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均 平
(陜西省通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鐵塔建筑分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類城市新區不斷涌現,許多城市面臨如何協調新老城區風貌和樹立獨特城市形象的現實問題。本文結合安康高新區學府路商業街項目,提出了在安康這類具有突出傳統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新區,規劃設計應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與繼承,在應對現代需求和建筑傳統的矛盾時,可采用異化的方式實現城市文脈的傳承與有機更新。
城市新區是以母城為依托實行成片開發建設的特定區域。對于現代城市新區規劃來說,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所在城市的風貌特色應是新區規劃的必須遵循的原則:
1)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的原則。
一般來說,老城區或多或少都會擁有一定的歷史積淀,而新城區則大多空地起城。由于每個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功能性質不同,具有不同的特點,在進行具體的規劃設計時,應該重視塑造與展現其固有的或將有的特色風貌。尤其是那些依托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或獨特山水格局的老城區建設起來的城市新區,更應精心發掘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實現新、老城區的承襲和對接。
2)注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原則。
城市新區多位于生態系統多樣,地形地貌條件復雜的老城邊緣地帶,在發展中應保護并充分利用新區所在地區的自然地形地貌,發揮其特點。不僅起到輔助生態的作用,還具有美化城市,塑造城市特色和豐富休閑生活的功能,創造了宜人的生活環境。
3)加強重點區域的特色營造原則。
現代城市新區已擺脫單一功能的早期形態,逐步發展為主要功能適度集中,多種城市功能混合的城市片區。每一區域有不同的城市風貌定位,可對應不同形象。例如在科技辦公、現代工業等地區強調現代時尚感,而在文化休閑、特色商業、居住等區域著重體現與老城區風格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傳承,挖掘城市風貌特色。
下文以安康高新技術開發區學府路商業街的項目為例,對地域文化在城市新區步行商業街特色營造中的設計策略進行淺要闡述。
安康市位于漢水流域中上游的秦巴山地,是我國南北地理、文化的過渡融合之地。安康地域文化中蘊含了秦隴、巴蜀和荊楚等多文化的基因,呈現出多元并蓄的特征。曾經的安康老城無論是背城臨水的河街店鋪,還是蜿蜒崎嶇的民居窄巷,房屋皆隨形就勢、鱗次櫛比,既有習習秦風,又有娓娓楚韻,甚為獨特(見圖1)。
然而,在都市文明的沖擊下,很多傳統街巷和建筑因不能適應當代生活的要求,遭遇粗暴拆除或處于凋敝破敗的境地。傳統風貌遭到很大破壞。因此,繼承傳統文化、挖掘地域特色已成為安康老城區規劃建設關注的重點問題。而與老城區一江之隔、相對獨立的高新區的城市風貌亦面臨如何處理城市新區的時代性和安康傳統風貌傳承的問題。

學府路步行商業街位于安康高新區生態運動公園北部,基地自然景觀條件良好。由于地下鐵路線的規劃退讓,商業街用地被限制在學府路南部的狹長地段內,基地西高東低,坡度變化較大,且由西向東逐漸變窄,因此整個建筑群隨形就勢沿學府路呈線性展開。
生態運動公園是高新區城市景觀的重點區域。學府路商業街建筑群作為公園內的主要建筑,其規劃設計成為爭論和矚目的焦點。
如何處理好商業街建筑體量和生態公園整體空間環境的關系,使之以景觀生態建筑的姿態融入其中,成為公園的有機組成。如何在體現現代體育運動精神時尚動感的同時,結合安康地域傳統和人文特征,建構成一處兼具傳統與現代特色的、能夠激起安康市民對老城面貌回憶的獨特的地方化場所。
結合環境的建筑布局與體量設計。由于運動公園的狹長地形,建筑組群被劃分為三大組團,組團之間以景觀廣場相連。為使建筑能夠有機地融入公園環境,同時起到美化環境的點睛作用,采取以下設計策略:
1)嵌。建筑嵌入場地,體現場所精神,是建筑現象學場所理論的基本要求。設計尊重原有地形,保留了由西向東7 m多的較大高差以及園址與城市道路間的高差,建筑組群布局隨地形而成、體型依地勢而就,和公園景觀渾然一體。線性的布局方式提供了建筑群落與公園景觀間的最大接觸面,當人們在公園里散步,步移景異,在不同角度可以體驗到不同的視覺感受。
2)斷。由于建筑組群沿學府路呈線性展開,沿街立面較長,不易形成生動富有韻律感的建筑造型。因此,設計首先將公園內建筑群劃分為若干組團,組團間形成可容納各種活動的景觀廣場。其次各建筑組團又斷開成幾個不同段落,賦予不同高度,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形象,同時與安康民居傳統相呼應(見圖2)。而斷開的意義不僅在于形成豐富立面輪廓,將較大的建筑體量進行拆分以弱化對公園的壓迫感,減小建筑屋面的尺度感,也在于將位于較大高差上的建筑體型通過拆分成若干簡單的建筑單元進行組合,降低施工的難度,保持建筑與場地豎向設計的協調一致。

3)降。一般來說,降低建筑高度是減小體量感和創造親切感的有效手段。設計利用空間體量的多種組合,形成或前低后高、或兩端低中間高、或韻律起伏、間隔排列的多變式建筑高度,讓建筑群如同鄉間廬屋,匍匐在大地上。
群體空間組織和體量設置的問題解決之后,關注的焦點隨即落到了建筑風格的定位之上。湯姆·特納的文脈協調理論認為一個有張力的新發展應該與周邊環境具有著同一性、相似性和差異性。這一思想,在弗蘭姆普頓的批判性地域主義理論中得到了相似的表述,即設計對于地方傳統應該做出一種批判性的反應,而不是復制性的或者顛覆性的做法。由此,建筑造型設計需考慮下列問題:
首先,對于地方傳統和周邊環境這兩個文脈要素進行分析。安康特殊的南北過渡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地域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南北文化兼容并蓄,在數千年歷史繁衍中逐漸形成多層次文化積淀,體現在建筑風貌上,便是既有秦風也有楚韻。經過上述分析,設計確定了以南方巴、楚傳統民居特征為主調,同時融入關中民居元素的造型概念(見圖3)。

其次,便是對周邊環境進行分析。商業街基地北側是已經投入使用的安康高新國際中學,教學樓采用深灰色的四坡頂造型,學生公寓為懸山式兩坡頂。色彩除繼續安康城市固有的灰、白兩色之外,采用了教育類建筑上常見的陶紅色為主體色彩。基地東側是大型高層居住社區居尚現代城,建筑造型為近似于徽派建筑的新中式風格,色調為淡雅的灰白色。由此,新建筑的色彩以“青磚、黛瓦、粉墻”構成的經典黑、灰、白色為主調,局部添加具有濃郁中國情結的“中國紅”以渲染商業氛圍,同時呼應周邊建筑色彩。
再者,城市文脈不是亙古不變,而是動態發展的,設計中應凸顯新建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差異性和時代性,完成城市文脈的新陳代謝。與其用現代技術模仿傳統建筑的表層形式,倒不如轉而追求更深層次的“神似”而非“形像”,將傳統現代化,實現文脈的有機更新。因此,在材料的選取上,設計大量使用了玻璃、金屬和人工石材等現代材料,在節點構造及立面細節的設計上運用現代手法隱喻傳統,如紅色鋁合金幕墻上交錯排列的構件源于對“串串紅燈籠”場景的異化,商鋪入口的紅色門框則是為引發對聯的聯想,而窗戶上的紅色挑板則是對中國古代商業建筑里常見的招牌和幌旗的追憶(見圖4)。整個建筑群風格統一中又不失變化,既與周邊建成環境相協調又個性十足,在整體觀感上體現出鮮明的地域傳統特征,在細節表現上又反映了現代時尚的審美習慣。

學府路步行商業街特殊的基地位置,決定了其規劃定位必須依據城市新區地域特色營造的重點區域設計原則進行。因此,設計以繼承安康城市地域文化傳統為起點,沒有完全地模仿或照搬傳統,而是力求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建構一種新的平衡。這種平衡所創造出的場所感恰恰激發了人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創造出一個既有人情味又整體形象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休閑商業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