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蕊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環環相扣,層層設防,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實踐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首先要運用好“第一種形態”,即“讓咬耳朵、扯袖子,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只有時時刻刻把紀律挺在前,“嚴”字當頭、防微杜漸,抓早抓小、動輒則咎,才能防“大病”于未萌,才能真正體現黨組織對黨員干部的嚴管就是厚愛。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毫無疑問要用嚴明的紀律、嚴格的黨內監督,管住8900多萬黨員和45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而不能以懲治“極極少數”代替對黨員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監督。黨內監督要體現在平時,從小處抓起,從日常抓起,使每名黨員、每個黨組織都在紀律的約束中,把牢第一道關口,防止問題黨員越走越遠。這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應有之義。為此,第一種形態的提出,既是監督理論上的創新,也是監督理念上的轉變。轉變的核心是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日常管理教育,并使其成為黨內政治生活的常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有助于筑牢第一道防線。破“法”無不從破“紀”開始。無論是熱播的反腐紀錄片,還是公開的貪腐官員警示材料、懺悔錄,很多落馬干部都講到,如果當初有人敲打一下、提醒一下、呵斥一下,自己可能不會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確實,如果在黨員干部出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時,能盡早咬耳扯袖、紅臉出汗,很多違紀違規就可能消滅在萌芽狀態。第一種形態涉及的問題往往發于初始,范圍廣、基數大、類型多,處理越早越有效管用,越有助于建立起全面從嚴管黨的第一道防線。
有助于彰顯治病救人。干部從“好同志”墮落成“階下囚”,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中間有著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過程。對犯錯誤的干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看似愛護,實為縱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黨始終堅持的方針,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就反復強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是好的和比較好的。犯了錯誤的人,大多數是可以改的”。第一種形態是對傳統方針的繼承延續,黨組織和紀委通過各種方式,使干部在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時就被及時提醒、得到組織幫助,防止其越陷越深,充分體現著防微杜漸、寬嚴相濟的原則,既是對黨員干部的關愛,更是一種愛護。
有助于推動正本清源。“四種形態”是相互配合、緊密銜接的,體現了懲治與教育的統一。用雷霆霹靂手段等剛性措施清理存量腐敗,強化“不敢腐”,運用好第一種形態,通過紅臉出汗等柔性措施讓黨員從被動敬畏轉變為自覺遵循,打牢“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基礎。因此,運用好第一種形態,并不是放棄后三種形態,而是一手抓高壓懲腐不手軟,一手抓正本清源不懈怠。
實踐第一種形態,讓紅臉出汗成為常態,看似抓的“小事小節”,卻是防止“破紀”演變為“破法”的第一道防線,體現著對黨的事業負責的態度,關系到全面從嚴治黨的大局。日常監督、批評教育、咬耳扯袖、紅臉出汗都是黨章規定的主體責任,通過強化日常管理和監督,從小處抓起、從日常抓起,發現錯誤苗頭及時談話提醒,使黨員干部不犯或少犯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起來。但是真正讓紅臉出汗成為常態說易行難,其工作本身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具體實踐運用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
認識上不去,不想用。主要是由于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戰略新理念新精神學習不夠、理解不深、把握不準,認為第一種形態抓得再好也很難看到成績,存在抓“大”放“小”、重“懲”輕“教”傾向,不愿意做談心、談話、函詢等基礎性、前提性工作,未能深刻認識到把落實第一種形態作為長期性工作貫穿到全面從嚴治黨全過程的重要意義,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
心理有顧慮,不敢用。一方面,由于好人主義思想作祟,存在“批評上級怕被為難,批評同級怕傷和氣,批評下級怕丟選票,自我批評怕丟面子”等思想,受到“熟人社會”人情因素的干擾,缺乏勇于擔當、敢于較真的勇氣,對苗頭性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便開展了“咬耳扯袖、紅臉出汗”,也是底氣不足,只說現象,不談具體人和事,不痛不癢。另一方面,部分黨員干部不能正確看待、理性對待談話、提醒,不珍惜向組織表述忠誠、袒露心扉的機會,有的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客觀上也給落實第一種形態帶來了一定困難。
方法不得當,不會用。主要是對運用第一種形態有哪些具體方式方法不了解,理解片面,甚至單純認為是每年開開民主生活會,搞搞批評與自我批評而已,或者僅使用集體談話、約談等單一方式,而忽略通報批評、函詢等方式,導致手段不多。已經使用的方式,又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習慣于現成的方法、模式,導致力度不夠,效果也不佳。
擔當不稱職,不屑用。主要還是部分黨員干部由于精神上“缺鈣”,理想信念不堅定,黨的意識、責任意識、黨性原則不強,不能做到以身許黨、身心歸黨,導致自身不過硬,自我要求不嚴,不能發揮表率和示范作用,關鍵時候不敢發聲,不敢去監督別人,甚至選擇“打太極”、“和稀泥”,選擇當左右逢源的老好人,不屑于把實踐第一種形態的擔當看成是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境界。
壓實黨委主體責任是關鍵之舉。把握運用好第一種形態,各級黨組織要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基層黨組織,處在日常監督管理的第一線,與干部接觸多、對情況了解深,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黨員干部的苗頭性問題,最有利于開展批評提醒。這就需要通過向下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督促下級黨組織直至基層黨支部把第一種形態抓在手里,看到苗頭就去提醒,聽到反映直接過問,存在問題及時查處,把對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時刻擺上重要位置、有機融入日常工作,在嚴、細、深、實上下功夫。只有各級黨組織把咬耳扯袖、紅臉出汗體現在日常,從一點一滴抓起,才是真正的全面從嚴。
抓好學習教育是重要基礎。全面從嚴治黨,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這就需要各級黨組織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把握政策的能力,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來認識和實踐“四種形態”,深刻認識第一種形態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只有運用好第一種形態,真正把紀律挺在前面,早教育、早警示、早糾正,防患于未然,把問題消滅在初發之時,消除在萌芽狀態,才能真正實現管住大多數的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干部、挽救干部,實現“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用好談話函詢是有力抓手。《監督執紀規則》在問題線索分類處置方式方面,去掉了“留存”環節,增加了“談話函詢”方式,這不僅僅是處置方式本身的轉變,更是立足抓早抓小、挺紀在前的理念和實踐創新。各級黨組織需要圍繞黨員干部黨性作風蛻變由小到大、問題從輕到重的演化規律,按照層層設防、級級阻擋的思路,區分不同情形,明確談話內容,有針對性地對黨員干部進行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既解決具體問題,又深挖思想根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干部思想上受觸動,從內心深處接受教育和洗禮,最終相信組織、忠誠組織、依靠組織。
實踐好后三種形態是重要保證。用好第一種形態,絕不意味后三種形態可以放松甚至力度減弱。相反,如果沒有后三種形態特別是第四種形態的強大懲戒和震懾作用,無論是實現去存量還是遏增量,第一種形態的效果都無法保證。因此,堅持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時刻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不僅需要,更是必要,只有利劍高懸,只有震懾常在,運用第一種形態才能有預期的效果。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人就最講認真。實踐第一種形態,貴在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