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衛東 呂為民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大礦區積極踐行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不斷加大礦區生態治理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昔日的污染大戶如今成了人與自然相融共生的美麗家園。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礦區生態治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依然是煤礦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廣大煤礦人積極行動,立志打贏這場環境保衛戰。藍圖已繪就,激情正滿懷。
在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東礦,人們不但看不到煤礦通常有的矸石堆成山的景象,而且還被告知,在不久的將來,這里還能實現“井下無人”的開采方式。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手段,這里正在打造一座綠色生態礦山。
綠色生態建設,是煤礦發展的趨勢。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東礦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科學發展理念,秉承“安全高效、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礦井”的指導思想,全力打造集團公司綠色環保的典范窗口,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礦山建設之路。邢東礦獲得了河北煤礦造林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園林式單位、河北省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全國煤炭環境保護優秀單位、河北省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等榮譽。
近年來,邢東礦緊緊圍繞“把生態礦山技術創新集成并嵌入生產過程中,使礦山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就形成生態礦山運行機制,以最小的生態擾動獲取資源,以最小的末端治理還原和再造礦區的生態環境,最終實現礦山工程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這一核心理念,針對傳統煤礦生產普遍存在的高能耗、“三廢”排放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為煤炭企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成為現代煤炭工業發展方向的實踐者和引領者。
邢東礦的礦井靠近市區,臨近村莊。出于對自然環境和村民利益等方面的考慮,邢東礦在礦區建了一座可儲1.2萬噸原煤的大型封閉式煤倉,所有煤炭升井后經封閉的原煤運輸線直接入倉、裝車,實現了煤不落地,消除了煤炭在存放環節中產生的粉塵污染。
無論是井下還是井上,邢東礦在所有的轉載點全部設置了噴霧設施。除正常裝車外,原煤倉都處于封閉狀態,從源頭上治理粉塵污染。對到礦運輸原煤的汽車也實行強制全封閉管理,要求所有運煤車輛必須自帶苫布,裝煤后不蓋苫布的一律不準出礦。
反饋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實施,使礦山走出了傳統的單向直線式經濟發展模式的束縛,將上一級的廢物變為下一級的原料,有效地避免了煤礦生產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形成了“礦井只有煤炭產品輸出,無廢水、廢渣、廢氣外排”的生產格局。

利用礦井回風和礦井水同地面空氣溫差實施的風源熱泵和水源熱泵技術,使生產煤炭的礦井不消耗煤炭,不建鍋爐房,有效改善了地面環境。目前已拆除礦井鍋爐房8座,每年可節約標煤20172噸,實現減排二氧化碳50289噸,減排“碳”13717噸。
保水開采技術實施后,不僅減少了采礦活動對地下水系的影響和地下水的涌出,而且通過回灌系統實現了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循環利用。僅排水一項,每年就可節省排水用電量約2187.81萬千瓦時,節省排水電費約170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21812.5噸,減排“碳”5950.8噸,實現了礦井地下水位“零”影響和礦井水的“零”排放。
實行“裝車灑水,車走清掃”制度,先后購置了灑水車、吸塵車,最大限度減少了揚塵和灑煤,保持了礦區清潔無塵,就連已經使用多年的煤場,地面依然保持著水泥的原色,真正實現了“出煤不見煤”。
未來,邢東礦綠色生態礦山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邢東礦計劃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全面改造現有礦山,將具備條件的礦井全部建成綠色生態礦山,努力建成綠色開采、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科學發展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矸石是煤礦開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在地面長期堆存過程中,不僅占用土地,還會產生有害分解物,對周圍空氣和水體造成一定影響。在矸石運輸和提升過程中,還要消耗大量電力、運力資源,造成能源浪費。
鑒于礦區與周邊村莊的特殊地理位置,從2016年開始,邢東礦率先在井下開始了矸石充填技術研究并取得成功,實現了矸石不升井,徹底改變了“有煤礦就有矸石山”的傳統。這項技術獲得了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獎,并取得了五項國家發明專利,邢東礦也成為全國第一座沒有矸石山的綠色環保礦井。如今,一系列適應不同地質條件、不同材料需求的成套充填采煤關鍵技術在冀中能源集團各個煤礦應用起來,實現了充填采煤規模化,用矸石置換煤炭資源,同時減少地面塌陷。截至2017年底,通過運用這項技術已掘進充填巷道17666米,充填矸石33.8萬立方米,置換煤炭53.4萬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7年11月,該礦又建成了國內首個井下“洗煤廠”,率先實現了煤炭生產井下預排矸石。此項技術采用毛煤井下分選、矸石充填不升井的方法,使煤炭開采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在井下得以處理,并有效地保護了環境,實現了“綠色生態開采”的目的,同時,間接提高了原煤的開采效率,增強了礦井的生產能力,綜合經濟效益年可增加近億元。
為了解決生產、生活污水的處理問題,邢東礦投資800多萬元,建設了專門的污水處理站,日處理礦井水及生活污水1000立方米以上,經過處理后的污水全部達到了《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A標準,滿足了礦井降塵、噴灌、景觀、潔衛等方面的用水需求。此項舉措極大地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徹底消除了礦井廢水的外排,實現了水的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排污費用和水資源資金10萬余元,為礦井發展注入了“綠色活力”。
洗煤廠污水處理也是煤礦生產中的一大難點。近年來,邢東礦對洗煤廠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全部實現了閉路循環污水處理。邢東礦普遍建立了污水處理廠,將生活污水和礦井下的廢棄水全部進行處理。邢東礦先后建設了中央水處理系統,對澡堂洗浴水進行處理,日處理量達600多立方米。經過處理后的污水全部高于環保標準,可用于降塵、噴灌、景觀和潔衛等,實現了礦井水的開發和循環利用。
生態礦山建設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于礦區與最近的村莊僅一墻之隔,機器運轉產生的噪音嚴重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為此,邢東礦對主扇風機進行了技術改造,將其設在地下,且在出風口安裝了消音除塵裝置,使礦區噪聲控制在50分貝以下。采用全國最先進的環保型壓風機,進一步使噪聲降低了30分貝。
將最臨近村民房屋的副井絞車房的墻壁全部貼上了隔音板,阻擋噪聲的擴散和蔓延;將配電車間、壓風機房、主副井絞車房、卸裝機房、皮帶運輸走廊的窗戶全部增加為雙層玻璃,提高了隔音效果;投入資金30多萬元,對振動篩加裝了隔聲室,對篩下溜煤筒加裝了隔聲屏,對皮帶機尾加裝了隔聲層,進而使工業噪聲得到了有效隔絕。
井下無人開采是煤炭工業的發展方向。邢東礦組織力量攻克煤層工作面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建立數字化預警防控系統,使井下安全管理實現系統化、信息化、現代化。邢東礦每年拿出年銷售收入的6%,用于攻克自動化開采技術,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成首個智能化、信息化采掘工作面,進入“井下無人開采”的新時代,以減少人員傷亡。
在邢東礦,一款針對復雜地質構造而專門設計的新型采煤操控支架格外引人關注。這款支架可以實現工作面的遠程控制,從而為下一步實現無人開采積累經驗。
走在邢東礦區,魚游淺池,鶯啼樹梢,桃花含笑,柳枝綻翠,難怪第一次來到這里的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嘆“這不像是煤礦,更像是花園”。
礦區西側建有一個集小橋流水、亭閣走廊、假山等于一體,占地約26500平方米的綠色生態園,綠地噴泉相連,古今園藝相融,形成了礦區獨特的游園景觀。
為進一步提升礦區生態綠色水平,邢東礦自2015年11月起,歷時半年時間,共鋪設地下管路2000多米,架設50個沖路卷盤箱、12個中空噴槍和13個高空噴槍,取得了從地面到高空全覆蓋無死角的降塵效果。
2017年3月,邢東礦又確立了“生態綠化美化走向空中立體化”的工作思路,在礦區借助燈桿、圍墻等現有資源,安裝了138組“空中花籃”,使礦區形成了下有草、中有樹、高有花的立體景觀,更加提升了邢東礦“綠色礦山”的窗口形象。
2017年6月,邢東礦作為示范礦區進行了統一規劃部署,將企業低碳運行中的高科技成果、生產設施、廠區環境和企業文化建設作為觀光亮點,設立了專門的工業旅游活動經營管理服務機構和工作人員,將地域傳說、企業文化、煤炭生產流程、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休閑娛樂都融入旅游線路。在邢東礦區,游客不僅可以觀看現代綠色工藝流程展示,掌握新知識,還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碧波蕩漾的生態園湖水全部為處理后的井下水,展示企業精髓的企業文化以文字形式跳躍在青山綠水間,把“人居共山水一色、經濟與文化齊飛”的現代礦山新面貌全面展示在人們面前。
具有煤礦特色的低碳工業旅游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尤其是各大企業,紛紛組團前來參觀。一些游客說,這里既可以休閑漫步,又可以掌握現代企業管理和低碳建設的新動向,對煤炭生產流程和現代煤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比單純的景點觀光收獲更大。

邢東礦黨委書記達乙更說:“做好綠化美化是礦山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努力打造環境和自然的和諧,是企業的責任。”在綠色生態礦山建設過程中,邢東礦始終將企業發展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結合在一起,承擔起尊重自然生態和保持青山綠水的社會責任,堅定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綠色發展之路上不斷書寫著歷史,創造著輝煌。
據統計,邢東礦通過充填開采、保水開采、地熱資源利用等綠色生態綜合技術的應用,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44萬噸,消滅矸石180萬噸,節電1865萬千瓦時,日處理污水16萬立方米以上。
“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煤炭綠色開采、建設生態礦山的理念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邢東礦等一批示范工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全國煤炭工業綠色開采、生態礦山建設現場會期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參觀完邢東礦后感慨地說:“邢東礦通過集成創新,把一批低碳生態礦山支撐技術嵌入生產過程中,創新了礦井的設計理念,形成了生態礦山運行機制,以最小的生態擾動獲取資源,以最小的末端治理還原和再造礦區的生態環境,使礦山工程和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引領了現代煤炭工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