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手工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課程的開設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與課堂教學相比更具靈活性、可塑性。課程的開設,在于培養學生對手工的興趣、愛好、增長知識、提高技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為今后培養人才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確定教學目標,通過撕、折紙、剪紙、拼擺、粘貼等形式來造型;培養學生的形象記憶與操作表現能力。我通過嘗試取得了一點收獲,與大家分享。
一、存在問題
1.學生不重視手工課
有些孩子覺得上手工課帶材料太麻煩,干脆不帶。有些孩子不看重手工的學習,覺得手工課無足輕重,學不好無所謂,所以也不愿意帶手工材料。手頭沒材料,上課自然沒好效果。
2.家長給予物質提供欠缺
教學的開展需要家長的支持,不但精神上要支持,而且物質上也要支持。經常性的購買材料讓家長覺得手工課的花費太大了,難負擔。特別是農村的學校,家長的文化層次不高,對藝術教育的投資意識不強,對孩子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到位。這樣就很難讓家長自愿參與并協調學校的教育工作,從而難以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需求。
二、尋找相關對策
1.注重培養興趣
從培養能力的角度出發,找事物的相同點和相通之處,來思考解決的辦法。彩色紙沒有帶時,可以用彩色筆畫出彩色的紙來,畫出來的彩色紙更活潑可愛;剪刀沒帶時可以用手撕紙,撕紙的效果很不錯,而且又可以鍛煉孩子小手肌肉的靈活性;橡皮泥沒帶時,可以利用農 村的特色,就地取材用粘土進行創作。如果材料沒帶的孩子不是很多,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沒帶材料的孩子和材料帶齊的孩子組成一小組,共同使用材料,并 完成手工創作。這樣不但能增進同學間的友誼,而且還能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2.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趣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看來,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才是上好手工課的有力保障。
手工課中采用了很多方法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范作送給材料準備得最充分的孩子,把“☆”獎給材料準備得最積極的孩子。每節課對孩子們準備材料的情況進行登記并獎勵,
3.用行動征得家長的支持
手工課需要的材料大多數以購買為主,而學生又沒有經濟能力,所以必須有家長的支持,才能完成材料的準備,所以也不能忽視和家長的配合協調工作。利用這個機會輪流到各班上手工課。對材料準備得充分的孩子進行正面的表揚;對手工創作有進步的孩子給予激勵。并且讓孩子和家長知道:要想完成一幅手工作品,材料準備的充分起到很大的作用。
4.創新教學 提高孩子的關注度
⑴注重師生的互動性。
教學中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教的較靈活、樸實,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學生學的主動、投入、興趣濃厚。
⑵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教師著重運用生動的語言、大方的表演,感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作業練習難易適當的安排,使學生能順利的體驗藝術創造的成功感,有利于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⑶注重手工教學的藝術直觀性。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學生作品展示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既具有藝術性,又一目了然、簡明扼要、學科特點明顯。
⑷教師沒有對造型技能進行簡單的傳授,而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創設情景、提供思路和條件,充分地讓學生進行體驗感受和嘗試表現,從而主動得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所以只有讓學生在自己高高興興地參與實踐中,才能使得他們的思維高度集中,嘗試通過折紙、剪紙、粘貼等形式來造型.培養學生的形象記憶與操作表現能力。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采用了師生體驗表演、教師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嘗試創作并評價等教學方法和方式。
三、品嘗收獲的喜悅
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學生確實獲得了意外收獲。
1.從靜悟動,從點圈面,切實讓孩子在學習中感悟靜動的發展規律。
2.在教學過程中,將更多地發揮空間留給學生,通過學生獨立想象,同學之間相互溝通協作,發現創新思維,通過創新途徑,展示出新的、具有獨特特點的手工作為。
3.教師在面對學生作品時,多角度、多方面去給予評價,真正優秀的作品不是在于的模仿程度,而是創新點和發揮自己獨立思想而創作的優秀作品。
模擬實踐一:
教學紙杯工藝《小風車》,方法一,教師出示利用紙杯制作而成的各種造型各異的小風車,讓學生欣賞,觀察,激發學生的興趣。方法二,課件播放大風車的歌曲,邊聽歌曲邊欣賞各種風車圖片,師介紹風車的作用及相關知識,由于本地區沒有風車,學生在欣賞中開闊了眼見,興趣高昂。
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除了在10分鐘內能完成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嘗試完成整個作品,若較復雜的作品嘗試完成全部,這樣會造成下面的教學程序時間來不及。還有制作材料的問題,有時候材料用過了不能再回收,只嘗試一部分可以節省學生的材料。所以,較復雜的作品,我們只要讓學生在重點、難點上進行嘗試,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可。
模擬實踐二:
會用幾種葉子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各種各樣的葉子》。把卡紙上的兩張個圓盤分別剪下來,并把圓盤上劃有斜線的部分挖去;根據落葉樹木的生長特點,把這些樹葉在一年中的顏色變化用彩筆描畫出來,剪下,貼在下圓盤的四個圓圈內;將上、下圓盤放在墊紙板上,用錐子在圓盤中心處鉆孔,然后用撳扣把兩圓盤整合在一起。
導語:剛才大家觀察的非常仔細,發現了教室里有這么多同類的事物。因此只有通過觀察才會有所發現,而且觀察是綜合實踐活動中一種重要的方法。怎樣對事物進行觀察呢?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觀察一下這塊餅干。
讓學生通過看,發現這塊餅干是方的,上面有一些小孔等,接著讓學生用鼻子聞一聞,覺得餅干很香;然后讓學生嘗一嘗餅干的味道,很脆又有點甜,吃起來香噴噴的。
師小結:剛才這位同學運用自己的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發現了餅干的一些特點。如果我們平時能對事物進行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你所不知的一些秘密。當然,在觀察中要注意一些問題,那么,在觀察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最后,認為教師不應該只教會學生某種單一的動手操作,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上是我對這次教學實踐的點滴體會,也許還比較初淺,我想我應該不時的進行反思,使自身逐漸完善。本課中還存在著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我將用努力來彌補這些缺乏。
作者簡介:姓名:吐遜古麗·艾,1977年5月,女,大專,小教一級,單位:新疆兵團 十二師五一農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