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 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不單單是為了學會一首歌曲,而是以歌曲為載體,在潛移默化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美的精神享受的過程。
關鍵詞 有效;唱歌為主;音樂;綜合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195-01
一、問題的提出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發掘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其他人進行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問題的現象
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由于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大部分都已經開始變聲,聲音會變沙啞、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所以在歌唱時會出現一定的發生困難。
三、問題引發的思考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富有感情的歌唱,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1.怎樣在歌唱教學中突破常規、創設情景,能夠讓學生以情帶聲的歌唱呢?
2.怎樣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呢?
四、問題對策的思考與研究
《音樂課程標準》對7-9年級學生的演唱要求是:“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對自己、他人、集體的演唱做簡單評價。”
針對以上要求及日常教學遇到的困惑,我也進行了一些改進和嘗試:
1.引導學生積極體驗歌曲意境,理解歌詞內涵。采用多樣形式教唱歌曲,設計了講故事、朗誦、小組討論等環節,避免了歌曲學唱形式的單一。
2.為了更好的表現音樂情感,引導學生掌握演唱的基本技能。強調正確的演唱姿勢、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面的練習。
3.引導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演唱進行評價,有利于提高演唱質量。
4.下面以我的一篇教案為例,談談我的一些建議。
(一)教材分析
歌曲《大海啊故鄉》是人音版16冊三單元內容,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3/4變換節拍,抒發了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
(二)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標強調“以審美為核心”,我在教學設計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力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求新:教學導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學生的創編活動求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但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五)過程與方法
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了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表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播放多媒體課件:大海潮起潮落 海灘風光)隨著優美的音樂作背景,教師有感情的:“漫步在海邊,迎面吹來陣陣涼爽的海風,腳下踩著松軟的沙地,那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啊,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
學生:我仿佛看到湛藍的大海波濤起伏的樣子”“我想到各種各樣的海鳥上下翻飛,海邊人們有的在悠閑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懷抱中盡情地暢游,簡直就是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畫面……”
2.聆聽感悟
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教師:歌曲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歌中所展現的大海帶給你怎樣的印象?
學生1:歌詞質樸深情,借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贊頌,抒發人們對哺育我們成長的故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3.復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歌曲
教師用鋼琴伴奏,學生隨琴聲哼唱并劃拍,體驗三拍子節拍特點,加深對歌曲的印象(以聽唱法代替視唱歌譜,降低學習難度)
4.學唱歌曲,隨伴奏演唱歌曲
以不同演唱形式(齊唱,領唱)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整體把握歌曲的風格,節拍特點及歌曲的主題思想)。
5.藝術處理
學生小組討論:演唱要輕柔連貫,注意節拍重音,隨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的變化。
6.結束本課
五、成效與反思
歌唱教學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門綜合課,它融合了歌曲演唱的技能技巧、以及音樂相關的姊妹藝術的知識。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不單單是為了學會一首歌曲,而是以歌曲為載體,在潛移默化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美的精神享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