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2009年,Y公司創(chuàng)立于深圳,已經走過了9年的時間,作為一個專注于智能手機領域的品牌,公司的主營產品有X系列和Y系列,X系列目前生產的是L產品,主要功能特性有前/后指紋解鎖、后置雙攝和人臉識別等,有冰鉆黑、香檳金和磨砂紅3種顏色,產品屬于中高端機型,銷往方向主要是國內。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的是L產品的1號生產線。
生產線平衡被稱為工序同期化,是指構成生產線的每道工序所花費的工時,盡可能的處于平衡狀態(tài),作業(yè)人員的作業(yè)時間最大化的保持一致,最終消除各工序的工時浪費,從而提高生產率和解決生產浪費問題[1]。

生產線平衡率是衡量生產線工位作業(yè)是否均衡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線平衡率越高,說明生產線生產的越合理,越高效[2]。
(1)秒表測時法及生產流程分析
首先用秒表對每個工序進行6次測時,得出6次平均觀測時間為593.68秒,然后根據(jù)表3-3,可知需要觀測總次數(shù)為10次,測試記錄好剩下的4次時間,接著進行剔除異常值并計算各單位實際操作時間,具體數(shù)據(jù)見附錄1,最后加上寬放時間,就得到了工序操作的標準時間。

表2.1 觀測次數(shù)確定標準
X為平均值,б為方差。剔除異常值后的具體數(shù)據(jù)見附錄1,評定系數(shù)為1,每天工作10.5小時,休息12.41分鐘,因此寬放率為1.97%,具體數(shù)據(jù)見附錄2。
寬放率=(12.41/10.5×60)×100%=1.97%
(2)生產線平衡現(xiàn)狀評價
2.1 號產線每天的目標產量為1500臺,每天的工作時間為10.5小時,工序時間最長的為29.33秒,要對生產線平衡現(xiàn)狀進行評價,需要求出以下幾個參數(shù)。
(1)計劃節(jié)拍

(2)最小工作地數(shù)

(3)平衡率

(4)損失率

生產線的平衡率為73.11%,損失率為26.89%,該生產線平衡效果為差,說明生產效率低下,這對生產線的產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對1號產線的改善就變得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產線平衡率、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產能。
根據(jù)生產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結合L產品的工藝流程圖,對手機制造的流程進行分析,首先對整個流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改善點進行分析,接著運用“ECRS”四原則進行改善。具體的可行性分析與相應理由的闡述如下所示,歸納總結見表3.1。

表3.1 “ECRS四原則”改善表
瓶頸工序有保壓區(qū)的裝電池蓋指紋膜&貼輔料和裝配區(qū)的扣前后攝像頭,通過改善前工序工時分布柱狀圖,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瓶頸工序,接著通過雙手操作圖和模特分析法進行分析,最后運用動作經濟原則的相關方法進行改善。
(1)裝電池蓋指紋膜&貼輔料的具體改善過程
問:可以將后蓋放置于指紋模組的上方嗎?
答:可以,將后蓋放置于指紋模組上方,可以左右手同時作業(yè),符合動作經濟原則。
問:可以移動物料盒的位置,將物料盒放于指紋模組的下方嗎?
答:可以,這樣可以使得左右手同時動作,節(jié)省時間和提高效率。
問:可以升級工具,將鑷子和真空吸筆合并為一個嗎?
答:可以,減少用手操作使用工具的次數(shù)和尋找其動作,節(jié)省了時間,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更加直觀的看出各個工序工時間的關系,由圖3.1——改善后的工序工時分布柱狀圖。

由圖3.1中可以看出,改善后的生產流程,所有工序的時間均未超過計劃節(jié)拍的25.20S,說明此次改善取得不錯的成績,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由圖5.2的流程程序圖可知,改善后工序總時長為499.78S,工序中工時最長的為23.80S,所以最小工作地數(shù)為
Smin=[W/C]=[499.78/23.08]=22(個)
利用規(guī)則一求出的工作站數(shù)為24個,所以改善后的平衡率為

生產線平衡損失率為
Bd=1-P=1-91.53%=9.77%
改善前最小的工作地數(shù)為24個,在實際的生產情況中,由于生產線存在不平衡狀況,改善前有28個工作站。運用工業(yè)工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經過分析和改善后,得出最小工作站為22個,減少了2個,實際生產中有24個工作站,減少了4個。生產線平衡率提高為90.23%,損失率降低為9.77%,生產線平衡性效果為優(yōu),說明工序經過改善后,生產線平衡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