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妍
【摘要】幼兒“人來瘋”現象主要取決于幼兒的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的引導,擴大幼兒的交際,當出現“人來瘋”現象時,及時給予引導,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就幼兒出現“人來瘋”現象的相關影響因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為解決此類現象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幼兒 “人來瘋” 教育策略
現今大部分幼兒園中均存在幼兒“人來瘋”現象,即當某個幼兒挑事或做出一些行為時,其他幼兒群體會參照前者做出類似行為,現實中常以興奮異常、行為怪異并伴隨怪聲發出或告狀、惡作劇等為表現。此時一部分教師針對此類現象保持順應態度,卻會促使其興奮現象加重,一部分教師會采取“一次”教育,但是教育效果并不顯著,幼兒后期還是會頻繁出現上述類似現象,不利于教師相關教育工作的有序展開。
1.生理因素
以生理學角度看待幼兒“人來瘋”現象,發現幼兒時期的情緒本質較其他成長階段而言興奮指數更高,是促使其出現“人來瘋”現象的主要原因。臨床生理學針對此類幼兒表現,均是主張認為“人來瘋”現象與幼兒情緒興奮性、外傾型和內傾型等特性具有直接影響作用。其中,情緒興奮性指的是人體在微弱刺激下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而外傾型和內傾型指的是人通過外部或內部并以動作及言語來表達自身心理反應。幼兒出現“人來瘋”現象的心理研究結果大部分均是呈現高漲的情緒興奮性及外傾型。故由此可推斷出,產生“人來瘋”現象群體絕大多數都是日常學習、生活均較為活躍,見到新鮮人、事物更為興奮的孩子,且其他幼兒易受其感染。
2.心理因素
以心理學角度看待幼兒“人來瘋”現象,會發現較其他孩子碰見人群時,就東竄西跳和瞎起哄現象而言存在一定差異性。此類幼兒通常因其不受關注而通過自己獨有方式來進行情感宣泄,以利用反抗效果獲取他人關注來改善自身不平衡心理。實際上,兒童成長期間其心理及情感方面的需求一直離不開來自成人的關注,且這種心理、情感需求還會隨著年齡的上增而出現顯著性提升,當孩子感受到自身獲取的關注無法滿足其心理需求時,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自卑、不安等負面情緒,然后通過做出一些有悖邏輯、常理的行為來隱蔽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以填補其心理的空虛感。除此之外,心理學還明確指出表現欲較強的幼兒通常存在“人來瘋”現象發生率較高,并根據相關心理報道明確指出幼兒發展的四個階段中,其前期大多是存在自我中心主義思想,通俗上來說就是自戀,愛表現自己來獲取他人的注意力以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當然,孩子較強的表現欲也會提高其自身的社交能力,對其今后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此可看出,產生“人來瘋”現象的幼兒群體大多存在要強、活躍的個性特點,大部分此類現象出現時均是其想獲取老師關注和肯定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并不能歸為大人認為“犯錯誤”一列中。
3.環境因素
現今大部分幼兒家庭環境中獨生子女現象較為常見,加上家長工作的繁忙而導致日常家庭生活長期處于平靜階段,缺乏刺激性調料且過于單調的生活氛圍是促使兒童情緒波動易引發異常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加上生活經歷的缺乏,其在校期間出現的任何新鮮人、事物都能勾出孩子的好奇心理,從而暴露出其各種情緒特點,且此類階段的孩子情緒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從人多嘈雜的地方他更興奮就能明確看出。
1.重視家庭教育
糾正幼兒“人來瘋”現象的首要措施是重視其家庭教育,家長不能一味的將個人想法強加于孩子教育中,需將孩子放在平等地位來提高雙方間的溝通交流能力,不能以過度寵溺來避免孩子產生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和理念,及時管制孩子日常出現的不良行為并加以耐心教育來協助其進行改善,同時循循善誘,引導孩子養成分享謙讓的良好品質。
2.擴大幼兒交際
多帶領孩子與他人接觸、溝通和結交同齡朋友,同時指導孩子掌握基本的待人接物方法和規范其行為舉止,并引導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此類教育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水平和快速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3.教師事后引導
當孩子出現“人來瘋”行為現象時,教師需告知家長切記不能在眾人面前對幼兒有訓斥或打罵行為,避免傷及自尊。可將孩子帶到一旁,用嚴肅口吻告知其行為的不對之處,會造成的影響,并將正確的行為告訴孩子以改正。直至孩子情緒處于穩定、平靜狀態時,家長可給予其適當鼓勵和表揚,而孩子在校期間出現“人來瘋”現象時,教師可及時采取和藹語氣來耐心告知其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錯誤行為應當堅持杜絕。
總之,針對幼兒“人來瘋”現象,家長聯合教師只需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如給予其尊重、適當引導及擴大幼兒交際等多種方法,對解決上述問題具有較好的教育價值。
[1]江昊.幼兒“人來瘋”現象調查報告[J].好家長,2012,18.
[2]萬曉紅.現場教育PK孩子“人來瘋”[J].山東教育,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