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藝
謳歌
驀然回首,距離電視劇《國家命運》拍攝完成已逾七個年頭,每每想起拍攝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總是感觸頗深。在我看來,該劇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曲英雄贊歌,亦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奮斗精神的體現,對于能執導這部戲,我一直是無限的感恩,對于那段歲月,我更是無比的懷念。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兩彈一星”也成為我國20世紀下半葉震驚世界的科學奇跡!
據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5月9日,我國已進行了289次航天發射,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274次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4.89%。
我國的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令世界矚目的驕人成就,正是因為“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們給我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他們的無私奉獻,成就了我們現在航空航天事業的新高度。相信新時代的科學家們一定會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創造出更加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
結緣
該劇的劇本由作家陳懷國和陶純共同創作,歷時六年。在劇本創作期間,兩位編劇曾先后奔赴四川、甘肅、青海、新疆、湖南、西安等省市,對當年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老領導、老專家和科技人員等300余人進行采訪,查閱了2000多份歷史檔案,數易其稿,才最終完成了長達60多萬字的文學劇本。
翻開該劇的劇本,一頁頁地讀著,不知不覺的淚水已經涌出,這種感覺多年來不曾出現了。劇本里展現的那段歲月仿佛就在眼前,那種真實感就像是自己也經歷過那段歲月。
毛主席曾說:中國人不僅要站起來,還要“立”起來,更要強大起來,我們要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偉大領袖的振臂一揮,唱響了我國向航空航天業進軍的號角,也拉開了一場關乎“國家命運”與“民族存亡”的大決戰。
當錢學森在美國看到報紙報道的中國軍人抗美援朝的新聞后,憤慨地說道:“無恥,無恥!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簡直就是在屠殺,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在與美國最現代化的武器較量……”這也應了毛主席說的那句話:“落后就要挨打!”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盡管資金匱乏、設備落后、條件異常艱苦,可是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海外游子,都紛紛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和物質條件,不惜一切代價回到祖國的懷抱,用他們掌握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報效祖國,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
在那樣艱苦的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胸襟和氣度,讓人敬佩,科學家們舍己為國的精神讓人感動。
發愿
讀完該劇的劇本,我深深地知道,這既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使命,我有義務將這樣一部好作品奉獻給觀眾,讓億萬中華兒女一起感受一下那段歲月帶給我們的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永遠延續下去。
作為該劇的導演,熟讀劇本后我明確了創作基調:如果說“國家命運”關乎民族未來的話,那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恰恰證明了國家命運就是人的命運,拍好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命運,也就拍好了“國家命運”。 因此,我要將該劇的創作焦點集中在人物個體身上,力求把每一個人物拍得真實、生動、鮮活,我要讓自己真正回到那個年代里去感受,去拍攝。
那一刻,我就在心里默默發愿:一定要將該劇拍成一部展現中華民族高風亮節與高尚精神的史詩;一部謳歌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佳作;一部呈現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巨幅史詩畫卷。
拍攝
《國家命運》于2011年6月下旬在新疆馬蘭開機拍攝,歷時近三個月輾轉甘肅酒泉、北京、河北等地取景,最后于北京殺青。
作為該劇導演,我在拍攝前跟演員和主創圍讀劇本時就反復強調,劇本中每一個人物都要力求真實,深挖情感,摒棄“假大空”。在拍攝過程中我對于鏡頭的運用也跟以往的電視劇有所區別,在畫面上要呈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和細致入微的情感。
該劇拍攝過程中有一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聶榮臻。在該劇拍攝之前,極少有大篇幅介紹聶榮臻的影視劇作品,而該劇可以說是對聶榮臻元帥的一次全面展現,在這里要再次感謝兩位編劇,是他們讓觀眾了解了真實的聶榮臻元帥。
演員謝鋼在劇中飾演聶榮臻元帥,為了演好聶帥他做了不少功課,拍攝前特意到聶榮臻女兒聶力將軍家拜訪,聶力將軍送給他一本書,書名是《我的父親》。謝鋼說:“《我的父親》讓我看到了聶帥的許多面,他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聶帥,更是有著深沉情感的聶帥。”正是由于謝鋼對角色的準確把握,最終他飾演的聶帥得到了聶帥女兒聶力將軍的高度稱贊。的確,聶榮臻作為中國“兩彈一星”研制和試驗的直接領導者,為“兩彈一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了體現該劇所折射出的中國精神,為了讓觀眾在熒屏上觀看時有真實感和現場感,在馬蘭和酒泉拍攝時,群眾演員全部由部隊的戰士出演。
每天五點鐘,劇組大隊就集結出發了,導演組的專用車是一輛獵豹越野車,司機是一名可愛的解放軍戰士,每天他都會早早地起床把車子擦得锃亮,永遠面帶微笑,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軍人的優良品質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由于新疆日照時間比較長,每天的日戲可以拍攝到晚上十點鐘,又適逢夏季,蚊蟲較多,拍攝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為了盡快保質保量地完成拍攝任務,劇組基本上每天都會拍攝到沒有天光時才收工。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全體演職人員卻都是干勁十足,沒有一個人喊累,因為大家都覺得能夠參與拍攝這樣一部作品,是一種榮譽。
記得開機第一天拍攝七名戰士巡邏的戲份,這七名戰士后來一直被我們劇組的工作人員親切地稱為“七勇士”。“七勇士”中四人為解放軍戰士扮演,對于有人問我為何要選擇沒有一點表演基礎的戰士來完成這樣的戲份時,我的回答是:他們本身所具有的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正好符合劇中的人物。由于此場戲需要在沙漠拍攝,本身風沙就大,可是出于劇情的需要還需用鼓風機制造更大的風沙,當拍攝開始時,鼓風機吹起的風沙直接吹到演員的身上,飛進演員的眼睛里,可是全體演員已經完全進入了狀態,根本無懼風沙,出色地完成了拍攝任務。
在新疆拍攝的場次,基本都是大場面,戰士們不僅參加演出還幫助劇組的工作人員承擔了很多現場的場務工作,在這里我要再次感謝他們,感謝最可愛的人。
在拍攝一場保衛駐地帳篷和物資不被風沙吹走的戲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個鼓風機制造的風沙猛烈地吹著,演員們忘我地出演,當我喊停的時候,現場一片安靜,大家互相看看,繼而都笑了起來,原來大家都已經沒有了原來的模樣,都變成“沙子人”了。正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好戲,造就了該劇宏大的氣勢和無比的真實感。
在新疆拍攝時正是盛夏,可是劇本中卻有寒冬的戲,為了拍攝出真實的寒冬場景,創作團隊輾轉多地找景,最后鎖定鹽湖。白白的鹽湖看起來的確很像蓋了一層薄薄的雪。拍攝冬天的場景戲份時,我們用造雪機配合拍攝,再加上演員都穿著厚厚的冬裝,最后呈現出的畫面無比真實。
監視器前面的我經常淚流滿面,感動于科學家們無私的付出,他們為了祖國的未來,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不惜隱姓埋名,與家人分離,甚至于餓著肚子也不停下科研的腳步;感動于監視器里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演員們忘卻了自己活成了角色,使這段歷史能夠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由于該劇大場面眾多,在當時還沒有航拍條件的時候,我和部隊領導協商能否派出直升機支援我們,領導二話沒說給我們派了直升機。為了拍出磅礴的氣勢,攝影師將自己綁在直升機上,完成了上千人的大場面的拍攝,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演員胡亞捷說:“我是帶著敬畏的心情進入劇組,進入錢學森的。”為了形象上更貼近錢學森,他不惜剃掉了部分頭發和半個眉毛,這種敬業精神值得現在很多年輕演員學習。
演員王東輝為了拍攝一場在沙漠里渴了很久終于看到水源的一場戲,將自己餓著渴著,最后硬是在鏡頭里喝著沙漠水窩子里的臟水,現場人員無不動容。是什么精神在鼓舞著他們這樣為了角色犧牲自己呢,我相信是“兩彈一星”的精神力量。
劇中人物方平和秦小陽在酒泉,為了導彈能夠順利上天,他們每天都是將孩子用繩子拴在屋里再去工作,有一天孩子獨自離開家,走進了茫茫大漠,被沙塵暴埋進了沙漠,要不是挖出來的及時,孩子命就沒了。正是因為這些科學家們無私奉獻、奮勇拼搏的精神,才造就了“兩彈一星”的世界奇跡。
很多參加“兩彈一星”項目的同志直至死去還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事情,可是他們依然為此付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為了祖國的未來,所以他們沒有任何的雜念,只是拼搏和奉獻。有誰知道曠野和沙漠里有多少胡楊鐫刻的墓碑?又有多少人知道墓碑背后的故事?正是因為那一代人的無私奉獻才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這些我們都應該銘記。
當今社會,餓肚子是極其少見的事情,可是在那個年代,馬蘭和酒泉的同志們卻經常餓著肚子在工作,甚者連樹葉都沒得吃。記得拍攝鄧稼先將家里的一盒餅干拿給一起工作的同志們吃的時候,現場的演員們都熱淚盈眶,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不易和艱辛,情感是由衷而發的。
拍攝第一顆原子彈炸響時,現場五百多名戰士一起歡呼,他們的熱情是由心而發的,盡管現場紫外線強度非常高,可戰士們在拍攝了多條后仍然熱情不減,因為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明白第一顆原子彈的炸響意味著什么!
8月份劇組轉至河北涿州基地進行拍攝,在第一天拍攝周恩來戲份的時候,我與扮演周恩來的演員劉勁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劉勁還對拍攝場景提出了一些建議,我們相談甚歡,演員的這種創作熱情讓我深受感動,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大事,在做一件有益于后代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周總理為了我國的核事業和導彈衛星事業的確是嘔心瀝血。記得有一場戲是周總理請幾位科學家們吃飯,桌子上只有四個菜,周總理看著面前的科學家們狼吞虎咽地吃著,不由得熱淚盈眶。科學家們吃完飯走后,周總理看著桌子上空空的盤子和粒米未剩的碗,他老人家控制不住地哭了起來,記得周總理自言自語地說道:“沒有一個肉菜啊,我對不起他們。”在拍攝這場戲的時候,現場很多的工作人員都流下了熱淚,甚者有人在拍完后直接哭了起來。
8月份劇組轉至北京拍攝,有一天在首鋼舊址的拍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首鋼的后山上,蚊子是出奇的多,隔著褲子都能咬透,而且就算噴上驅蚊水過一會兒也就無濟于事了,所以那天劇組人員基本都被咬了一身的包。記得當時現場有演員打趣地說道:“今天我們穿這身衣服可是賺便宜了,再多的蚊子也咬不透!”因為演員們都穿的軍裝,的確是咬不透,可是咬到臉就麻煩了,為了不讓蚊子咬到演員的臉而影響拍攝,每個演員身邊都有兩名工作人員隨時用扇子扇著。現在每每想起那天的蚊子,身上還會不由自主地發癢。
在那樣的年代,科學家們就算是男女之間彼此傾慕,也只能放在心里,因為他們知道國家利益遠遠大于個人利益,只有國家強大了,中國人才能真正“站起來!”正是這種舍棄小愛,無私地將青春獻給祖國的精神,才譜寫出了“兩彈一星”的恢宏篇章!
收獲
該劇于2012年9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播儀式,聶力將軍、丁衡高將軍和中央電視臺的領導們都出席了儀式,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神九飛天的三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也到了現場。同年10月7日該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一經播出便反響巨大,好評如潮。看到該劇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我心情很是激動,我覺得自己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在以后的拍攝生涯里堅持拍好劇的信念。
該劇播出后,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認可,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專家們的評論:“該劇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高屋建瓴、大氣磅礴,達到了表現‘兩彈一星題材創作的一個新高度,堪稱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具有史詩品格的電視劇藝術精品,是一部具有較高文獻價值、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電視作品,更是一部集思想、藝術和故事幾個方面于一體的經典之作。”
果然,該劇不負眾望先后獲得飛天獎一等獎,金星獎特別獎,牡丹獎一等獎,第十屆中國金鷹電視節優秀電視劇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囊括了中國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
銘記
其實,我們不需要記住該劇獲得了多少獎項,應該銘記的是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這23個人,他們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當然,還有許多的無名英雄,他們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卻把“兩彈一星”精神刻進了歷史里,讓我們共同銘記這段璀璨的歷史,一起書寫共和國新的篇章。
后記
雖然該劇拍攝完成已經七年有余,可是每每回味起來我總是能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力量,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銘記那段關乎“國家命運”的崢嶸歲月。在新時代,我們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弘揚民族正能量,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想寫的太多,也許幾天都寫不完,我也知道,寫的再多也寫不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豐功偉績和科學家們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僅以此寥寥數筆表達我對那段歲月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