15°~30°,北西翼巖層傾角30°~50°。
斷裂。在勘查區內斷裂構造以其走向劃分主要有北東向、近東西向兩組。
(1)北東向斷裂。為區域性斷裂,延伸超過5km。沿線使巖石強烈硅化、破碎。硅化寬度近10m,局部大于10m。沿北40°~50°東,斷面傾向西北,傾角30°~40°。斷裂兩側有與之平行的次一級壓性斷裂,局部地段見有鉛鋅礦化。但尚未發現工業礦體。
(2)近東西向斷裂。為白洞向斜內次一級背斜褶曲的軸部橫張裂隙及層間破碎帶,經多期改造局部為壓性斷裂。是葡萄溪礦段的主要容礦構造。
葡萄溪地區鉛鋅礦呈脈狀、透鏡狀產出,嚴格受斷裂控制。由已查明的礦體可知,本區鉛鋅礦沿NWW向斷裂充填,呈燕列式分布。單工程礦體厚度0.56m~2.04m,平均厚度1.03m。鉛平均品位5.81%,銀平均品位35.71g/t。
礦石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少量黃銅礦、黃鐵礦,地表及淺部常見褐鐵礦和少量孔雀石、銅蘭、等氧化物。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含鐵白云石、絹云母、綠泥石等,含微量金紅石、白鈦石、鋯石、電氣石。根據薄片分析結果礦石結構以半自形和它形晶結構、溶蝕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為主,壓碎結構、揉皺結構次之。礦石構造以脈狀、角礫狀、網脈狀、致密塊狀為主,浸染狀、似條帶狀次之。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高嶺石化等。其次是碳酸鹽化、黃鐵礦化。
礦床成因類型:根據本礦床礦體的形態、產狀、礦物的共生組合以及近礦圍巖蝕變的情況說明,本礦床屬中低溫熱液斷裂充填型脈狀礦床。
(1)控礦因素。構造:該位于桂北臺越城嶺斷褶帶西北部。東部有北東向大斷裂資源—新宇斷裂通過,經多期構造運動疊加,形成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兩組斷裂,為本區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導礦及容礦構造。
層位:本區成礦圍巖主要為黃隘組條帶板巖夾變質砂巖,由于板巖致密板狀,滲透性差。對破碎帶中礦液的富集起到較好的阻隔作用。為本區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礦化富集規律。加里東期至燕山期的巖漿活動皆較發育,經多期巖漿活動形成富含鉛鋅銀等成礦物質的巖漿溶液,沿區域性斷裂侵入近地表,在次級裂隙及破碎帶中富集成礦。
根據以往資料,實際工作以及礦床、礦體和礦石地質特征分析:①從加里東期至燕山期的巖漿活動皆較發育,經多期巖漿活動形成富含鉛鋅銀等成礦物質的巖漿溶液為本區提供了充足的成礦物質;②本區地處桂北臺越城嶺斷褶帶西北。東臨資源—新宇大斷裂。經過多期構造運動疊加,形成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兩組斷裂,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容礦場所;③本區成礦圍巖主要為黃隘組(O1h)條帶板巖夾變質砂巖,由于板巖致密板狀,滲透性差。對破碎帶中礦液的富集起到較好的阻隔作用。為本區最終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由此綜合分析,根據本礦床成礦條件、巖石、礦物組合及蝕變類型特征,本礦床屬中低溫熱液斷裂充填型脈狀礦床。沿NWW向斷裂充填,呈燕列式分布。故本區具較好的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