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國家宏觀政治環境的變化,國有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環境也在逐漸變得清晰有序,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要求,并出臺一系列文件。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文),2016年11月,浙江省政府及省國資委先后印發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見》(浙政發[2015]17號文)、《浙江省國資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省屬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通知》(浙國資考核[2016]53號文),國有企業審計部門越來越被重視,慢慢開始了價值追求與回歸。結合在國有企業多年的工作實踐,現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價值所在進行探析,同時對實踐操作中面對的困難應對措施提出個人觀點。
目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有多種形式存在,大致可歸為以下三類,一是與財務部門合署辦公,此方式主要是規模不大的企業居多,但很難實現獨立性,實質性審計工作的開展非常少;二是與紀檢監察合并為紀檢監察審計部,此方式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可以實現工作共通、共享、共用;三是獨立的審計部門,主要是在上市公司居多,因為根據法規要求,上市公司必須設置具有獨立性的審計部門。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環境下,國有企業越來越注重審計工作與紀檢監察工作的結合,一方面著重開展獨立審計項目,另一方面發揮協同監督的作用。這樣的存在形式即滿足了獨立性也實現了審計價值,同時也能夠做到監督、執紀與問責,是未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定位趨勢。
讓內部審計成為企業價值守護與創造的有利工具,要進行價值探析,首先我們要思考與明確審計部門的重要職責是什么?
早期,內部審計被定位為幫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職責。到了20世紀80年代,享有“現代內部審計之父”美譽的國際內部審計大師勞倫斯·B.索耶曾說過“內部審計就是要做總經理想做但沒有時間做的事,提供總經理想知道但沒能知道或沒有想到的訊息”。近年來,從為與企業利益相關者服務的需求考慮,治理審計概念應運而生,內部審計也從內向型的管理審計逐步轉向對組織管理進行審計的外向型管理審計,以增值為目標、內部控制為中心、風險為導向的現代管理審計成為當下內部審計的顯著特征。
那么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責也不離其中,必須明晰職責,給予審計權限,才能確保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審計部門人員需要以更開闊的視野,以企業戰略為引領,即要幫助組織持續增加價值,更要以服務企業的姿態,應始終堅持服務為先的理念,將審計工作與公司的生產經營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持續分析與深度挖掘,為各部門改善工作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找到企業內部管理的提升點與風險點,為企業穩定經營發展提供更具戰略性、前瞻性和系統性的審計建議。這應該是審計部門的重要職責。
審計部門在組織結構中雖然具有獨立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來自于各方面的干擾因素較多,為保證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年度審計工作計劃是審計全年工作的行動綱領,需要經董事會、經營班子會議等類似高層次決策機構進行審批,所以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年度計劃不建議寫明具體事項,可按類別編制,例如制度審計方面、流程審計方面、子公司內部審計、投資審計等等,并需說明每類審計的目的與目標,同時要特別注意年度審計計劃與年度經營計劃的切合,要圍繞年度生產經營目標開展審計工作,才能對生產經營目標起到推動與促進作用。
在年度審計工作計劃范圍內,具體開展哪些項目,需要與總經理做好充分溝通后立項,爭取高層管理者的支持對于審計工作至關重要。內部審計的工作內容必須結合生產經營開展,在保持獨立性的基礎上,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促進組織改善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特別關注重要業務單位、重大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的內部控制。
審計工作的開展需要各職能部門的高度配合,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首先是企業的一名員工,需非外部機構,特別是在國有企業內部開展工作,更要注重工作開展的方式與方法,在審計訪談、問卷調查、專題討論、穿行測試、實地查驗、抽樣和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需要本著服務企業、服務職能部門的宗旨,只有與職能部門密切配合,才能獲得最真實、最可靠的信息,才能充分發揮審計的作用,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
審計工作在幫助組織完善制度過程中,釋放審計權利,與其他監督部門和人員合作,與外部審計和監督合體,開展協同審計,走出在“無所作為”和“無所不為”之間搖擺的困境。審計人員要在幫助組織科學決策、優化制度、預防風險等方面發揮作用。國有企業的日常審計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重點開展:
(一)加強“三重一大”等事項的審計。加大對權利集中、資金密集、資源豐富、資產聚集等重點部門、重點崗位和重要環節的審計頻率和力度,規范企業經營決策行為。
(二)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及執行情況的審計,防止企業出現系統性風險。特別對各項制度的審批流程情況重點審計,目前絕大部分企業采用信息化辦公,關注信息化舞弊現象。
(三)加強對企業高風險業務的審計監督,對從事衍生金融、證券投資、融資性貿易等高風險業務的企業或部門,每年安排審計。對投資企業要定期進行投后稽核,分析投后效益與風險,對虧損企業要重點深入審計,防止虧損進一步擴大。
(四)加強對企業“三公”經費、執行財經紀律情況的審計,防范廉政風險。公務接待除審計招待費用情況外,還應注意招待費的變機支出,如利用會議費、培訓費等;公費出國主要關注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負責出國行程的情況,行程與支出要吻合;公務用車已在大部分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主要對車輛的管理流程及記錄做好認真核查。
(五)加強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積極探索境外資產審計的有效方式方法,加大對境外投資、資金和資產運營情況的審計監督,建立定期審計制度,消除企業境外資產監管盲區,確保境外資產安全可控與有效運營。
(六)加強經濟責任審計。要更注重任期的經濟責任審計,重點審查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的真實性以及重大決策事項的決策程序、科學論證、投資項目的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
內部審計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工作體系做支撐,建立與不斷完善體系是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之一。
結合企業實際,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明確內部審計的組織架構、職能定位、審計內容、審計權限、審計程序、質量控制、審計報告與結果應用等內容,確保內部審計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偱,促進內部審計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內部審計機構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在國有企業內部,可與紀檢監察機構合屬辦公,更有利于發揮協同審計與監督作用,但必須保證內審機構的獨立性與權威性,才能真正發揮審計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履行審計職能。
應將企業主要負責人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董事長及時研究布置、指導推動工作開展。要保障內部審計機構擁有履行職責所需的權限,賦予內部審計機構應有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建議權。董事會依法審計批準年度內部審計工作計劃,企業要保障內部審計機構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與工作條件。
企業應根據經營規模、業務性質、管控模式等實際,合理配備能滿足內部審計機構正常開展工作必需的專業人員,加強審計力量。支持和保障內部審計人員參加后續教育和業務培訓,鼓勵與外部優秀審計團隊開展實務研討與理論研究,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業務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職業通道。
加強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內控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防范投資經營風險、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是規范企業經營行為、保障國有資產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屏障。
審計部門開展的各項審計工作,主要以公司生產經營為中心,從事前、事中、事后服務于生產經營,堅持問題導向,同時做好監督與評價。目前,還有很多企業只是在形式上建立了內審機構,內審制度不夠完善,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深入,缺乏實質性的內部審計監督與服務,只是常規上開展一些事后審計,還沒有很好地把審計范圍延伸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沒有真正參與到對企業資源利用的經濟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價以及預見性的決策活動中。
審計工作者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逐步改變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高層管理者對于內審職能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改變內審邊緣化的局面。不能將自己定位在警察的角色,查找問題并不是審計部門的工作目標,通過問題和異常現象促進公司規范經營、管理提升、防控風險才是審計部門的價值體現,要站在獨立管理者的角度,全面提升審計綜合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層次與水平,促進審計工作在更高層次、更多方面發揮更大效用,努力實現審計工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