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潔
摘要:自2012年以來,臨沭縣夏花生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通過調研發現夏花生種植面積增加的速率和農機化程度提高率相匹配。“春花生改夏花生”的背景是花生機械化生產并逐步達到花生全程機械化。
關鍵詞:臨沭縣;春花生改夏花生機械化生產模式;初探
1夏花生播種面積增加的意義
發展夏花生是解決黃淮海地區糧、油爭地矛盾的重要途徑。對大幅度提高糧油產品。提高種植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夏收作物的下茬進行夏播花生。在農機化支撐下達到了農藝要求。通過高產化管理。產量和品質均達到春花生水平。夏花生播種機械化技術模式,與傳統春花生生產模式相比增加了一季小麥收獲,且秸稈切碎還田后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地力。畝增收200元左右。增產節支達到120元以上。
2夏花生、春花生種植面積與全縣機械化水平變化對比
自2014年以來,全縣保持45-50萬畝總種植面積,隨著綜合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春花生的種植面積減少的同時夏花生面積增加。2017年全縣夏花生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占花生種植總面積的79%。同年該縣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86%,創歷史新高,因此,機械化綜合水平的提高和夏花生種植面積增加成正比。
3夏花生種植面積增加的支撐因素
3.1小麥聯合收獲縮短騰茬周期:小麥聯合收割機全縣保有量從2004年26臺(2.0Kg/s),到2017年900臺(5.0Kg/s以上),13年的時間增加了30多倍。單機效率提高2.5倍。加之外地跨區作業的收獲機。小麥從開鐮到收獲全部完畢的周期從25天左右縮短到7天左右。
3.2大型滅茬機秸稈切碎還田處理秸稈獲得種植條件:
①小麥聯合收獲時,對秸稈進行粉碎處理,且拋撒均勻;收獲作業后,采用滅茬機對小麥根茬進行粉碎還田處理。經過切碎后的秸稈通過旋耕打碎后埋入地下,留茬高度8cm麥根經滅茬機打碎后旋耕一并埋入地下。和土壤摻和拌勻。
②選用臥式旋耕機進行土壤耕整作業。將秸稈與土壤混合。旋耕作業深度15cm以上,必要時可進行兩次旋耕,達到土壤平整沉實、表層疏松細碎。旋耕整地是采取“秸稈切碎還田+旋耕整地+覆膜播種(免膜播種)”模式中的中間環節。試驗表明,對不同土壤小麥下茬花生種植均有良好的適應性,能較好地滿足麥茬花生機械化播種要求。
③花生機械生產企業生產、研發、創新提供設備支撐。目前花生聯合收獲機械、分段式收獲機械、復合式花生聯合精播機、小型免膜播種機等技術日臻成熟,能適應各地區不同種植地塊、不同土壤、不同墑情下的收獲和播種。
4“春花生改夏花生”的可行性
機械化的應用縮短下茬利用周期的重要意義在于“搶”到了夏花生播種的農藝要求。全縣丘陵地帶一般于6月1日左右實施收獲,6月5日左右即可播種。沭河沿岸平原區整體推遲10天左右。這個時間節點能滿足花生種植農藝要求。原因如下:
4.1經調研測算全縣自2014年小麥收獲全部完成一般為6月1日~6月10日,此時已滿足5cm地溫穩定在15度以上的花生播種要求。在此基礎上夏花生播種越早越好,墑情好要搶墑播種,墑情不好。要先播種后造墑,避免造墑影響播期,此時合理配置、調度機械能起到巨大推進作用。
4.2生長期總積溫條件具備。經調研全縣6年來氣象數據顯示,每年自6月5日-10月5日120d的總積溫平均在2800度,能滿足夏花生生長對總積溫的要求。
5農業機械化對夏花生種植的影響
5.1機械化秸稈切碎還田是夏花生高產的保障之一。實施麥秸、麥根全部直接還田,不僅為花生提供部分營養,同時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C/N比和K、P含量。且秸稈腐化后降低了土壤中N含量,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實現土壤良性循環,結合使用配方肥,控制了花生秧蔓妄長,因此提高了夏花生產量。
5.2農機農藝融合是夏花生高產的保障之二。通過種植模式中農藝和農機的充分融合,使諸多繁雜精細的農藝技術環節演變成了機械化標準栽培技術,按照農機農藝融合。在品種選擇大花生,如花育22號、25號,山花7號、9號,小花生選擇山花106、花育20號等中晚熟高產品種。麥后花生標準化機械直播技術,加上科學的田間管理,實現高產豐收。
5.3機械化播種、收獲是大規模推廣的基礎。相比人工種植。花生機械化種植可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打藥、覆膜、覆土鎮壓等程序,作業效率高、出苗均勻、長勢好,便于機械收獲,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花生收獲作業環節,不僅用工量占了生產全過程的1/3以上,而且人工成本占了生產總成本的30%以上。以東泰4HBL-2型花生聯合收獲機為例,機械收獲按每小時4畝計算。每天作業6小時,作業量為24畝/天,而人工每天的收獲量僅為0.5畝。
5.4示范推廣項目的拉動實現應用。2012以來我局連續承擔農業部、省市農機局的花生機械化生產示范推廣項目,在種植面積集中的鎮街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了核心示范區5個,面積5000畝。“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戶用”。最終達到把最合理的機械種植生產模式推廣應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