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燕鋒
準備的倒挺早,但等輪到我拿起筆從事露天礦文職工作的時候,該礦井已進入末采期,運行了一百余年的蒸汽機車也即將被內燃機車所取代。為了盡可能多保留一些實況影像資料,利用單位僅有的一臺相機,我經常徒步走下礦坑去拍攝或錄制蒸汽機車運行的圖景,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2008年中央電視臺兩位工作人員來錄制節目的那一次了。
我是在蒸汽機車上掄了十幾年大鐵鍬之后才從事黨建及新聞宣傳工作的。借調在礦里黨群科那會兒,周圍所能接觸到的不過是寫個礦用匯報、總結或者自辦報紙上發個新聞豆腐塊之類的人。正在苦尋出路和名師的檔口,突然接到上級部門的電話通知,說明天中央電視臺1套“科技博覽”欄目組有工作人員要來錄制節目。得知這一消息后,我和周圍一個年齡相仿的同事格外興奮。于是整個下午,兩人嘴上談論的,包括心里所思所想都是這件事兒。
第二天的天氣還不錯,風和日麗、晴空萬里,非常適合做室外拍攝。上午九點左右,我們五個帶上器材從礦里乘車出發。當路過“溝東”(注:扎賚諾爾人對該地區的俗稱)時,在那些破舊的俄式和日式平房建筑前做了停留。在兩位老師打開機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三個就主動當起了講解員,盡可能詳實、全面地介紹情況,以便讓他們對扎賚諾爾地區一百余年的煤炭開采史有深入、直觀的了解。錄制完這一環節,兩位老師沒有立即上車,而是圍著那幾棟房子又轉了好幾圈,上上下下細細地打量一番。看得出來,這些矗立在東北老礦區里蘊含著民族屈辱歷史的老房子,他們也是第一次見。

隨后,我們直接乘車來到露天礦坑邊,在正進行施工建設的礦山地質公園附近找了個最利于拍攝礦坑全景的地方支上三腳架。此刻,面朝著南方,放眼望去,下面是一個百余米深,東西約兩三公里寬,南北約四五公里長的巨大礦坑。視野中、鏡頭里,在一層又一層好似梯田形狀的掌子面附近,除了轟鳴的采掘電鏟、冒著白煙的蒸汽機車,就是縱橫交錯著一條又一條的鐵道線。兩位央視攝制人員即刻被這樣的場面驚訝到了!問了我們很多和開采及生產相關的事兒。
當我們幾個人扛上器材順著下坑的羊腸小道步行來到采掘現場時,正遇上414號電鏟的工作人員在整理電纜。看到我們著手做拍攝準備,都好奇地聚攏過來看個究竟。這時候,一位老師讓周圍幾個人把一些好像人的顱骨和幾大塊獸骨等放在掌子面附近的土里埋好。隨后又從背包里拿出兩件道具服裝和幾把小鏟子分給大家,說是當群眾演員配合一下,拍幾個鏡頭。按他的吩咐,眾人積極配合,盡可能還原當年的考古挖掘現場。
在完成任務,升井途中,兩位老師告訴我們這次拍攝緣于中央電視臺制作部門在互聯網上看到了有關于百年老礦——扎賚諾爾煤業公司的一些宣傳資料,得知礦山在生產過程中曾出土過古人類頭骨和猛犸象化石等具有科考價值的文物,這才慕名前來拍攝的。
這一次拍攝活動讓中國最大收視傳媒的節目攝制組對扎賚諾爾煤礦悠久歷史和濃厚的企業文化積淀有了印象,同時也讓初次來到這地方的兩位老師深切感受到了扎煤礦工身上那種率真、爽直和淳樸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