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原動力,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九年級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從化學課的起始年級就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幾年來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聯系生活實踐。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化學知識讓學生感覺貼切和充滿樂趣,引起學生的共鳴。為了使化學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化學教師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引進化學,要善于將化學知識應用或聯系到生活中去。1、在課堂教學中,或以生活中的事例進行導課,或以生活中的事例營造教學情境,使整個課堂教學都圍繞情境問題展開。如在講解物質性質和某個反應機理時,聯系到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或應用這些知識來解釋一些化學現象。2、在課外作業布置上,化學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小實驗和社會調查活動。如利用食醋消除茶垢、利用小蘇打解決胃酸等;如調查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流程;調查市場上漂白粉的種類、組成、作用機理等。讓學生感覺化學知識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的去學習。
二、運用幽默語言。
語言的風趣,幽默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催化劑,是激發學生靈感的鑰匙。原蘇聯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語言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極易形成愉快歡樂的學習意境。
例如,在講“氫氣(已驗純)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為強調順序操作的注意事項,讓學生更牢固的掌握操作順序,可配以順口溜:氫氣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前者顛倒可能炸,后者顛倒定氧化。順口的韻語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
三、協調師生情感。
老師和學生的情感對教學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對某科老師的情感和興趣,可以直接遷移到該科的學習上來。因此,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的師生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閡,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放下架子,主動與學生交談,學生同樣會愛護你,尊敬你,會愿意與教師談心、交流思想。但是,通常由于“師”與“生”的界線和教師的“威嚴”,使很多學生敬而遠之,長此以往,教師與學生之間就容易產生難以跨越的隔閡。這時,我們教師也只能進行教學,就無所謂育人了。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寬廣的胸懷,對學生的個性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這種信任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信任。這樣,教師用實際行動為楷模,才會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
四、采用故事教學。
課堂教學的45分鐘,如何能使學生開動腦筋,樂于學習,教師語言的故事性、趣味性非常重要。人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老年,都對故事情有獨鐘,教師如能把所授知識故事化,寓莊于諧,那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如講授“二氧化碳性質”時,做這樣的描述:在意大利的阿爾卑斯山的山腳下,有一個山洞,當地人把它叫做“屠狗洞”,因為一旦有狗進入洞的深處時,狗便躺下死掉,而人進入卻安然無恙。當地有些年歲大的人說洞里有“屠狗妖”,所以狗進入會死掉。問:誰能解釋一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此時學生的興趣很濃,都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獨立思考的同時,允許他們相互研究和看書,結果大部分學生能圓滿的回答出這個問題:那里并不存在“屠狗妖”,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在空氣的下層,并且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狗比人矮,所以狗會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而人則平安無事。又問你如果須進入這樣的場合你將怎么辦呢?學生會很自然的答出:做燈火試驗。最后讓一名同學根據以上現象總結出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即物理性質是密度比空氣大,化學性質是不能供給呼吸。通過講解以上有趣的故事,學生的興趣倍增,所學知識也能牢固的記住。
五、進行化學實驗。
“寓教于樂”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每個人的啟蒙教育都是從游戲中開始的。現行初中化學教材比以往化學教材增加了許多實驗,其中添了不少學生實驗與小實驗。為了使學生在實驗操作的樂趣中培養觀察能力、得到科學知識、提高基本技能,我個人認為,可將部分實驗精心包裝游戲化,如小魔術、趣味小游戲、小制作等。這樣,突出了實驗觀察與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開發利用青少年好動心理特征的正面效應,用實驗趣味啟發學習興趣,進而轉化成學生的積極求知動力,從而能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另外,可將部分演示實驗制作成類似游戲軟件,利用計算機、投影TV等電化教學設施的重現實驗的基本情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實際,盡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實驗,例如:在講“緒言”時,我先避開書本,做了幾個趣味實驗“空杯生牛奶”、“小紙花變色”、“魔棒點燈”,學生一個個睜大了好奇的雙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課內容。這樣緊緊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效果當然要比平鋪直敘好得多。
六、開展課外活動。
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對于學習緊張的初三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輕松一下,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許多化學知識。化學課外活動的內容及方式很多,大體上包括“化學游戲晚會”、“化學知識講座”、“化學知識競賽”、“化學園地”、“化學展覽會”等等,可以每學期或每學年舉行一兩次。如“化學知識講座”可以講講“空氣與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護”、“溫室效應的原因”、“酸雨的形成”、“當代軍事與化學”、“化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等,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也可以講講“道爾頓”、“拉瓦錫”、“侯德榜”等著名化學家的成才之路,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學習態度。
七、借助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字、圖像、色彩、聲、樂融合在一起,以達到對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行多樣化刺激和誘導,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原子結構時,可以將原子的結構圖制作成動畫(flash)形式來展示,為何原子不顯電性?當得、失電子時,又為何變成帶電的微粒?帶何種電荷?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如何?這些本來微觀世界的知識在我們借助于多媒體的技術使它們成為“宏觀世界”,通過運動展示,可使學生更直觀、清晰地掌握電子的運動、原子結構以及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形成等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變得輕而易舉。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怎樣在教學上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怎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認為這不僅需要妥善的處理教材,安排內容,更要增強化學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