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亮 王星 李軍 白平利
(寶雞市中醫醫院骨關節一科,陜西 寶雞 721001 )
膝關節韌帶損傷在臨床較為常見,治療方法較多,但療效差異較大[2]。膝關節韌帶損傷大多由外傷導致,主要臨床表現有關節腫脹、劇烈疼痛以及關節有積液等,都會導致膝關節失穩,給患者的機體功能帶來嚴重損傷[3-4]。有文獻報道,膝關節損傷嚴重,或受損時間較長,常規保守治療的療效不能達到預期,常常需要輔助韌帶重建術進行治療[5]。但臨床研究證明,實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膝關節周圍肌肉易發生萎縮,阻礙關節活動[6]。玻璃酸鈉注射液,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骨關節疾病,保護關節軟骨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等[7]。本次我院通過研究玻璃酸鈉注射應用于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分析對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及預后情況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診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6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實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觀察組實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玻璃酸鈉進行治療。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標準,并經過X線和膝關節鏡檢查確診;②患者臨床資料齊全;③患者能配合研究治療。排除標準:①患者為病理性骨折;②患者近期接受過其他關節腔內注射藥物;③患者有嚴重性系統疾病;④患者有藥物過敏既往史。
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為(49.26±9.48)歲,體重52~57kg,平均體重為(54.32±2.50)kg,前交叉韌帶損傷類型:韌帶折裂16例,韌帶撕裂14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為(49.74±9.25)歲,體重53~58kg,平均體重為(54.63±2.52)kg,前交叉韌帶損傷類型:韌帶折裂15例,韌帶撕裂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給予玻璃酸鈉注射液(上海景峰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43)治療,每次25mg,每周注射1次,連續注射4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方法如下:所有患者均首先進行膝關節的常規碘伏消毒,以患者的髕下內側為穿刺點,進入患者的關節腔內,如果關節腔內有積液,則將其抽出后再緩慢的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注入后將穿刺針拔出,使用創可貼外貼,讓患者保持關節放松,適當的屈伸活動膝關節,讓藥物均勻分布在膝關節內。治療4周后,所有患者均回醫院進行復查,觀察并記錄兩組的臨床療效、關節恢復情況、骨代謝相關指標變化以及術后是否發生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療效對比 對比兩組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骨代謝相關指標及不良反應情況。療效評定標準[8]:①顯效,患者的膝關節Lysholm評分改善率大于60%;②有效,患者的膝關節Lysholm評分改善率25%~60%;③無效,患者的膝關節Lysholm評分小于2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視覺分析量表以及疼痛程度量表(VAS)比較 視覺分析量表以及疼痛程度量表(VAS)進行患者膝關節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評分[9],主要分為:①0分,患者無疼痛感覺;②1~3分,患者有輕度的疼痛感;③4~6分,患者有中度的疼痛感;④7~10分,患者有重度的疼痛感。

2.1 兩組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6%,對照組為80%,觀察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后膝關節活動度和膝關節Lysholm評分有顯著提高,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V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觀察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對照組好(P<0.05),見表2。
2.3 兩組的骨代謝相關指標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骨鈣素、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和血清骨堿性磷酸酶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纖維蛋白原指標水平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的療效情況對比[n(×10-2)]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the two groups
注:t、P值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的對比,P<0.05

表3 兩組的骨代謝相關指標情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bone metabolism related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注:t、P值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對比,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經過治療后,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骨科疾病是影響人體的慢性疾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生理痛苦,影響其日常生活[10]。有文獻稱,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復雜的關節,韌帶是維持關節穩定的關鍵,如果韌帶受損,膝關節的穩定性會遭到破壞,易導致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嚴重的會導致患者殘疾,影響患者預后[11-12]。近年來,臨床常采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穩定患者骨性平臺,為修復韌帶損傷提供基礎。有研究顯示,類滑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等疾病,都可以通過這種手術治療,并且臨床治愈率理想[13-14]。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方法較多,但術后易導致關節出現后遺癥[15],如:膝關節內纖維粘連、關節腔內再次出現血腫和關節僵硬等,致使患者術后恢復膝關節功能鍛煉停止。如果患者膝關節功能再次發生障礙會影響患者術后效果[16]。有學者認為,實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解決了患者的關節內疾患,對于其他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還需要增加另外的藥物進行治療[17]。玻璃酸鈉注射液治療骨關節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其能抑制關節內纖維細胞增殖,防止膝關節內纖維粘連[18-19]。本研究中增加使用了玻璃酸鈉注射液,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手術治療的總有效率,提高了手術療效。
玻璃酸鈉是細胞外基質,廣泛分布在動物和人的各組織中,如:軟骨、滑膜、關節滑液等,由雙糖單位重復連接而成,是一種高分子量多糖[20]。玻璃酸鈉是關節軟骨的重要成分,具有潤滑作用,能對關節承受應力時起到緩沖作用,還能減少運動時對關節產生的摩擦力[21]。肖勛剛等[22]報道,治療膝關節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關節內補充外源性的玻璃酸鈉。玻璃酸鈉1974年開始應用于骨關節疾病的治療[23],具有較多作用,如:①止痛和抑制炎癥發生;②調控水和營養成分,有助于關節軟骨修復;③調節滑膜吸收功能,改善其通透性,減少機體關節腫脹;④緩沖作用,保護軟骨和基質完整;⑤粘附在關節骨面,預防各種破壞出現[24-25]。有研究證明,玻璃酸鈉能有效緩解患者運動障礙、關節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藥物無明顯的毒副作用,臨床價值較高[26]。本研究所有患者經過治療后的膝關節活動度和膝關節Lysholm評分明顯提高,增加使用玻璃酸鈉注射液的患者其變化更加明顯,證明玻璃酸鈉對手術療效的促進作用,能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增加使用玻璃酸鈉注射液,其骨鈣素、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和血清骨堿性磷酸酶指標水平更高,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纖維蛋白原指標水平更低,表明玻璃酸鈉注射液對患者指標的改善作用;治療后無不良反應發生,表明其藥物安全性能較好。
玻璃酸鈉注射應用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關節功能恢復,能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較好,治療后療效較好,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