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雅,陳志英,金可吟
(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浙江 路橋 318050)
膽總管結石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好發于膽總管下端,多數呈現膽色素結石或以膽色素為主的混合結石。由于膽道梗阻、膽汁淤積、膽汁排泄不暢等,膽道有利于細菌的入侵和大量繁殖[1],導致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本研究通過對286例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調查,分析膽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相關危險因素,為制定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286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黃疸、上腹部疼痛等癥狀體征;(2)通過腹部CT等檢查確診為膽總管結石;(3)患者狀態良好,可耐受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合并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術前存在感染、術前使用抗菌藥物等患者。本組286例,男111例,女175例;年齡40~85歲,平均(56.8±8.4)歲;既往膽道手術史68例、ERCP史41例,合并梗阻性黃疸51例;根據培養結果,其中膽道感染150例、無膽道感染136例。
所有患者全身麻醉下實施ERCP手術,在內鏡下高頻電刀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擴大膽管開口,并注入照影劑顯示膽管輪廓,注入造影劑前要棄去最先抽取的5ml膽汁。再抽取5ml膽汁放入無菌試管,送往細菌室進行瓊脂平板接種培養。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既往膽道手術史、既往ERCP史、梗阻性黃疸、膽總管結石數、入院APACHE II評分、血清總膽紅素、血清谷丙轉氨酶、血糖、免疫功能、術后使用抗菌藥物、膽道感染情況、感染病原菌等。出院標準:所有患者經手術取石后,對于有感染的病例進行抗感染治療,通過血液生化檢查、超聲或CT復查后預后良好者方可出院。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86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中,確診為膽道感染的有150例,感染率為52.4%(150/286)。150例膽道感染患者中分離出病原菌175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05株(60.0%),革蘭陽性菌56株(32.0%),真菌14株(8.0%)。
膽道感染組與無膽道感染組在感染相關因素上的比較結果見表1。表明年齡60歲以上、既往膽道手術史、既往ERCP史、梗阻性黃疸、結石數、APACHE II評分、空腹血糖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發生率膽道感染組高于非膽道感染組(P<0.05)。

表1 2組患者各相關因素比較分析結果[n(%)]
以是否存在膽道感染(是=1,否=0)為因變量,以單因素篩選有意義的8個因素(是=1,否=0)進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既往膽道手術史、既往ERCP史、梗阻性黃疸、APACHE II評分高、免疫功能低下均為并發膽道感染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膽總管結石并發膽道感染Logistic逐步回歸
膽總管結石是引起膽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可能是膽道中的結石、膽汁、膽泥、粘多糖復合物等造成膽道梗阻、膽汁淤積,膽囊壓力升高,這為病原菌的粘附及大量繁殖提供了條件[2];此外,膽道結石會造成膽囊黏膜受損,膽道會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使得患者機體清除能力、抗炎能力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機體內致病菌的繁殖。但膽道結石、手術、ERCP操作等影響會破壞膽道的正常屏障,從而導致膽道感染。本研究發現膽道感染發生率為52.4%,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這與彭菊花等人[3]報道的膽總管結石伴膽道感染發生率47.8%較為接近,這也說明膽總管結石患者具有很高的膽道感染率。
本組研究表明,膽總管結石并發膽道感染的危險因子從高到低分別是APACHE II評分高、既往ERCP史、既往膽道手術史、高齡、梗阻性黃疸、免疫功能低下。(1)APACHE II評分。該評分作為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危重,膿毒血癥、菌血癥的可能性較大[4],對于5~8分者應高度懷疑膽道感染;(2)既往ERCP史。ERCP是較為常見的侵入性操作,其并發癥發生率可高達5%~9.8%,包括膽道感染、穿孔、出血、胰腺炎等[5],膽汁引流不充分也是引起ERCP術后膽道感染的危險因素;(3)既往膽道手術史。膽道手術會導致患者膽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解剖結構受到破壞,導致患者膽道吻合口狹窄、黏膜充血水腫等[6],容易造成膽道致病菌感染;(4)高齡。60歲以上的患者,基礎疾病較多、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導致膽道防御能力減弱;此外,老年患者胃腸蠕動功能下降,胃液、膽汁分泌明顯減少,增加了腸道內細菌逆行性進入膽道的風險,導致膽道感染的發生率增加;(5)梗阻性黃疸。膽管結石可引起膽管急性梗阻,促使膽汁淤滯,膽管內壓迅速升高,當其超過膽管壁所能承受的壓力時,即可使肝內、外膽管的黏膜屏障發生程度不等的損害,為細菌侵入引起急性化膿性感染提供了有利條件[7];(6)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術前若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術后發生膽道感染的風險較大。
本組研究提示,APACHE II評分5~8分者應高度懷疑膽道感染,應盡早采取進行ERCP診治、抗感染治療等;ERCP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體征,盡早發現感染并治療;膽道手術后應密切觀察病情,進行腹腔引流液培養,若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對于梗阻性黃疸患者,應盡快實施經皮肝膽引流術,及時清除梗阻,并進行術后管理;對于高齡、免疫功能低下者,應加強基礎疾病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免疫指標達標后再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