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人 王 濱
中秋時節,來到山西,遠遠望去,滿眼五谷豐登的景象:沉甸甸的谷子笑彎腰,一塊塊的梯田苦蕎種籽不再遮遮掩掩,一簇簇的紅蕓豆夾藏葉中,一穗穗的玉米顆粒飽滿,濃密金黃的黎麥“千里”不見土……秋風拂過,那一片片熟透了的莊稼,猶如上下翻滾的金色海浪,蔚為壯觀。
山西盛產雜糧,是全國優質雜糧“黃金產區”,全省雜糧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其中,谷子(未脫皮的小米)是山西省種植歷史最為悠久、分布最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雜糧,也是山西雜糧的第一大作物。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省有113個縣(市、區)共計種植谷子311.8萬畝,比上年增長10.0%,約占全國的1/7。總產量58.7萬噸,比上年增長15.1%,約占全國的1/3。谷子種植面積和產量雙雙雄居全國之首,2018年山西省谷子種植面積預計突破400萬畝。
谷子是山西省的優勢雜糧作物,也是我國原產的糧飼兼用作物和營養保健作物,在保持作物多樣性、穩定糧食生產和膳食結構改善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期,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對谷子、小麥、大豆、玉米、水稻五種作物的營養均衡性進行了系統分析,分析結果為,谷子的營養最均衡。
近年來,山西省谷子種植的區域化規模化特征進一步顯現。目前,呂梁、忻州、長治為山西省谷子主產區,谷子種植面積約140~160萬畝。全省谷子種植面積超5萬畝的縣(市、區)達20個,有5個縣的種植面積超10萬畝,依次為五寨、興縣、臨縣、神池、偏關,5縣合計的面積和產量分別為75.3萬畝和17.1萬噸,分別占到全省的24.1%和29.2%。與2010年相比,全省谷子種植面積5萬畝以上的縣(市、區)數翻倍,15萬畝以上的縣(市、區)數增加0.5倍。
山西小米名揚華夏,素有“雜糧王國的國王”之稱。享有如此美譽,主要是因為山西省發展谷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生態優勢。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屬溫帶氣候,南北橫跨6個緯度,獨特的氣候、生態類型,成就了金燦燦、黃澄澄的山西小米的上佳品質,也決定了山西省谷子從南到北都有種植的特點。二是資源優勢。據悉全省谷子種質資源豐富,達5000余份,占到全國的1/5,其數量之多,在全國是罕見的。三是品質優勢。谷子去殼后的小米營養價值很高,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其中,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小米中還含有鎂、銅、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同時,中醫認為谷子是很好的中藥,具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四是品種優勢。山西選育的谷子品種以其優秀的品質而著稱,晉谷21號從1991年審定,已推廣26年,累計推廣達8000萬畝以上,并成為各優質品牌小米加工采用的主要品種。還有晉谷40號、晉谷29號、綠優谷、晉谷28號、晉谷35號、晉谷54號、長生07、沁黃2號等一大批優質谷子品種。五是品牌優勢。以沁州黃、汾州香、東方亮為代表的小米品牌已走向世界舞臺。還有“檀山皇”小米、汾陽“汾珍香”小米、晉中“德御”小米、“天下谷”小米、榆社“河峪”小米、浮山“神山”貢米、翼城“隆化”小米、澤州“魯村”小米、陽城“析城山”小米等知名品牌。六是技術優勢。近年來,隨著山西農科院姚建明研究員發明的滲水地膜覆蓋種植谷子技術、山西農業大學谷子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解決了谷子間苗難、除草難、收獲難的問題,增產效益顯著。
從田地里隨處可見的谷子,到享譽全國的“金珠子”;從單一的原料輸出,到產業鏈條逐步完善;從農戶靠天吃飯,到集團化生產營銷,再到舉全省之力來打造一張金燦燦的名片……“山西小米”蘊藏了許多故事。
谷子起源于我國,在很長時期內一直都是北方人的主糧,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哺育作物。把谷子劃入“小雜糧”行列則是這些年的事兒。山西是小米的故鄉,早在新石器時器,山西的黍(粟)作農業就發達起來,“晉人以吃粟為大宗”。谷子性寒喜陽,適宜在地勢高燥,土質偏堿,氣候溫和,風速較大,溫差明顯的地域生長。晉東南大部地區丘陵起伏,海拔在1100米~1200米,土壤紅白相間,是谷子生長的優勢區域。據《山西小米研究》載,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東的地區,歷來是山西小米的主產區,也是優質小米生長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谷子年種植面積高達1.48億畝,在全國23個省區均有大面積種植。此后,隨著水利設施的改善、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發展,谷子生產面積逐漸減少,目前全國年種植面積約2000萬畝,年總產150萬噸,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10個省區,其中華北的河北、山西、內蒙古3省區占到全國份額的66.3%。
小米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硒、鐵等營養和生理活性成分,《本草綱目》稱: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小米粥是北方地區百姓餐桌上常見的一種食物,也是孕產婦、嬰幼兒的傳統營養佳品。近年來,隨著小米等雜糧的營養保健價值的不斷發現和南北方人口流動加快,南方市場消費也開始逐步增多。特別是隨著消費升級和對主食多樣化、保健性需求的提升,雜糧市場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小米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山西有著“雜糧王國”的美譽,谷子作為雜糧谷物中的大類,自2014年,山西谷子種植面積連續五年居全國第一。在山西的名優特品種中,長治 “沁州黃”、廣靈“東方亮”、陽曲“朱砂紅”、陽城“老谷米”、臨縣“谷上谷”等小米品牌家喻戶曉。同時,小米鍋巴、小米醋、小米酒、小米掛面、小米米粉等小米的深加工食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市場。
2017年秋季舉行的“中國糧企山西行”活動中,來自國內大型糧食集團、電商、連鎖超市的雜糧經銷、糧食加工等領域的60余名企業代表,兵分南北兩路,前往山西省南北兩端進行為期4天的山西雜糧考察。各位糧食大咖一路走一路看,見證了山西雜糧的高營養、無公害,尤其是山西小米,讓大家贊嘆不已。從天下谷的三色米(黑微米、黃小米、綠微米)到襄谷農齋的富硒米,從魯村富含葉酸的雙胞胎小米,再到馳名中外的貢品沁州黃,一片片沉甸甸的谷穗豐收在望,讓人目不暇接。在實地看過山西小米的生產種植后,各位客商更是興趣大增,贊不絕口,紛紛簽訂合作意向和購銷合同。同年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山西小米”成為“山西省最具影響力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之一,而為它專設的展區里,更是每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沁州黃、東方亮、河峪、雙胞胎……眾多小米品牌和產品吸引了消費者和參展客商們的關注。目前山西正在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要做精雜糧,以開發功能性食品、發展功能農業為主攻方向,給山西小米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山西是全國小米主產區,所產優質小米主要有沁州黃、汾州香、澤州香、珍珠黃等,素有“中國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數第一”之美譽。而山西眾多的小米品牌和企業中,“沁州黃”絕對是個標桿式的存在,幾乎是家喻戶曉。有人曾寫詩“粱買沁州黃,酒沽杏花村。”說明在山西,沁州黃和杏花村的汾酒一樣著名。
沁州黃是小米的品牌,原產于太行山區的沁縣。“沁州”是一種生態原產地小米的商標,因是宮廷貢品,清康熙皇帝賜名“沁州黃”。1915年,沁州黃小米在美國舊金山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一周年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盛名遠播海外。
沁州黃也是被業內熟知的企業名字。2000年,山西沁縣沁州黃集團由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改制為“沁縣沁州黃小米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組建成立“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十多年來,沁州黃小米集團由改制前的虧損企業,逐步成長為沁縣首屈一指的納稅大戶,2016年公司年產值達到 16380萬元,銷售收入15600萬元。如今,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已發展為以沁州牌沁州黃小米為基礎產業,以小米深加工產品為主導方向,集良種繁育、基地種植、科研開發、產品加工、市場營銷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山西省扶貧龍頭企業。目前,“沁州”牌沁州黃小米銷售市場已覆蓋全國28個省(區、市)、200多個地級城市,終端銷售店達到10000多個,并出口美國、加拿大等國。

沁州黃小米集團也是全國小米行業的領軍企業,如今公司基地面積發展到6萬余畝,年產優質沁州黃谷子15000噸,帶動23000多農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沁州黃產業已成為沁縣乃至帶動周邊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沁州牌沁州黃小米先后被評為“山西省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和“中國優質產品”。
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山西小米的上佳品質,金燦燦、黃澄澄的山西小米在許多谷農眼里就是致富的“金谷子”“金珠子”。
沁縣段柳鄉東寨村地處沁縣丘陵地區的山頂,氣候干旱,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不高。但這貧瘠的黃土坡上特有的紅土,卻是沁州黃小米的生長沃土。自從和沁州黃小米集團簽訂種植合同后,該地成為沁州黃集團優質谷子種植的主要基地之一。沁州黃小米集團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該縣161個村莊15000多農戶種植50000多畝沁州黃谷子,大幅增加了當地農民的種植收入,也使沁州黃小米產業成為帶動當地老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在武鄉縣,“小米縣長”張志鵬則通過站臺、代言、背書等方式,在全國不遺余力地為革命老區武鄉的優質小米宣傳推介,讓武鄉的優質小米不僅走出大山,還走向了全國。張志鵬是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在武鄉縣的扶貧掛職副縣長,掛職以來,通過組織“武鄉小米團隊”,積極幫助當地群眾銷售小米,通過建立品牌,有力地帶動了當地小米產業的種植和銷售,幫助當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在晉北的山陰縣和神池縣,旱地谷子則成了當地農民的“金谷子”。在山陰縣岱岳鎮甘莊村,村民崔繼國種了十多畝旱地滲水地膜谷子,近兩年來雖然不免遭遇春凍夏旱,但收成依然不錯,畝產達到了500多公斤。地處晉北的不少縣區,十年九旱,山坡區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針對當地山坡區降水量少、土地貧瘠、無霜期短等現狀,山陰縣農業部門技術人員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決定引進試驗示范谷子種植高產技術為突破口,對山坡區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大面積推廣種植滲水地膜旱地谷子。通過近兩年的種植實踐證明,旱地谷子種植為山陰縣打造晉北谷子產業化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山區、半坡區農民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小米是我國的特色作物。目前我國谷子消費的類型主要是原糧消費,且80%以上以煮粥為主,而且仍將持續。單一化的小米粥消費方式是限制谷子產業發展最大的挑戰,更是限制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在山西省壽陽舉行的“2017中國小米產業發展大會”上,國家谷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直言,“小米主食化品種培育、傳統主食的恢復、主食化食品的研發、其他消費途徑的拓展迫在眉睫。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夠創造出小米新產品,引領市場新發展。”
業內也普遍認為,“山西小米”要提質升檔,開發功能性農產品不失為一條“突圍”之路。2009年,沁州黃集團就結合祖國傳統養生文化和現代科技,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聯合研究開發了谷之愛嬰幼兒營養小米粉。目前該產品已成為沁州黃集團重要的高附加值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了解,“谷之愛”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家以小米為主原料進行深加工的產品品牌,產品配料中小米含量達75%以上。
中國農業大學郭順堂教授則認為:“小米產品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向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發展,其附加值高。”山西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博導李卓玉正帶領研究團隊,對小米米糠源保健品及抗腫瘤藥物制劑進行研究及開發。
在第五屆山西農博會上,太行明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方便小米粥”備受矚目。這個項目被確定為山西省100家重大轉型龍頭項目,前不久,還成功入圍山西省功能農產品品牌。該公司正是一次性買斷了中國農業大學即沖即食小米粥專利技術,成功開發出方便小米粥。作為山西省唯一的農業院校,山西農大在谷子全產業鏈研發、食品加工工藝,功能農業研究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山西農大先后成立功能農業研究院和功能食品研究院,并開辦了全國首個功能農業、功能食品專業。與太行明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工程中,雙方表示將在功能小米粥產品系列化、大眾化方面展開研發,共同打造山西小米粥品牌。
曾有業內人士提出,要充分結合山西人愛喝小米粥的消費習慣和山東人沿海人“無參不成席”的特殊感情,晉魯兩省展開合作,研制出符合國人口味且營養價值較高的小米海參粥等系列“小米+海參”產品。此舉既可以提高山西小米的附加值,又能幫助山東海參做大山西市場,進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017年,“山西小米”成為“山西省最具影響力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對于山西小米產業來說,最令人振奮的還是2017年9月7日省政府發布的《“山西小米”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通過加強“山西小米”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精深化加工、全程化監管,打造“綠色、營養、保健、好吃”的優質山西小米。將“山西小米”品牌建設成為全國著名區域公共品牌,推動“山西小米”由“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
《品牌方案》的出臺表明,素有“雜糧王國”之稱的山西,將在省級層面全面推動“山西小米”品牌化建設,創立品質優良、全國聞名的“山西小米”品牌。
方案還提出,要以創建“山西小米”名牌為目標、以產品質量為先導、以品牌(商標)使用為紐帶、以聯盟章程為共識,按照“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品牌共享、規范自律”的原則,組建具備基地化種植、規模化加工,且有較強品牌策劃、營銷團隊和一定研發能力的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山西小米”產業聯盟。要制定產業聯盟章程,以“開放、包容、協商、自律”為準則,逐步吸納小米加工企業,帶動和培育壯大小米產業。授權聯盟企業成員生產的中高端小米產品可以使用“山西小米”商標,用“山西小米”區域品牌統領整合企業品牌,全面提升“山西小米”市場競爭力。

按照《品牌方案》,“山西小米”品牌是以山西區劃地理特色為標志、以高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為核心、以中高端產品為市場定位,以引領小米產業綠色轉型、提質增效為目標的區域性品牌。對此,山西將公開征集“山西小米”商標圖文設計方案,申請“山西小米”商標(品牌)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以“山西小米”區域品牌整合現有企業品牌,提高“山西小米”品牌知名度,增強企業競爭力。
全省還將通過10個方面的措施,大力推動“山西小米”品牌建設。包括設計注冊“山西小米”商標,制定山西小米地方標準,組建山西小米產業聯盟,推進山西小米生產基地建設,加強山西小米品牌管理,推動山西小米精深加工,加強山西小米倉儲物流和信息化建設,深度挖掘山西小米文化內涵,加強山西小米品牌宣傳和營銷,建立山西小米質量追溯體系。
對于《品牌方案》的出臺,包括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許多小米品牌和企業都表示贊同和支持,希望通過行業和產業的支持,發揮各自優勢,共闖市場,共同振興山西小米的品牌。
對此,山西省糧食局局長丁文祿也表示,《品牌方案》及其相關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在全國范圍擴大山西小米美譽度和知名度,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促進雜糧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把山西小米打造成為“雜糧王國”皇冠上的明珠。
2018年1月15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正式受理“山西小米”商標的注冊申請,2月2日,“山西小米”產業聯盟專家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來自山西省糧油科學研究所、山西省農科院、山西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的專家擔任委員。4月12日,山西省版權局發放了“山西小米”logo作品登記證書。此次確定的首批“山西小米”品牌商標使用授權企業為: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山西東方物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鑫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懷仁縣龍首山糧油貿易有限公司、山西石鼓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興縣山花爛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山西禾卓偉業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河曲縣萬家福商貿有限公司。5月3日,山西省糧食局舉辦使用“山西小米”logo和廣告語首批成員授權儀式,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獲得“山西小米”品牌商標使用授權。
沁州黃小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家貢米。太行小米是支援八路軍抗戰的救國糧。山西小米,還是傳統的養生谷物……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方案》還提出要進一步推動“山西小米”與文化融合嫁接,給“山西小米”品牌植入鮮活的文化元素。要通過深入挖掘“山西小米”在農耕文明中的歷史定位,弘揚“小米加步槍”的紅色文化,宣傳“山西小米”的特殊營養功效,傳播傳統與現代小米制品的制作工藝。同時全省還將舉辦“山西小米”文化節、開設“山西小米”高端論壇,組織創作“山西小米”的文藝作品,講述“山西小米”故事,感悟“山西小米”天人合一的文化價值,解碼“山西小米”好吃、營養、養生、保健的獨特品質,體味“山西小米”文化與眾不同的天然奧妙。讓“吃山西小米、品燦爛文化、享養生之道”的品牌核心價值深入人心,家喻戶曉。通過文化的穿透力和感召力宣傳好“山西小米”,樹立起“山西小米”的金字招牌,讓“山西小米”真正成為“雜糧王國”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