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月
【摘要】閱讀是指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將思維發展擴散并且可以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閱讀不僅可以讓人在吸收、鑒賞以及評價文章的思維過程中陶冶情操,還可以提升自我修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兼顧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將自己的教學內容有目的的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從而使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能更好的得到培養,將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心理健康 滲透教育
隨著教育水平的逐漸提升,教育事業也逐漸在完善,在新課標的不斷號召下,教育理念也從傳統的“學生只需要學好理論知識”變成現在的要全面培養素質型人才。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素質人才培養的重點之一就是心理素質。小學生年紀尚幼,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階段,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可以讓他們擁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學習成績和更光明的前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本文主要表達筆者對于這種教育方式的一些思考。
小學生的年紀較小,他們對于事物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在思維上也極具跳躍性,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傳統的語文課堂是非常枯燥的,教學方式單一,很容易讓小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讓語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學生的情緒帶動起來,同時通過閱讀中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的增強自信,以此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目前為止,仍然有大部分教師在對小學語文閱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掌握方式方法,甚至有些教師在這方面還沒有足夠的意識。很多教師的滲透方式過于單一,不能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來推薦合適的讀物或者是閱讀方式,無法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最終導致學生對閱讀感到厭倦。另外,還有些教師不能夠在閱讀和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上找到共同點,最終導致此項工作無法順利地進行下去。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閱讀內容
想要讓小學生能夠走進閱讀內容,教師首先要自己先對閱讀內容進行情感體驗,以此來感染學生。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先對文章內容仔細閱讀,將自己的情感帶到文章當中深入體會,仔細的研究文章所寫的人物性格、人物心理、表達情感以及故事情節。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才能將學生帶進所學內容當中。以《秋天的圖畫》課文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根據文章主旨創設一種閱讀情景,將學生帶入到其中。講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秋天景色的圖片或者視頻,可以放些關于秋天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到“秋天來了”,學生會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感,同時更有利于他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分析,抓住機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對閱讀內容進行講解時,講到描寫景色、人物特征這類的句子要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在字里行間中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感情,同時將文章中所描寫的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結合起來。例如,我們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學生在讀完整篇課文之后,對文章內容能大概了解。當年毛主席為了能讓農民喝上好水,就率領戰士們和鄉親們一起挖井找水,后來大家每次喝水的時候都會想起毛主席的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機會,教會小學生做人應當學會感恩,不要忘記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并且要懂得回報。
(三)延伸閱讀內容,加深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學生無法自主的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所以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教會學生積極正面的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揠苗助長》這一課文時,從表面上看,文章想表達的是做事情時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砸了。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凡事不要過于著急,遇到事情要學會冷靜思考,找到正確的方式處理。
總而言之,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密切相連的,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讓自己有意識、有目的地將教學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協調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機會,適當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小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能夠在感知到課文內容的同時增加自己的心理素質,將“教書育人”落到實處。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兼顧學生的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全面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真正地健康成長。
[1]朱慶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7,(27) :13.
[2]秦紹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都市家教,2017,(07) :20.
[3]孫媛.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10)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