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韓瑋

西藏的雨季,細雨終日不停,對于前幾個月享受了足夠日照的作物來說,這是最好的季節。在西藏,不光有旅行者和原住民,一批來自祖國內陸的勤勞的種植者已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為西藏農業的發展默默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孫進功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孫進功和家人離開了河南老家,來到了西藏林芝包地種大棚,通過幾年的奮斗,日子逐漸紅火起來。2015年,他們的一心惠民農資經營部成立,孫進功的農資人生涯也正式開始,通過店名便可以感受到孫進功對農資事業的虔誠。最初的幾年,他主要經營農藥和種子,但在經營中他逐漸意識到,肥料是農業種植中的重要物資,由于西藏交通不便,許多農戶找不到合適肥料品種,而且,西藏的市場起步較晚,相比于已進入競爭白熱化的內地市場,西藏市場潛力無限。
2017年,孫進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肥料廠家,在他看來,肥料同種子農藥一樣,都是現代農業種植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為此,他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查詢,同時還向本地種植戶了解需求,最終他選擇了一家擁有30多年歷史的大廠品牌做代理。他還親自回到內地考察,了解廠家的實際情況,也在田間地頭向老百姓咨詢口碑。很快,合同就簽署了,孫進功的第一車肥料發貨了。
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肥料生意,孫進功內心還是忐忑的,作為西藏地區為數不多的大廠家代理,他也倍感壓力,如何讓農戶接受,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在林芝包地的農戶大多來自河南和四川,多數人都對國產肥料有一定了解,但藏區的經作大棚種植水平較低,農戶們對農資產品的價格十分敏感,轉變農戶思維方式,便成了推廣中的重要環節。面對著眾多小廠低價肥料的競爭,孫進功同業務員一道,尋找當地的種植大戶做示范、開農民會,讓農戶們看到產品實際效果的同時,也為他們算了算投入產出這筆細賬。就拿西瓜來說,在同一地塊,使用了他的肥料的西瓜畝產6000多斤,而未使用的只有4000多斤,這2000斤的增產可以帶來4000多元的增收,相比于用肥增加的二三百元的成本,是非常劃算的。同時,生長健壯的作物還可以有效抵御病蟲害的侵襲,農藥方面開支也相應減少了。
在西藏地區,砂質土壤存在著不保水、易板結的問題,加上多年濫用化肥,許多土地鹽堿化嚴重。孫進功是個有心人,在發現了這些問題后,優化了自己的產品結構,增加了有機肥和菌肥的銷售,還從山東引進滴灌設備,在當地推廣水肥一體化。在記者采訪期間,跟隨著孫進功和廠家技術專家走訪了許多大棚,他們針對不同農戶,不同作物的生長及病害問題,為農戶答疑解惑,同時,還現場取土測土,幫農戶科學的分析所存在的土壤問題。在正如他“一心惠民”的店名所言,他做農資不僅是為了賺錢,也想為農戶帶去豐產豐收的喜悅。
短短一年時間,孫進功在田間地頭奔波,推廣面積5000多畝,在有著1.5萬畝大棚種植面積的林芝,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關于未來,他也早已做好了打算。孫進功的夢想沒有局限在小小的林芝,他希望能夠在打下堅實的基礎后,在西藏各地做連鎖經營,也讓水肥一體化、菌肥、有機肥等先進的理念和產品惠及更多藏區的農戶。提到西藏的大棚建設,孫進功也有著自己的打算,由于藏區氣溫和地溫都相對較低,普通的大棚不能滿足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生長,他希望能引進山東地區高質量大棚設施,提高當地作物種植質量,同時,依托自身種、藥、肥全品類經營的優勢,為農戶帶去“種+藥+肥+服務”全方位產品套餐,真正做到惠農助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