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設計模塊與高中美術教學方面: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2017年高中美術課標進行了修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相較于實驗版,整體變動較大,此次改動不僅僅體現在課標的架構方面,更多體現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選課模式、課程內容等方面的轉變與更新。除此之外,2017版美術課程標準更是將“學科核心素養”提上歷史舞臺,并新增了“學業質量”這一概念作為衡量普通高中學生美術學習水平的標準。課標共分為六個部分,第四部分課程結構內容對新課標的7大模塊內容要求與教學提示進行了詳細闡釋,設計模塊中寫到設計是在造物活動中,根據一定的功能和審美要求進行創意性構想、計劃的藝術門類。設計效果一般通過圖樣或模型的方式加以呈現。本塊學習內容由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等組成?,F代招貼設計屬于視覺傳達設計范疇,設計模塊的結構內容對高中美術的校本課程開發起導向作用。
[2]張玉. 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能力研究[D].溫州大學,2017.
《高中美術“設計”模塊基于設計模塊的基礎上對高中生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研究。論文共有六個章節,文中首先對國內外高中階段的設計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其次,對“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新的診釋,表明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教學中方法論教授的重要性。再次,分析目前我國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教學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最后,提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建構,并構建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教學模型,提高學生對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為目的的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教學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實現高中美術課程基本理念。對現代招貼設計在高中美術課堂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借鑒作用。
在現代招貼設計方面:
[3]劉永福主編.現代招貼設計與實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
劉永?!冬F代招貼設計與實訓》是21世紀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美術·藝術設計專業規劃教材。對招貼廣告設計的理論以及實踐有系統性的章節規劃。理論與實踐銜接緊密,本書共有八章,其中第七章招貼廣告的視覺傳達形式有11小節,分別是直接表現、比喻象征、對比表現、夸張表現、特征表現、聯想表現、幽默表現、運用問答、情感表現、明星效應、系列表現。通過具體的表現形式,學生注重學習方法及過程,能夠提高美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本書籍不僅僅適用于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對高中美術教育的招貼設計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4]王堅主編.招貼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王堅主編的《招貼設計》是高等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十一五”部委級規劃教材·本科。本書從招貼的起源、發展到現代招貼設計的運用,闡述了招貼的分類、功能及設計形式等基本知識。全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招貼設計中。全文內容基礎,表述深度恰當,以簡單的理論知識引領讀者如何進行色彩創作。其中第三章招貼設計的構成要素分別從招貼中的圖形設計、招貼中的色彩設計、招貼中的文字設計進行了系統闡述,側重點與《現代招貼設計與實訓》不同,能夠通過構成要素理論學習,提升藝術審美能力。
[5]劉筱穎. 現代招貼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呈現[D].湖南師范大學,2012.
《現代招貼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呈現》是湖南師范大學劉筱穎的碩士畢業論文,文章把中國傳統元素與招貼設計結合。本文總共分為四個章節,分別從現代招貼設計概述、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招貼中的運用、現代招貼設計成功案例對比分析與藝術實踐進行論述。對主題式的現代招貼設計教學設計實踐起到積極作用。
在高中美術教學指導理論方面:
[6]尤小平著.學歷案與深度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從以前的教案立場來看,大部分傾向于怎么教,教師只關注自己的呈現的示范方式,不太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不太關注目標,也不太關注內容是否恰當,學生是否感興趣,與目標達成是何關系;而學歷案是傾向于何以學會的方案,可謂學生立場的教案,即真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圍繞或聚焦學會何以學會,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設計何以學會的完整學習過程,配合指向目標檢測的形成性評價,以確保2/3的學生學會。學歷案的引入,讓我們課堂更多關注學生學的過程、學的程度。學歷案不僅是傳承集體備課成果的載體,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劑”;學歷學案有利于倡導和推行“整體化”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學歷案是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有效手段。對于新任教師來說,這種模式和理念是非常需要的,在續寫學歷案之前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掌握課程標準細化解讀、規范續寫學習目標的本領,做到目標明確、可測。在教學的前期,我們可以適當地模仿,借鑒優秀教師的教案,等到熟練到一定的程度,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情況以及實際教學情況去創新,在這些教學設計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把教案寫好,把課上好。
[7]陳玉琨,田愛麗著.基礎教育慕課與翻轉課堂問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基礎教育慕課與翻轉課堂問答錄》對于慕課和翻轉課堂的細節描述較為詳盡,如慕課和反慕課的概念,微視頻的特點,制作時須遵循的原則,進階作業如何設計,翻轉課堂的定義,模式的實施情況,表現出的問題和困惑等等;在回答教師問題中,對于教師的指點可行性強,如設計翻轉課堂,應課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教學微視頻和其他資料,完成對基礎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在課堂內有針對性的講解、指導,由師生一起完成作業,解決疑難問題等;在課程設計時,細致到具體科目,如語文, 數學,地理等學科,指導性強;從這本書體現出以后的教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對學科本質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知曉,對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反應,能注意教材和學生當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在課堂設計時展開的教育智慧和藝術。由此,作為一名教師在變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要不斷學習,才能提升自我,得到成長。
國內外優秀招貼設計案例:
[8]殷辛,彭澤,姜沖主編.招貼廣告設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招貼廣告設計》一共有6個章節,第6章為優秀廣告設計案例解析,作品附上鑒賞釋義,在美術課堂教學里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關聯性,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滿足發展的需求。拓寬學生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如圖6—1所示是為莎士比亞著名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作者為美國的蘭尼·索曼斯)的演出所設計的戲劇演出海報。畫面簡潔凝練,整幅海報只用了一套黑色,畫面中的主題形象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熱戀中的男女擁抱在一起,但是在這兩個黑色正形之間。清晰地襯出一個白色的負形——表示愛情的心形和在上面的一把十字架短劍。就像黑格爾說的:悲劇的特性根源于兩種對立理想和力量的沖突。同時在形式上除了必需的意像之外。設計者有意識地舍棄了一切瑣碎復雜的、可有可無的東西,很好地突出了招貼廣告的主題。
如圖6—2所示是廣村正彰為日本著名服裝品牌三宅一生設計的產品平面廣告。畫面帶有明顯的波譜色彩藝術特征,但表現得十分細膩,同時在造型上又采取了人體與產品的局部放大和字母的組合形象,產生“異形“效果。荒誕中不失時尚,具有很強的形式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2]張玉. 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能力研究[D].溫州大學,2017.
[3]劉永福主編.現代招貼設計與實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
[4]王堅主編.招貼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5]劉筱穎. 現代招貼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呈現[D].湖南師范大學,2012.
[6]尤小平著.學歷案與深度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7]陳玉琨,田愛麗著.基礎教育慕課與翻轉課堂問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8]杜積西,嚴小芳著.慕課 重新定義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9]殷辛,彭澤,姜沖主編.招貼廣告設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10]王言升. 現代招貼設計的“創”與“作”[D].蘇州大學,2009.
[11]賈志峰,韓玉霞.新課標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淺析[J].學周刊,2018(08):159-160.
[12]嚴穎豪. 大數據時代高中美術探究性學習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
[13]陳建文. 高中美術鑒賞課分層教學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14]孫哲镕. 高中美術教學多元化模式構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15]張亞龍.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設計課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
[16]孫山笑. 基于“圖像識讀”素養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17.
[17]李潔.淺談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教學現狀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170.
[18]肖勇,王雅琳.視覺維度——淺談招貼設計教學實踐[J].中國美術,2012(03):88-95.
[19]張蘇,周文輝.論視覺流程在招貼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06(01):144-147.
[20]王輝.當代日本招貼設計中的視覺語義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3):177-180+202.
[2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養·美術教育——圍繞核心素養的思考[J].教育導刊,2015(09):17-18.
作者簡介:范娜,女,漢族,海南師范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學科教學(美術)專業,專業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