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理論和政治勇氣,著眼于中國國情,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復雜難題,開創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康莊大道。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當代價值,對于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 延安時期 中共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經驗研究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指教育者有計劃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自覺地將其內化為個人的需要,并形成對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質是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意識形態教育。通過這種教育讓廣大青年樹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實踐活動的行為指南,作為自己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延安時期的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桿,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里程碑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學者曾經講到:“‘五四發現了人,延安改造了人。”這里面提到的“改造人”指的正是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青年展開了有聲有色并且卓有成效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一、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視是延安時期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前提
理論指導是革命行動的先導,馬克思主義要想深入人心,要想使無產階級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十分重視青年的理論教育,為提高年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其政治信念,設立了專門的馬列院校,通過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中國革命史、西方革命史、聯共(布)黨史、黨的建設等課程的學習,轉變青年中存在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革命化塑造。通過馬列院校培養出來的中華兒女,具有了較高的政治覺悟,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全國人民的解放做了人才的準備。
利用報刊書籍來武裝青年的頭腦,也是我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延安時期我黨創辦了許多中央級的報刊。這些報刊是黨對青年知識分子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的重要場所,通過這些報紙刊物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反映指導陜甘寧邊區抗戰及建設、謳歌人民群眾偉大革命實踐,成為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傳播的重要渠道。除了報刊外,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導下,還出版了馬列的原著,補充輔助讀物、以及各種政治讀物和社會科學書籍,起到了教育青年知識分子的作用。這些報刊書籍圍繞“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做為使命”為中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激發了先進青年極高的政治熱情,堅定了青年們的馬克思主義信念。
延安時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如果“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延安時期黨對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充分發揮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引領作用,使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團結在黨的周圍,取得革命的勝利。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面臨的中心任務已發生改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空前的變革為中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帶來了各種矛盾和問題,尤其受多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青年出現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武裝青年,就是以我們正做的事為中心,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新境界,用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教育青年,只有這樣,才能贏得青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出合格接班人。
二、黨中央人民為本的群眾路線是延安時期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為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接受、所運用的理論才能真正地服務于實踐、服務于社會。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并再一次強調:“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從毛澤東的一系列論述中,反復驗證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的最高信仰對象,只有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和精神信仰,成為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指南,成為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革命才能取得勝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正是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延安時期,特別注重動員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針對當時群眾文化水平較低的狀況,積極采取了舉辦墻報戲劇、報刊等文化活動,采用標語、宣傳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用群眾語言來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啟發廣大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覺悟,使廣大群眾認識到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精神,激發了人民群眾投身革命的熱情。
延安時期黨對青年知識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成功經驗之一是黨“人民為本”的開展的開展青年的教育工作。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到來,青年的價值選擇呈現多樣化趨勢。一些青年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忽視精神價值,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抬頭,在理想和信念方面不同程度存在模糊的問題。因此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以“人”為中心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贏得黨在青年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三、黨中央開展的政治運動是延安時期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式
延安時期,針對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存在的的小資產階級思想,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展開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目的是清除資產階級對青年一代的影響,端正他們的思想觀念,積極投身到革命事業中來。1942年2月1日,中央黨校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這種理論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延安高校教育與“整風運動”緊密結合,廣大師生積極投身于“延安整風”中,他們聯系本校、本班、本人實際,領會整風運動精神,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進行檢查、反省,整頓學風,廣大師生真正認識到什么是學風中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哪些才是與實踐不可分離的理論,哪些才是空洞無用的條文。通過整風運動,不僅在政治上動員了青年,而且提高了青年黨員和干部的政治素養,通過這一系列的政治運動,推動了許多青年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轉變,促進了無產階級青年一代的成長。
延安時期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新時期必須經常開展以提高青年思想素養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堅定青年一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針對西方敵對勢力蓄意的“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圖謀,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再次要加強對青年進行國際國內形勢、政策、民主法治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教育,引導他們了解進行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在形勢好的時候,看到問題,不盲目樂觀;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看到光明,不悲觀失望。
四、黨中央開展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傳播馬克思主義是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保證
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延安時期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顯著特點。那時候,延安的各大學校都把理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抗大學員積極參加勞動,艱苦辦學的精神得到美國記者斯諾的高度評價,他寫道:“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么一家”。據1944年6月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延安大學,全校有1663人參加生產,其中1527人參加手工業生產,136人參加農業生產。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不僅實現了理論的創新,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當時中國的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的青年馬克思主追隨者和信仰者。
在新時期,我們仍然面臨著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依然還有很多模糊的認識,甚至存在著激烈的思想交鋒。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經濟社會發展也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矛盾,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挑戰。現實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存在著一系列亟待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深入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經驗,始終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09).
作者簡介:陳晨(1991—)女,碩士,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向。