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先發 圖/王漢強 蔣峰
礦石開采是人類對自然植被破壞力最大的工業行為。自1954年建礦以來,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礦業公司(以下簡稱“馬鋼南山礦”)累計生產鐵礦石2億多噸、鐵精礦7000多萬噸,在取得豐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廢石。因采礦和排土需要,造成大片廢棄地,吞噬著原有的植被。
面對越鋪越大、越堆越高的“人造荒山”,面對漫山遍野裸露的碎石和飛揚的塵土,南山人警醒了。1956年,他們踏上了植樹造林、綠化南山、建設美好家園的征程。
萬事開頭難。《左傳》中有一句很深刻的話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發荒山野林,艱苦創業。這句話用來形容馬鋼南山礦復墾隊的創業者十分形象。為治理環境、保護環境,馬鋼南山礦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組建復墾隊。在資金缺乏、人手少、設備簡陋的情況下,他們艱難地開始了綠化建設的探索,利用有限的資金買來樹苗,在大王山排土場、西井山、二號橋南北側擺開了陣勢,肩扛手鋤,清除磚礫,平整土地,深挖樹坑,栽種樹苗,先后復墾土地350畝,栽植火炬松11.5萬棵。數年之后,昔日荒蕪的排土場、亂山崗變成了綠蔭連片的松林。政府為表彰他們的突出貢獻,特授予“綠化系列工程先進單位”稱號。
為乘勝前進,南山礦立即總結和推廣他們的經驗做法,并開啟大規模復墾行動。當時的老礦長感慨道:“既然摸索出了經驗,闖出了一條復墾綠化的路子,那我們就不要再小打小鬧,而是要甩開膀子放開干,這樣才能盡快取得更大的治理成效。”
在他的倡議下,南山礦于1991年成立了復墾工程隊,確立了林業、建筑、養殖三位一體綜合治理復墾模式,委托長沙黑色冶金礦山設計研究院完成了《南山礦土地復墾設計規劃》,依次對鐵華山、小丁山、2#橋排土場、64#排土場、47米排土場、北115排土場進行大規模的平整土地、恢復植被,大打荒山造林戰,遍植龍柏、香樟、桃樹、板栗等樹苗,僅“七五”期間就累計植樹234630株,植綠籬60588平方米,垂直綠化15123株,鋪草坪18746平方米,建花壇88個,極大地改善了礦區的環境面貌,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蔥綠山林,南山礦也被馬鞍山市政府授予“造林綠化先進單位”的稱號,繼而被當時的冶金工業部授予“復墾工作先進單位”殊榮。
昔日荒蕪的梅子山、47米排土場、東山貧礦線等廢棄土地,如今已是綠樹成蔭,粗壯的喬木林,連綿的灌木叢,漫山遍野的葡萄園、茶樹圃、果樹林等,成片綠色映入眼簾,和諧美景賞心悅目。開一片礦山,還一片林海,創一份效益,南山人真的做到了!
創新發展 打造全國范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南山人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初心更加堅定,他們且行且珍惜,越干越有勁了。時至今日,他們又在凹山采場邊坡綠化、尾礦壩綠化及排土場北環線綠化上做起大文章來。


凹山采場邊坡面積大,坡度陡,巖石風化呈酸性,經日曬雨淋、氧化分解等影響和暴雨沖刷侵蝕,形成表面沖溝塌落,如不及時防護就會影響邊坡穩定,發生安全事故。傳統方法都是采用噴錨、混凝土或片石堆砌等物理方法加以防護,投資巨大,還影響礦山生態景觀。基于此,南山人突發奇想,欲用栽植綠色植物取代過去的物理方法。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想要在如此大型高陡的邊坡上開展生物重建和生態修復,談何容易,幾番試驗均告失敗。挫折面前,南山人沒有氣餒,而是將眼光瞄向了遠處——借智!通過與浙江大學相關研究機構的通力合作,果然事半功倍,清坡、厚層基材噴播、苗木移植、養護管理……一套程序下來,斗轉星移,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凹山邊坡已是草灌結合、物種搭配合理的植物群落,且不同季節物種有更替,即便是嚴寒深冬,亦有綠色可見,持續發揮護坡、固土、滯塵、固碳、釋氧及改善微環境小氣候的生態服務功能。
參與此項攻關任務的原凹山車間生產副主任黃克斌深有感觸地說:“事不經過不知難。我們這個攻關項目可是歷經挫折才獲得成功的,我感到特別不容易。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南山人綠色護坡的夢想終于成真了。我們這項成果已獲得專利,成為示范工程,將作為國內首創,為其他兄弟礦山提供范本。”
凹山總尾礦庫和城門峒尾礦庫是安徽省重大危險源點之一。近年來,南山礦秉承安全生產和生態治理共進的原則,在保證兩選尾礦輸送排放的前提下,著力在治理上下起了硬功夫,先后在兩庫子壩壩體和壩面上播撒固堤防沙草種,展開大面積綠化工作。通過多年的持續投入,經過反復試種,如今的尾礦庫,壩體壩面上已然綠草茵茵,不但增強了視覺美觀效果,有效增加了壩體的穩固性,減少了沙塵揚起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也改變了以往由于雨水沖刷造成的壩體易拉溝和大風產生揚塵的現象,兩庫壩體已幾乎被植被覆蓋,為今后兩庫壩體的安全和周圍環境質量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南山礦排土場北135地段堆積了大量廢石砂礫,排土場邊坡需要撒草籽。由于廢石砂礫十分貧瘠,且坡高陡峭,植樹綠化難度極大,危險性也高。然而,困難嚇不倒勇敢頑強的南山綠化人。坡地貧瘠,無法直接種植植被,他們就大老遠拉來塘泥,覆蓋在邊坡表面以增加肥力。坡度陡,作業危險,他們就身系一根麻繩,牢牢地托住身體,再扛上草籽撒播開去。就這樣,他們覆蓋了邊坡土方5萬立方米,播種草籽1.5噸,植樹500余株,綠化復墾面積達10萬平方米。
植樹造林,美化家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毫無疑問,南山礦綠化復墾、打造生態礦區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這份成績很自然地體現在獲得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的榮耀里、連續七屆獲得安徽省文明單位的牌匾上,也體現在獲得全國“十佳”冶金礦山的證書中,更蘊藏在建設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征途上。
為了進一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2年以來,南山礦作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堅持綠化、美化、香化礦山環境,規劃并實施了生態礦區建設和循環經濟建設,并以調整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為目的,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建成了和尚橋礦生態隔離堤,實現了礦業生產與城市地貌再造的有機統一。目前,和尚橋鐵礦采場生態隔離堤已經堆筑完畢,長1620米,寬200米,高20米,頂部和外部的綠化覆蓋面積達90%。為了將采場生產產生的粉塵和噪音影響降到最低,馬鋼南山礦創新技術工藝,在隔離堤的中部和北部均安裝了先進的粉塵顆粒物檢測設備,實施全工程動態監控和管理。
與此同時,南山礦還帶動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到植樹造林、共建生態礦區中來。每年,南山礦都要聯手所在地的區、鄉、村志愿者一同進行義務植樹造林活動。今年植樹節,政企攜手組織400余名志愿者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在1500余米長的隔離防洪堤上總共栽種了2000余棵紅葉石蘭、香樟、女貞等花卉樹木。
植樹節當天,參加植樹勞動的南山礦經理朱青山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看吧,這一片樹林長勢多喜人呀!只要我們年復一年地綠化復墾下去,過不了幾年,和尚橋礦隔離堤就會成為馬鞍山市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整個南山礦區也會變得更加靚麗起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會把南山1600公頃的土地打造成一顆鑲嵌在馬鞍山版圖上山水相映的璀璨明珠。”南山礦黨委書記李生玉接過話茬說:“是呀,只要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發展的指示精神,堅持不懈,一茬接一茬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夠實現誓將‘誓將荒野染綠色’的目標,將我礦打造成生態礦區、和諧南山。”
種下希望就會有收獲。堅毅的南山人將以綠色情懷深耕這片土地,在綠化復墾、建設美好家園、打造生態礦區的征途上義無反顧、意氣風發地走下去,一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