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旻禾(本刊記者)
用一筆筆“生態賬”,把生態保護的沉重負擔轉化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產業效益
在圣地延安的東南緣,被稱為陜西一葉肺的黃龍縣,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
近年來,這個黃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正依托它優質的生態資源,在守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從綠色產業出發,以紅、綠、藍為底色,大力實施“旅游+”模式打造多彩黃龍,實現水清、岸綠、景美、人富。
森林覆蓋率87%,林草覆蓋率92%,提起黃龍,就是綠水青山。
從被重重山林阻礙,交通不變、經濟落后,缺乏工業優勢的山區縣,到利用這片綠水青山實現資源變現的生態縣,黃龍用一筆筆“生態賬”,把生態保護的沉重負擔轉化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產業效益。
“當時這個計劃一上會,縣領導就否決了,你不要提,不能弄。”黃龍縣環保局局長高暉提到的這個被一口否決的計劃是去年一家燃煤發電廠被拒之門外。

龍騰景區花開似錦 張建剛//攝
多年來,黃龍縣選商擇商,堅決不引進與生態保護相違背的項目。
“黃龍生態的基礎是很好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它,嚴格執法的同時,在前置審批關口就對一切污染企業說不。”高暉說。
從2013年開始,黃龍縣相繼叫停了糠醛廠和生物質發電廠,沒有一家污染企業進入黃龍。
對于當時全年財政收入不到5000萬元的黃龍縣來說,拒絕這些可以帶來較大經濟效益的項目,正是因為遵循生態是黃龍的“生命線”。
堅持“零污染”的同時,黃龍也在堅持對污染“零容忍”。
2011年,黃龍山林業局開設的纖維板廠,因為排放污染水質被關停。
2015年,三岔鎮一家鍋爐企業消煙除塵設施不達標,不但收到了1萬元的罰單,紀檢委還對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誡勉談話。
2017年,因為處于縣城水源處,兩家水泥攪拌站和商混站被勒令限期搬離到縣城10公里之外。
通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控制了由農業沉積物、農藥、廢料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地下水層、河流、庫壩、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2017年,茅臺酒廠就瞄準了黃龍縣土地的濕度、酸度,陸續在圪臺鄉、崾崄鄉做起了訂單農業,承包了幾百畝地種高粱。
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黃龍縣也在實現生態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其中,大力開發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讓“風光無限”成為黃龍的新名片。
兩座總計100兆瓦的風力發電站,每臺風力發電機每分鐘旋轉約17圈,每圈發電3度,實際日發電量3.2萬余度。從2015年9月并網以來,一座50兆瓦的風力發電站年實際發電量達到1.06億度,產值6000多萬元。
2016年,黃龍縣還爭取到2個國家光伏扶貧項目,總共31.6兆瓦。2017年一年總產值可達3500多萬元。這2個項目還扶持1160戶貧困戶,按照每年每戶3000元的標準,連續扶持20年。
現在,黃龍縣境內的4條河流水質達到功能區劃標準,2017年大氣質量綜合指數在陜北25個縣區中排名第一,土壤環境保持了良好的狀態,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污染減排任務每年超額完成。
生態保護,既要防外患,也要治內憂。
發源于黃龍縣的澽水河,是下游韓城市50萬人的飲水水源。澽水河流經的白馬灘鎮在設計澽水河二期工程時,就從做好水污染防治入手,以保護好水質為出發點,打造水上浴場、康養設施,帶動旅游環境改善。
“我們下決心關停了污染水質的采石場和清洗核桃綠皮的作坊,為的就是還給群眾一條干凈的澽水河。”白馬灘鎮鎮長溫超穎說。
作為全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龍縣通過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制體系,編制“一河一策”方案,全面鋪開河道整治。
治理入河排污,全縣125處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封堵。同時,加強污水治理,與省環保集團合作,將全縣47個行政村的污水、垃圾處置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范圍。
目前瓦子街鎮已經建設了兩個水景濕地公園,可以實現生活污水的自凈處理,在造景的同時,生活污水通過濕地的自然凈化和處理,成本更低。“如果采取工業化的污水處理,一年光電費就要100多萬元,這筆費用我們就省下了,也不用建立污水處理的廠房。”鎮黨委書記趙軍鋒說,“后期我們規劃,把這條川道能做水景的都做水景。”
黃龍縣還率先對河道進行劃界確權。依法劃定全縣8條河流和2座水庫河道和水工程管理保護范圍,明確管理界限,建立完善范圍明確、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道管理和水工程管理保護責任體系。
“一年33萬元,我們把縣城的河道保潔、維護交給專業的公司,讓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縣水務局防汛辦主任楊世春說,再加上縣城污水處理廠的改造,現在出水水質已經能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
每晚9點,龍城新天地音樂噴泉準時點“靚”,光影配合著音樂,86米的水柱沖天而起,這也是目前陜北最高的音樂噴泉。
引水進城,黃龍縣實施了一河兩岸綜合治理工程,沿河新建4座攔水壩,形成4座人工湖,新建4座升船機,使新建的4個湖區及現有龍湖中旅游船只可以上、下通航,增加河道景觀效果。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黃龍縣把山水景做成了一首詩,山因水清,水依山秀,山山水水,皆可入畫。
自然資源稟賦是不同的,小橋流水是景觀,大漠孤煙也是景觀。黃龍縣在生態宜居建設中,把“鄉愁”融入到生態宜居的農村建設中,拒絕千篇一律。
一走進白馬灘鎮圪嶗村,一輛純石頭組裝的汽車停在村口,后視鏡、大燈一應俱全。溫超穎解釋,這是鎮上正在打造鄉村振興旅游示范點“印象圪嶗”,進出村的道路從3米將要擴到7米,村民跟他商量,整天看車走這里過,咱們村最擅長石頭活,為啥不造一個石頭車?
村民劉軍西這兩天正忙著搭建村里的石頭河道,將來上游蓄水開閘,小河穿行而過,游客可以在這里戲水玩耍。“有向沒向,平面朝上。”劉軍西說,提起石頭活,村民都是專家,“政府掏錢改善了環境,我再干活建成景點,游客多了收入就能增加,想到這就高興。”

神道嶺景區一角 張冰//攝

黃龍縣堯門河水庫秋景 張冰/攝 /
圪嶗村現有居民44戶,村落歷史悠久,距離各旅游景點不遠。村里的民居改造就將石頭文化、人文歷史文化、農耕文化、水景文化融入進去,讓這里鄉而不亂、土而不臟、樸而不差、富而不露。
作為黃龍縣的北大門,瓦子街鎮在從青蘭高速口下來,到核心景區沿路4.5公里的川道沿線全部種上了波斯菊、夏菊、格桑花、月季,花期從6月份持續到到10月份,保證川道沿線一片花的海洋,真正留住游客。
以前,黃龍的美景在山上。2016年,隨著多彩黃龍工程啟動,綠化美化縣城、鄉村及過境線路2萬余畝、220余公里,種植景觀綠化樹8萬余棵,漫山丁香繞薔薇,半城紅杏擁海棠,金葵格桑競妖嬈,萬頃花海翻層浪,真正實現了綠色下山、森林進城,花帶上路,走進生態無障礙。
百姓富、生態美如何統一?看看黃龍的生態旅游有多紅火就知道了。
白馬灘鎮的石門峽漂流一天光賣礦泉水就能賣900瓶,500輛容量的停車場旺季時天天飽和,梁家河村每天楊樹林的吊床就要租出去160張……
走進青山懷抱的梁家河村,“楊柳含顰桃帶笑,一鞭吟過畫橋西”,白墻、青瓦、馬頭墻,統一的徽派風格,“水調歌頭”“荷塘月色”……詩意的名字,詩意的景致,詩意的故事,美得讓人心醉。
去年6月份,石堡鎮將梁家河村作為黃龍縣的美麗鄉村示范村開始進行改造,原來只有104戶居民的那個窮臟亂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了“夢中梁家河”。
農家樂“水調歌頭”的老板辛強又進入一年最忙的時候,全家再不用指望18畝蘋果地靠天吃飯了。“就算是蘋果賣得好的時候,也趕不上現在兩個月的收入,要是像今年遇上凍害,那就是絕收。”
他還嘗試著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營銷自己的農家樂,月收入已經達到3萬元。眼看游客越來越多,今年他還準備再拿20萬元蓋個二層小樓,建造8間房住宿以留住客源。
現在,梁家河村請來了北京的規劃專家,準備打造5個院落,15套精品民宿,硬軟件同步升級,為鄉村旅游提質增效。
生態宜居的環境是可以變成生態產品的,鄉村振興就是把鄉愁、美麗、生態、環境變成產品,變成生產力,變成財富。
在瓦子街油子溝,亞洲第一家樹頂漫步景區依靠黃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優勢,把生態科普、自然教育、運動、拓展、文化表演、現代農業、度假融為一體,打造了一個綜合性互動體驗式森林運動自然教育營地。
在全國皆“火爐”的夏季,步入平均溫度只有21度的景區,感受十分愜意。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泉水叮咚,再加上劃艇、攀爬、滑雪等項目,2017年森林冰雪節開幕后短短半年,瓦子街接待游客已經突破30萬人次了,今年“五一”小長假樹頂漫步接待游客13670人次。

樹頂漫步木屋
利用的前提是保護,樹頂漫步也依舊遵循著生態保護的原則,采用“無痕山林”建設,盡可能采用不生根建設方案,采用鋼材、木材、碎石等可循環利用材料,盡量采用當地物種,避免外來生物對現有生態平衡的沖擊。換句話說,即使有一天拆走這片景區,也幾乎不留下一絲破壞痕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環境的治理也給黃龍的生態旅游帶來了又一波生機。
距離高速轉盤一公里的圪臺鄉,正在建設占地60畝的碧水灣水世界,到7月底試運營的時候,就有歡樂水寨、造浪池、國標游泳館等多個項目。
到2020年,這里就能實現全景旅游、全季旅游。屆時,相鄰的伍門口村就會打造成一個游客服務中心,提供農家樂、住宿等配套設施,甚至開展水上競技項目。
更別說作為全縣旅游金字招牌的白馬灘鎮石門峽漂流,打出“用泉水漂流”招牌,在端午小長假,吸引了9000多名游客。
2017年底,澽水源度假區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現在,黃龍縣依托生態資源,已經形成了北有瓦子街樹頂漫步、中部有神道嶺景區、東南有石門峽漂流,縣城被澽水源度假區包裹,西南有界頭廟風車小鎮迎客的全域旅游格局。
截止7月6日,總人口只有5萬人的黃龍縣接待了191.2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1.74億元,黃龍美景已成為當地群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提款機”。
在龍湖景區做觀光自行車管理員的孫大洲,趕上了政府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的好政策,每月工資2000元,一年多就還清了之前因病欠下的外債。
“等到高速路修通了,黃龍旅游將再上一個新臺階。”黃龍縣旅游局局長吳學民說,已經開工建設的兩條高速公路,即將把黃龍縣納入西安、延安“兩小時經濟圈”,成為連接關中和陜北的交通要道,面對可以預見的井噴式游客增長,黃龍縣又算起了生態賬——用生態的承載量來確定游客的接待量,把每年的游客數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屆時,黃龍縣將通過錯位發展重點開展生態體驗游,到今年8月底,樹頂漫步小木屋酒店、膠囊酒店、火車賓館和錦繡黃龍等餐飲、住宿及娛樂設施建設將對外開放。
既保護住青山綠水,又擦亮生態旅游的品牌。黃龍,正以最優雅的姿態,迎接著即將到來的綻放!

當代陜西|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