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
近期,某報新媒體在做一個調查:那些曾經流行過的梗有哪些?你還在用嗎?一年一梗如下:
2003年:暈(表示搞不清楚狀況);
2004年:做人要厚道(電影《手機》臺詞);
2005年:XX很生氣,后果很嚴重(電影《天下無賊》臺詞);
2006年:額滴神啊(電視劇《武林外傳》女主角佟湘玉臺詞);
2007年:你太有才了(出自趙本山、宋丹丹、牛群小品《策劃》);
2008年:打醬油(引申義為“不關我的事情”“圍觀”);
2009年:很傻很天真(源于鐘欣桐對“艷照門”事件的回應);
2010年:折翼的天使(美好的事物橫遭禍端,常見于QQ簽名);
2011年:hold住(臺灣藝人謝依霖口頭禪,指掌控住);
2012年:甄嬛體(模仿《甄嬛傳》小說文體,如“真真是極好的”);
2013年: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小學生作文常用句);
2014年:且行且珍惜(馬伊琍微博引發熱議);
2015年:duang~(好玩的特效擬音,來源于成龍拍攝的洗發水廣告);
2016年: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指友誼經不住考驗);
2017年:皮皮蝦,我們走(來源于網紅表情包)。
可多選,最后一個選項為“都沒有用過”。
當這些年度熱門梗代表一一在我眼前掠過時,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想起了那句歌詞:“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的確,這些梗太熟悉了,簡直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說它輕是因為它們一年年地流逝,迭代的腳步從不停歇,去年的熱梗今年可能就已經不太流行了,江山代有新梗出,誰都不會為誰而停留。梗不會因為人而停留,人也不會流連熱度已經下降的梗。雖然,梗的重復套用,其實并不像文首所示的那樣紀年般清晰得一刀切。更現實的情況是:幾個熱門梗各領風騷一兩年,然后便雨打風吹去,各有各的命運了,有的活得長,有的活得短,活在人們喜新厭舊的語言表達里。
身處大眾傳媒時代,只要你還看報、上網,就很難逃脫這些梗的勢力范圍的影響。身處都市,無需刻意,隨隨便便你都會偶遇梗,有時甚至是難以擺脫其籠罩,就像現在的全民汽車時代,你在哪里都能碰到汽車。我一度很討厭一大早起來就碰上一輛小汽車,不得不聞它排放的尾氣,所以,我盡量躲著有車的地方走。但后來發現這已經不可能:到處都是車了,車把我要走的路都占領了。好在梗沒有這么討厭,一般來說,梗都自帶幽默基因。既然是幽默,那就不只是流于可笑,雖然,有的也有點俗,但其實梗最俗之時應在它被用濫之際。此時,作為一個明智的人,就要適時抽身逃離了。
就像“呵呵”曾經風靡一時,成了包打天下的語氣“萬精油”,并榮膺當年頭號熱詞。然后風向就變了,“呵呵”成了眾矢之的,“粉絲”紛紛逃離,因為似乎誰都不想顯得自己那么沒品位,一天到晚只會“呵呵”。后來,“哈哈”登場了,直到現在,還在熱用著。有時,我會想,“哈哈”哪天會盛極而衰呢?誰又是它的接班詞呢?很難預測。因為社會轉型期熱點紛呈,競爭激烈,很難預測誰會脫穎而出,而且最熱的熱點又未必能成就一個最熱的梗。“國民梗”的生成有必然,也不乏偶然。互聯網時代的人,身不由己,被梗裹挾著,欲罷不能。
不過,總的來說,我對于梗還是頗有好感的,因為它們大多顯得聰明,就像網絡流行文風給我的感覺。所以,當我有敲字和表達需要時,我也很愿意套用這些梗。如果有時我頗費心機地套用上了一個梗,而有編輯把這個梗改成了更加傳統的“嚴謹”表達,我會悵然若失,甚至非常不快。而如果他們對我的梗心領神會,不加斧鑿,我就會無形中視他們為語言上的知己,仿佛“確認過眼神”。就像在一個會議上,某人的所講非常可樂但又不宜笑出聲來,我的眼光就會不斷逡巡,最后落在一個臭味相投的朋友身上,兩人像微信表情包里的“呲牙”那樣相視一笑,心有靈犀不點都通,一切盡在不言中……
細想起來,一個個的熱門梗像是一個個年月的表情包,幫助我們把握、印刻時下最熱門的社會脈動,并以通俗輕松的方式存留、活躍在日常語言中……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變化莫測的新鮮感,也有幾分不變的基礎色與調侃。梗是我們共同的朋友,讓我們在那些可以相視而笑的一切盡在不言中,達到“我們都是地球人”的便捷溝通與心領神會。梗讓社會交往變平,也讓語言交流變平了。但平得太久又似乎太平淡了,于是,下一個帶著泥土和露珠的新梗又應運而生、呼嘯而來了。在梗的來來往往之中,我們的歲月更迭了,歲數也更迭了。而那些選項為這些梗“都沒有用過”的人,如果他們不是不上網的老年人的話,又當有著何等不同凡俗的定力與修為?
(摘自東方頭條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