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韓曉曉 馬齊如
(1.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隨著一座城市的不斷建設和發展,往往會出現新舊城區之分的格局。其中舊城區容易產生人口密度過大,交通堵塞,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需求等的惡劣現象,此時,開拓新區則受到青睞,而現實中新區開發也存在著如新區的開發選址不當造成新舊兩城的脫節等問題。
然而城市建設離不開經濟增長的目標,且當下城市群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形態,如長三角等,極大促進了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在國內研究中,學術界多集中于城市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面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林明華,楊永忠[1]實證分析了城市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強調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趙可等人[2]研究認為城市建設用地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經濟增長會給城市建設用地帶來沖擊,但反過來影響很小。因此本文在分析安徽省經濟可持續現狀后,建立空間杜賓模型以探究我省城市建設中影響經濟增長的敏感因素和因素的空間效應,并提出相關建議。
據統計安徽省內生產總值GDP逐年增加,從2008年至2015年增長了13 153.97億元,2016年居全國排名第13位,其中第二產業占GDP比重最大,第三產業比值逐年增加,且與第二產業產值差距漸漸縮小,這意味著安徽省的經濟整體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而傳統GDP雖反映出地區經濟總產出在量上所達到的高度,但人類生產活動會受到資源限制,且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學術提出“綠色GDP”指標,將傳統GDP減去造成環境惡化和資源耗減的經濟價值。鑒于數據可得性,參照徐虹博士[3]研究思路,具體公式為:
綠色GDP=GDP-固定資產折舊-采掘業的工業產值-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直接經濟損失。
基于此公式得圖1知2008年—2015年間我省綠色GDP值持續上升,占GDP比重也波動性上漲,由2008年76.71%上升到2015年78.92%,這意味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呈現良好的趨勢,但8年間其對GDP的平均貢獻率僅為77.43%,這表明我省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有待提高的。
采用安徽省16個城市2008年—2015年面板數據,因變量為人均GDP。自變量有:X1人口密度、X2基礎設施建設、X3就業結構、X4房地產投資、X5教育人力資本、X6綠化覆蓋率。為消除變量的異方差,因而建立對數模型:
lnY=α+γ1lnX1+γ2lnX2+γ3lnX3+γ4lnX4+γ5lnX5+γ6lnX6。

通常采用Moran’s I檢驗法衡量變量在整個區域上的空間相關程度,以人均GDP指標來度量安徽省經濟增長的發展程度,結果如表1所示,Moran’s I指數均正且波浪式增長,表明安徽各市經濟增長在空間上具有正向的空間依賴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逐漸增強。

表1 人均GDP全域Moran I指數
結合安徽數據通過LM-lag和Robust LM-lag,檢驗表明,對比有無空間效應模型,在1%的顯著水平下,基本上拒絕無空間滯后項的原假設,而LM-error和Robust LM-error,顯著性較低,大部分在10%顯著性水平下,才能拒絕無空間自相關的誤差項原假設,因此應選擇空間滯后模型。而通過LR聯合檢驗均拒絕空間固定效應(245.527 6,df=16,p=0.000 0<0.01)聯合和時間固定效應聯合(93.460 5,df=8,p=0.000 0<0.01)的非顯著性的原假設,因而帶有時空固定效空間滯后模型更適合本文數據。而從Wald檢驗(28.952 3,P=0.000 062 114,15.508 8,P=0.016 6)和LR檢驗(24.460 6,P=0.000 429 56,14.509 7,P=0.024 4)結果看均拒絕原假設,因此采用SDM。同時Hausman檢驗結果(24.433 0,df=13,p=0.027 4>0.25),最終確定為空間隨機效應的SDM模型。
采用matlab的軟件對空間隨機效應的SDM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空間隨機效應SDM參數估計
1)人口密度系數為正且滯后項系數顯著性為正,說明地區人口密度變化同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正向相關關系,本區經濟增長對其他地區人口密度產生正空間效應。這是因為社會經濟環境影響人口流動,經濟活動頻繁地區,就業機會多,勞動力需求大,極大吸引人口變動。2)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投資系數均為負且不顯著。據文獻表明[4]基礎設施投資同經濟增長呈現倒U關系,過量投資或者投入不足將抑制經濟增長,且實證結果顯示我省基礎設施的投資并未達到最優點。2016年安徽基礎設施投資5 423.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20.3%,與江蘇省8 126.67億元差距較大。而房地產業投資,從長期來看盲目大量投資會出現產能過剩,同時對其他部門產生擠出效應,且房地產建設消耗資源能源大,已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據統計2005年—2015年安徽房地產業投資額上漲5 129.8億元,增長十分迅速且區域分化較明顯,各個地方呈不同程度的庫存過剩。3)就業結構變量以及滯后項系數顯著性均為負,說明就業結構的變化并不能直接促進經濟增長,具有負溢出效應。理論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會引起三大產業部門對勞動力需求變化,從而影響就業結構狀態,而合理的就業結構意味著勞動力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者收入和消費水平也產生改變,進而要求生產做出調整,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實現兩大結構的良性互動,能極大促進經濟增長。而事實上,安徽省“二、三、一”產業結構模式,與“三、一、二”就業結構模式并未協同,勞動力轉移受到阻礙,這易造成就業比例失衡和結構性失業現象,不利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4)教育人力資本和綠化覆蓋率系數分別在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說明城市的高校在校生和綠化覆蓋率每增加1%,會分別使得經濟增長上升0.26%和0.40%。城市的綠化覆蓋率較高,不僅意味著城市的環境生態平衡以及公園等數量增加,營造良好城市景觀和適合宜居的生活環境。隨著城市建設追求可持續性發展,各大城市越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本文采用綠色GDP指標分析安徽省2008年—2015年宏觀經濟狀況,且構建杜賓模型深入分析我省城市建設內容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結果表明對人口密度的調控,綠化環境的改善,教育的投入能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性作用,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房產建設過量和區域分化,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協調,將阻礙經濟增長。基于此狀筆者認為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作為城市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其成效直接影響整體經濟水平,因此提出個人建議:
1)無論新區開發或舊城改造,道路交通作為物質基礎,政府應建立系統化管理體系,設立專門部門統計和分析目前交通問題,采取實地勘察以及調查民意需求及時反饋,規劃出更合理的道路交通網,提供更人性化的出行服務。2)舊城中很多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政府應在保護的前提下,完善相應配套設施環境,打造一條展示出城市獨特歷史風貌的旅游景區,這不僅為居民在高壓工作后提供休閑度假場所,讓外來人了解適應本地風土人情,增進城市認同感,更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3)高校匯集和培養眾多優秀的高素質人才,能帶來巨大消費市場,積極開發成本低新區建設高等院校,加速新區發展,拉動內需,且為本市高新技術產業等儲備大量高水平人才。4)提高城市綠化充分發掘本地的地貌特色,如環山或環湖興建公園或景區,同時整治霧霾等環境污染現象,讓居民可享受更安逸的生活環境,進而更能刺激周邊房產的需求。5)政府宏觀上做好政策引導,整頓舊城時明確新區功能,從而建立新舊區良性互動的格局,同時各地區加強交流合作,形成更完善的經濟合作體系,達到我省各區共同富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